尤 李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 要] 通过剖析清仁宗吟咏圆明园淳化轩的诗歌,可知清仁宗对《重刻淳化阁帖》及淳化轩情有独钟。在皇子时代,他曾临摹《淳化阁帖》,登基之后多次吟诵淳化轩,表达仰慕父亲、渴望淳朴之风的心境,并立志努力治理国家。清仁宗所作淳化轩诗多次感叹社会风气浮薄,盼望“淳化”之风,甚至认为只要回归淳化之风,就能治理好国家。其实,当时清朝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非常复杂。只是纠正社会风气,根本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化解严重的危机,改变不了清帝国已经逐渐落后、日落西山的事实。
[关键词] 清仁宗;圆明园;淳化轩
淳化轩位于长春园(圆明三园之一)含经堂后,轩前的东西两廊镶嵌清高宗钦定的《重刻淳化阁帖》刻石。此处因藏有《淳化阁帖》的北宋初拓本而得名[1]304。据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含经堂后西北部增建、移建淳化轩、蕴真斋、三友轩、静莲斋、待月楼和理心楼等,含经堂始达全盛规模[1]301。嘉庆十九年(1814),在淳化轩东侧又添盖戏台、扮戏房、穿堂房,改建看戏殿,并在东侧长街之外建成多处库房[1]301。
宋太宗赵光义喜好书法,命大臣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名家墨迹和从民间搜集来的古代帝王名臣手迹加以整理编纂,摹勒于枣木板上,用当时最好的纸墨拓下来,制成《淳化阁帖》,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皆赐予一本。这套《淳化阁帖》共十卷,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名臣的书法名迹,后五卷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墨迹。这大大扩展了历代书法的流传范围,从此刻帖成为书法艺术流传的一种重要手段[2]405。
《圆明大观话盛衰》介绍圆明园淳化轩与清高宗摹刻《淳化阁帖》之情况[3]146-150。《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发掘报告》描述淳化轩遗迹的信息[4]22-23。《圆明园百景图志》概述淳化轩的陈设、布局及装饰[1]304-306。朱杰先生比较长春园淳化轩与故宫乐寿堂的建筑形制、内部陈设和装修,指出二者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同出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孪生建筑,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淳化轩的体量超过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深深于圆明园的祖庙安佑宫,正是“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的最好诠注。其刻意经营的震慑人心的外部空间效果与内檐形制相映发,无疑是太上皇凌驾于天子之上的重要标志[5]26-38。郝成文和张义先生提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的淳化轩戏台[6]53-56。
关于清帝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学界有不少研究。可是几乎无人专门探讨清仁宗与书法的关系。清仁宗十分喜爱淳化轩,留下数十首诗。但是,迄今无人深入系统解读这些御制诗。本文将尝试考察这些诗歌,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皇子时代的临摹
[基金项目] 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圆明园同乐园与含经堂历史文化内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XJD-KT2020-YB01)。
[作者简介] 尤李,女,汉族,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研究院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北京史和北方民族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九月初九,清高宗驻跸避暑山庄,时有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等,“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7]乾隆三十七年九月辛丑,20486。这天是重九节,时为皇十五子的永琰12岁,作《恩赐淳化轩重镌〈淳化阁帖〉恭和御制元韵》:
澄心堂纸廷珪墨,几阅淳熙元祐年。
三古法书精鉴朗,百朋秘宝艺林全。
兰亭岂得夸唐室,枣板空教订昔贤。
却愧明窗摹写拙,凡将才究学童篇。[8]114-115
“百朋秘宝艺林全”之后小注曰:“恩赐自王公大臣以下并内廷翰林及翰林院、庶常馆、国子监均予颁赉。”[8]114-115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九节,清高宗赐予王公大臣以下并内廷翰林及翰林院、庶常馆、国子监淳化轩重刻的《淳化阁帖》。皇子永琰在此诗开篇即亮出最好的纸“澄心堂纸”和最好的墨“廷珪墨”,然后回忆起宋代淳熙、元祐时代的文化。永琰表达自己明于鉴别三种书体古文、大篆和小篆,指出父亲恩赐诸多大臣《重刻淳化阁帖》,是将不常见的珍异宝物赐给他们。接着,永琰反问怎么能因为《兰亭集序》而夸奖唐朝皇室?人们采用枣板雕刻佛教经典来效法昔日的贤人。自己却对着窗户临摹《淳化阁帖》,觉得写得笨拙,感到惭愧,仅仅处于学童阶段。
乾隆五十三年(1788)孟秋,已经28岁的皇子永琰《奉题六兄临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全部》:
澄心堂纸廷珪墨,几阅淳熙元祐时。
精鉴双函颁禁苑,临摹全部耀书帷。
笔挥篆隶追三古,心养虚明蕴九思。
珍重艺林藏什袭,兰亭真足匹义之。[9]101
“九思”之后小注称:“兄府中堂名。”[9]101
永琰开篇即赞扬澄心堂纸和廷珪墨,宋代淳熙、元祐时代的文化。然后,他具体指出其父颁布《重刻淳化阁帖》于圆明园中,自己全部临摹,让自己的书斋增辉。自己临摹其中的篆书和隶书,追求古代书法的意境,内心清虚纯洁,蕴含孔子所谓君子之“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和见得思义)。在末尾,他指出自己要珍重收藏汇集典籍图书的地方,书法圣地兰亭足以匹配。
皇十五子永琰主要以“贤”而为其父所属意,永琰在品行、学业方面有良好表现,朝臣认为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度量豁达,虑事刚明。清高宗经过长期慎重考虑,按照择贤而立标准在诸子中反复挑选,密立永琰为皇嗣[10]365-369。永琰认真学习书法,也是他在学业方面的良好表现。
二、仰慕父亲
嘉庆三年(1798)正月十九日,清仁宗“侍太上皇帝御山高水长(在圆明园)观火戏,并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使臣等食。是晚,上侍太上皇帝御同乐园(在圆明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观灯”[11]9-10。燕九节观火戏、观灯之后,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贮帖名轩宋代传,义推淳化万方宣。
九旬箓启欣无量,五福寿先庆得全。
俗美弦歌循圣教,民安耕凿乐丰年。
长春园辟长春境,序应三阳淑景妍。[12]311-312
“义推淳化万方宣”之后小注云:
淳化轩在长春园内,因东西庑嵌《御定淳化阁帖》石刻而名。淳化为宋太宗纪年,太宗内多惭德,其致治亦未能跻于大当,克副斯号。皇父订正其帖,而特存其号名,藏帖之轩,尽六十余年。厚泽深仁,旁皇周浃。下际上蟠,淳化之实如此,非有慕于太宗之为君也。[12]311
清仁宗在诗的头两句及小注中申明“淳化轩”因父亲重刻《淳化阁帖》而得名,并非仰慕宋太宗之为君。在此时,清仁宗正准备庆祝父亲的九十大寿,称父亲享有寿、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五福。接着,清仁宗赞扬儒家的教化、礼乐,百姓安宁、农业丰收以及长春园的春光美景。
嘉庆七年(1802)季夏六月,清仁宗再撰《淳化轩有会》:
文轩额淳化,圣意仰高深。
化洽事方理,风淳民可谌。
鉴昭念前典,宥密正予心。
自省恒愆过,无时敢忘钦。[13]131
清仁宗表达自己在淳化轩仰慕父亲,希望淳朴之风能化及民众,能使民众忠诚。接着,清仁宗谓自己借鉴前人的典故,存心仁厚宁静以正自己的内心。自己自省常常有过错,没有任何时候敢忘记父亲的钦命。
嘉庆七年(1802)七月初二日,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驾幸圆明园”[14]305。立秋后,清仁宗书《新秋淳化轩》道:
灏气初敷宇,时晴已浃辰。
立秋律始肃,勤政化难淳。
亟欲纾民困,先期净战尘。
捷音仍断续,信至辄经旬。
我考筹军务,钦承又数年。
未能安赤子,何以对皇天?
三省虽无几,七秋难再延。
仰瞻祈默佑,宵旰寸忱虔。[13]134
清仁宗认为:正大刚直之气遍及天下,已经12日天晴。然后,他强调勤政,但是维系淳化之风艰难。自己亟待解除民众的困苦,首先期待洗去战争的尘土。而“捷音仍断续”云云,则指平定白莲教起事。“三省虽无几,七秋难再延”意为遍及川、楚、陕三省的白莲教势力虽然范围不大,但是已经延续7年,难以再持续。“我考筹军务,钦承又数年”之辞,实指清高宗退位之后几年仍然掌握实权,指挥军事。清仁宗感叹自己不能安定善良的百姓,何以面对上天?自己在淳化轩仰望瞻仰父亲,祈祷父亲默默保佑,自己做到勤奋、虔诚。
嘉庆八年(1803)季秋,清仁宗又撰《淳化轩》言:
三省顽民难敛戢,寰区风俗未还淳。
孳蕃溥博群谋利,衣食艰难多患贫。
示俭以身崇教养,黜华从欲勖臣邻。
文轩朴素钦先德,四海观瞻系紫宸。[15]261
首句“三省顽民难敛戢”指川、楚、陕三省的白莲教起事难以收敛,因此天下的风俗未返回淳朴。接着,清仁宗指出:白莲教势力滋生蕃衍,这是一群谋利之徒,百姓因此吃穿艰难,很多陷入贫困。自己以身作则,勤俭朴素,崇尚教养,革除浮华,并以此勉励臣下和邻邦。末句描写淳化轩的陈设布置朴素,自己钦慕父亲的德行,天下人都观看、瞻仰父亲。
嘉庆二十年(1815)春,清仁宗作《淳化轩》谓:
福地卷阿胜,斯干昔建轩。
两廊镌阁帖,二字仰先言。
化被黔黎洽,风淳政治敦。
以身教天下,遗泽永昭存。[16]86
这首诗将淳化轩视为幸福安乐的“福地”,并借用《诗经》中一首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小雅·斯干》来赞美淳化轩,预示子孙繁盛、时代兴旺和事业辉煌。清仁宗不仅提及镌刻于两廊的《重刻淳化阁帖》,还仰慕“淳化”二字,认为这是先父的箴言。他盼望“淳化”之风浸润平民百姓,能使风气朴素诚实,政治上诚心诚意、厚道,并赞扬父亲“以身教天下”,留下的德泽永远存在。
综上所述,清仁宗多次在吟咏淳化轩的诗中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仰慕之情,认定自己在道德与为政方面皆当以父亲为榜样。
三、追求淳朴之风与努力治理国家
嘉庆六年(1801)七月初一日,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回宫”。初三日,“驾幸圆明园”[17]351、357。清仁宗《敬题淳化轩》:
石刻盈廊壁,沿楣仰御诗。
化期返淳朴,治欲法轩羲。
庶政时勤勉,慈恩永慕思。
渺躬惭德薄,陕蜀尚劳师。[18]82
清仁宗在淳化轩观看镶嵌在廊壁的《重刻淳化阁帖》,仰望父亲所题的诗,期望社会风气返回淳朴,治理国家欲效法古代圣王轩辕黄帝和伏羲。自己时时勤奋、努力处理各种政务,永远敬仰、思念父亲之恩。然而自己德薄,感到惭愧,陕西和四川的白莲教起事还未平定,还需要劳烦国家的军队。
嘉庆七年(1802)正月十九日,清仁宗“御山高水长观火戏,并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等”茶果,“复御同乐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等”观灯[14]16。燕九节观火戏、观灯之后,清仁宗作《淳化轩有感》:
莅政深惭化未淳,用人每愧不知人。
朝端岂可容贪墨,国法奚能任屈伸?
邪正从来难改辙,盈虚有兆总相因。
原无成见由自取,直道而行天鉴真。[19]102
清仁宗认为自己掌管政事,社会风气未返回淳朴,深深感到惭愧,惭愧自己用人却不了解人。他反问朝廷怎么能容纳贪官污吏?国法怎么能被任意屈伸?邪与正从来难以改变,事物发展变化、盛衰成败总有原因。最后,清仁宗指出:对事物不要抱着固定不变的看法,办事要公正,天作为镜子能够观察到。
嘉庆七年(1802)仲夏,清仁宗又作《淳化轩》云:
瞻楹怆念慈恩厚,自愧临轩化不淳。
甘泽尚希沃多稼,老林犹未靖顽民。
兵兴七载诚难缓,农阅三时恐复屯。
日凛惕乾虑辜德,寸衷致敬仰高旻。[20]122
“寸衷致敬仰高旻”之下小注称:“三省余氛未净,亟望蒇事安民。近畿雨膏未渥,待泽又殷。皆不能刻释于衷。所祈日监在兹者也。”[20]122
清仁宗在此诗中首先悲伤地念及父亲的恩典,在淳化轩自愧天下风气不淳朴。滋润庄稼的甘雨少,白莲教起事已经7年,仍然未能平定,这些顽固之民在春、夏、秋三个务农时节恐怕又要聚集。自己天天严正警惕,怕辜负道德,内心敬仰父亲。
嘉庆七年(1802)六月初,清仁宗书《淳化轩》曰:
额颜淳化愿深长,继序殷心刻不遑。
军务未除仍窜伏,田功难卜必丰穰。
轩庭宏敞全消暑,堂构钦承勉迪光。
夺攘殃民自作孽,正邪曲直鉴穹苍。[13]127
清仁宗谓“淳化”之匾额代表意味深长的愿望,自己继承父亲的基业,内心深深感到时间不够用。平定白莲教势力的军事事务仍然未消除,农事难以占卜,但是必定会丰收。淳化轩宽敞,能够完全消除暑热。自己继承父亲的事业,做到勤勉。清仁宗在最后两句责骂白莲教势力的抢夺行为,让民众遭殃,是自身作孽,相信苍天能够审察正邪曲直。
嘉庆七年(1802)深秋十月,清仁宗作《淳化轩志愧敬叠皇考元韵》:
庭训铭五内,永念为君难。
一人抚寰宇,万几来纷然。
勤敬曷敢忽,昕夕怀先言。
黾勉勅庶政,自省多阙焉。
世俗甚浇薄,干禁挠经权。
生聚尽游手,谋食鲜旷田。
邪说遂纷起,礼义遏述传。
守令不知教,禄位惟保全。
总缘予失德,官玩民罹艰。
淳化惭继述,沾洒瞻文轩。[21]157-158
清仁宗在此表达自己的内心铭记父亲的教诲,永远念着“为君难”。作为人君要处理众多事务,不敢疏忽,要做到勤与敬,终日想着先父之言。自己努力处理各种政务,自我反省多有缺失。接着,他感叹社会风气甚为浮薄,扰乱世道。百姓中尽出现闲荡不务正业之人,田地荒芜,于是导致各种邪说传播,遏制正统礼义的传布。地方官不知教化民众,只求保全自己的官位和俸禄。清仁宗认为:从总体上讲,这些源于自己的“失德”,以致官员玩忽职守、民众遭遇不幸。自己惭愧未能继承和遵循“淳化”之道,只能在此瞻仰父亲。其实嘉庆朝的社会,游民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当时的官场,政务废弛,尸位素餐者众多。这些棘手的问题绝非皇帝道德高尚、社会风气返回淳朴便能解决。
嘉庆八年(1803)春,清仁宗书《淳化轩敬题》:
我考额淳化,所期民业安。
生齿日繁众,奚能免饥寒?
奸诡作不靖,七载心力殚。
昕夕望宁静,几至忘寝餐。
感荷上天眷,尽扫群孽残。
图治益黾勉,福锡寰宇宽。[22]212
此诗首先叙说父亲命名此地为“淳化轩”,是期望民众生计无忧、安居乐业。可是人口增长迅速,哪里能够免于饥寒?其中“奸诡作不靖,七载心力殚”云云,指自己做皇帝7年,遭遇白莲教和苗民起事,用尽了自己的心力。自己终日盼着国家能够安定,差不多达到忘记睡觉、忘记吃饭的地步。感谢上天的眷顾,扫除了白莲教势力的残余。在末尾,清仁宗提出要更加尽力地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使福气遍及整个天下。
嘉庆八年(1803)深秋,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民俗渐就浇,难期化淳朴。
一人治寰区,寸心怀远服。
敬承大业艰,堂构凜厦屋。
考训衷探寻,义正而仁育。[15]259
清仁宗认为民俗渐渐浮薄,难以按照所期望的那样变为淳朴。自己一人治理天下,内心欲让远人归附。自己敬畏地继承大业,感到艰难,如同将房舍严正地建成大屋。自己在淳化轩探寻父亲的训诫,追求正义和仁义。
嘉庆九年(1804)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清廷按照惯例款待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宗亲和外藩等,包括在圆明园山高水长观火戏、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23]11-19。正月十六日小宴廷臣之后,清仁宗又撰《新春淳化轩》云:
初韶气和訚,问景乘几暇。
玉镜波已开,清晖敞虚榭。
旭暖映亭台,高轩启淳化。
考额意良深,民风恐趋下。
世途少坦平,人心多伪诈。
习俗力挽回,仔肩勉夙夜。[24]383
“仔肩勉夙夜”之后小注称:
九寓至广,风会不齐。欲其化浇漓为淳朴,当不外正其俗而厚其生。予之夙夜敬勤,不敢懈逸者,亦兢兢焉,以是为亟。几暇偶莅兹轩,瞻绎当年颜楣精意,与素所自勉于宥密者,翕然相合,不啻敬承提命。[24]383
这首诗的前六句选取典型景物描写淳化轩的春光美景。其中“考额意良深,民风恐趋下”,乃清仁宗感叹父亲所题“淳化轩”匾额意义深刻,而淳朴的民风却日益衰落。该诗的最后四句指明:虽然世界上的道路少有平坦的,人心多有伪诈,但是自己敬承父亲的教诲,力图挽回这种情况,欲使社会返回淳朴之风。这是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努力日夜从事的事情。
嘉庆九年(1804)秋,清仁宗作《淳化轩》言:
两廊石刻宋时帖,轩额昔年仰圣心。
俗化和平事斯简,风崇素约理应寻。
去奢从俭意高远,返朴还淳效广深。
肯构衷诚为法则,瞻楣敬识旰宵钦。[25]25-26
“瞻楣敬识旰宵钦”之后小注曰:
兹轩周廊,嵌重摹《淳化阁帖》石本,因以名轩。原非取宋纪年号也,皇考作《记》详之。谓为人君者,即不能以唐尧虞舜为师,亦当以夏甲周成为轨。敬绎至训,识于衷,而殷肯构云。[25]26
清仁宗观看淳化轩匾额,仰慕昔日父亲之心,提出应该崇尚和平、简约的风格,做到“去奢从俭”,意义高远,做到“返朴还淳”,效果又广又深。自己衷心以此为法则,瞻仰门楣,敬识“淳化”二字,恭敬地分析父亲的训诫,鞭策自己勤于政事。
嘉庆十年(1805)仲春,清仁宗书《淳化轩》谓:
六合至广大,图治予一人。
情伪纷万变,匡弼赖众臣。
矫饰趋华靡,难期返朴淳。
遇事止于义,中心惟安仁。
寸田无嗜好,心镜除垢尘。
庶几渐改革,小康世道臻。[26]98
该诗开篇即称自己一人治理广大的天下,事情有虚伪、多变,需要依赖众多大臣匡正辅佐、纠正补救。现在盛行故意造作进行掩饰之风,盛行豪华奢侈之风,已经难以返回质朴淳厚之风。自己处理事务遵循道义原则,以安仁为中心。自己心中没有其他嗜好,只求心如明镜,除去尘埃。末句指出自己希望渐渐进行改革,达到小康世界。清仁宗确实欲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但是清朝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清仁宗所作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
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十五日辰刻,清仁宗“御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申刻,(清仁宗)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27]19-21正月十六日未刻,“上御正大光明殿,赐廷臣、大学士等宴。申刻,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27]22。正月十九日申刻,“上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酉刻,御同乐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观灯。”[27]27元宵节和燕九节后,清仁宗撰《淳化轩》曰:
圣化覃寰宇,民风未尽淳。
虚浮多近伪,暴弃漫知新。
浇薄皆图利,嚣腾渐失真。
仔肩勤继志,郅治望归仁。[28]197
“郅治望归仁”之后小注云:
是轩,廊嵌石墨,乃乾隆年间得毕士安原本《淳化阁帖》。因摹以寿世,并以名轩。非取有宋纪年,则我皇考尝详议之矣。予仔肩大业,有化民正俗之责。是以夙夜不敢康,亦惟期天下成郅治之盛。仰瞻题额,有感世风,不禁怃然而作是诗。[28]197-198
在这里,清仁宗指出:王朝的教化遍及整个世界,但是民风依然不完全淳朴,有虚浮、伪诈、浇薄、图利、喧嚷的风气。自己担负的任务是勤政、继承父亲的志向,希望以“仁”为本,达到天下大治。
在小注中,清仁宗再次提及淳化轩放置的毕士安本《淳化阁帖》之摹写本,认为自己担负大业,有“化民正俗”的责任,但是夙夜不敢安宁,唯独期望天下大治。自己仰头瞻仰“淳化轩”匾额,禁不住对世俗风气失望而写下这首诗。
嘉庆十一年(1806)季春三月,清仁宗又书《淳化轩》道:
民生日繁庶,教养难遍施。
守令最切近,习俗未易移。
举措鲜得当,苟安多玩疲。
只图身家计,遑论名行亏。
淳化实不逮,怀惭衷自知。
仰瞻御题额,肯构勉继思。
尺宅照九有,奚能免漏遗?
惟尽予心力,正己待昊慈。[29]211-212
“正己待昊慈”之后小注称:
守令为亲民之官,国家教养之道寄焉,所系诚为至要。乃人性刚柔不齐,诚伪不一。民隐既难周知,措施岂能尽当?予一人,惟以止仁自勉,与天下相见以诚,为之表率。期尔诸臣,咸体予心,去其私图,进于公是,以佐予保乂万方。俾民风日趋于正,庶冀上天感应,锡以休和。此实予之虔矢于衷,忱者也。[29]212
此诗开篇提出人口增长迅速,教化难以普遍施行。接着,清仁宗指出:地方官与民众最为切近,要对当地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移风易俗,也不容易。他们的措施少有恰当的,只顾眼前,很多人懈怠玩忽。这些地方官只图自己的身家,谈不上自己的名声和品行是否有亏欠。“淳化”的境界实在达不到,自知心怀惭愧。自己仰望瞻仰父亲所题“淳化轩”匾额,勤勉地继承父亲的基业、经营江山。自己的颜面要照耀整个天下,怎么能免于遗漏?自己唯独只能尽心尽力,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来面对天上的父亲。
在小注中,清仁宗又提出自己做个表率,期望官员们能够体会自己的苦心,去私为公,民风能够正直。
嘉庆十二年(1807)夏,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宇宙万几寸心理,愧难图治化顽浇。
民稠未尽淳良浃,俗薄奚能德礼调?
立法惩贪咸正直,止仁厚本庶丰饶。
敬承考训亹勤政,去伪求诚勉旰宵。[30]339
“去伪求诚勉旰宵”之后小注云:
天下之理至赜,天下之事至纷。一二日万几,而不遑暇逸者,欲以致斯民于治安,化行臻于淳茂也。临民者,将何所操以致是耶?惟恃己之一诚,以危微精一之道,为修齐治平之基。御群伦而端政本,庶几俗化敦厚,渐臻大同耳。此轩廊嵌石刻,为《淳化阁帖》。当年虽寓名于古墨,而意之所讬,固在彼而不在此。是予之憬乎,顾名惟励此一诚,以冀上继圣心之所在。或于斯轩之称,不致大相迳庭乎![30]339
清仁宗认为自己日理万机,却难把国家治理好,感到惭愧。众多民众不能完全达到淳良,浮薄的风俗怎能用道德和礼仪来调和?自己采取措施、制定法律惩治贪官,重视农业,希冀丰收。清仁宗最后声明要敬承父亲的训导,孜孜不倦地工作、勤政、诚心。
在小注中,清仁宗陈述天下之理至为深奥,天下的事至为纷扰,自己日不暇给,而想求得民众治安,接近敦厚、大同的境界。对待民众,自己唯独应该凭借的是真诚,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自己驾驭众人,为政的根本要端正,这样或许可以形成敦厚的风俗,渐渐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淳化轩虽然由《淳化阁帖》而得名,但是寄托的意义在于“淳化”。
嘉庆十二年(1807)秋,清仁宗再撰《淳化轩》谓:
轩额藏石刻,予别有会心。
凛承皇考命,御极矢敬忱。
海寓亿兆众,一人咸照临。
民碞大可畏,天眷诚难谌。
世态多变幻,习俗渐染深。
还淳非易事,化雨待沃斟。[31]377-378
清仁宗指出“淳化轩”之匾额是因为此处藏有重刻之《淳化阁帖》,自己能够领会父亲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自己敬畏地继承父皇的命令,即位后矢志不渝地敬业、诚恳地工作。自己一人管理海内亿万民众,民心不齐,民情险恶,让人非常畏惧,上天的眷顾诚然难以确定。在最后两句,清仁宗感叹世态变化多端,浮薄之风渐渐深入,返回淳朴之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如同雨水浇灌一般,进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清廷按照惯例款待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宗亲和外藩等,包括在山高水长观火戏、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和御同乐园观灯[32]23-30。正月十六日小宴廷臣后,清仁宗作《淳化轩》称:
轩额缘藏帖,法书廊壁阴。
双文瞻御笔,一贯儆予心。
淳化惭难布,浇风染益深。
勉端官吏习,克己先惟钦。[33]113
此诗开篇即说“淳化轩”之匾额缘于此地所藏《重刻淳化阁帖》。自己在此瞻仰父亲的御笔,心中一直感到警醒。淳化之风难以传布,自己感到惭愧,而浮薄的社会风气影响越来越深。清仁宗提出尽力让官吏习得淳朴之风,让他们先做到恭敬、对自己要求严格。
嘉庆十五年(1810)秋,清仁宗又书《淳化轩》曰:
宋帖泐廊轩额因,心殷肯构义重申。
官多玩愒难敷化,民半漓浇未返淳。
主敬酬恩思不匮,克勤为政日常新。
以诚御下儆荒怠,稍报深慈垂训频。[34]265
“民半漓浇未返淳”之后小注言:
《淳化阁帖》者,宋太宗令王著所摹,遂以其时纪年为标名也。至此轩之成,则以我皇考命以内府旧藏宋拓墨本重摹,入石嵌周廊壁。而仍其名,以存其真,并取以颜是轩之意也。至予之一再吟咏,则以淳化之难觏,有不能已于言者。盖民俗之淳漓,实视吏事之治忽。予一人不敢康宁,孜孜训诫,克承意旨。而黾勉从事者,固不乏人,其中之玩日愒月、因循姑息,恐亦不免。以是期民之向化从风,可得乎?然予不以下之或有未效,而稍弛敬勤。自励之志,则庶几于皇考昔年训垂之殷,无歉焉尔。[34]265
这首诗开篇指出淳化轩因周廊放置重刻之《淳化阁帖》而得名,并重申“淳化”的意义。接着,清仁宗忧虑地指出:官吏多玩忽职守、荒废政事,一半的民众浮薄,未返回淳化之风。然后,他提出自己要坚持勤政,以诚心对待下属,不能荒怠,这样才稍微能够报答父母的疼爱和训诫。
小注解释淳化难见、民俗浮薄,是因为吏治的疏忽。有些官吏事务荒废、姑息,期望民众淳化,当然不可能。在末尾,清仁宗提出不因下面有人不行淳化之风,自己就放松敬勤。自己要自励,遵循父亲当年的谆谆训诫。
嘉庆二十三年(1818)七月初一,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驾幸圆明园”[35]246。立秋之后,清仁宗再撰《淳化轩》谓:
淳化治庶民,苍生沐教养。
升平日久长,风俗渐浮荡。
官吏多怠疲,听讼半曲枉。
以致下刁顽,犯上肆扰攘。
实由予不明,举措失刑赏。
正己勉日新,毋庸咎既往。[36]71
清仁宗首先指出要用淳化之风治理百姓,让百姓沐浴儒家的教化。可是太平的日子长了,社会风气便渐渐轻浮放荡。“官吏多怠疲,听讼半曲枉”云云,点出政务废弛、司法判决不公的问题。“以致下刁顽,犯上肆扰攘”之辞,乃将各地出现的反清斗争归结为官吏不作为、司法判决不公。然后,清仁宗又说这些问题其实在于自己不明察,施行的措施、刑赏不允当。自己要端正思想、言行,日日更新,无须责备以往的事情。
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清仁宗作《淳化轩》云:
藏帖名轩泐两廊,顾名思义惕无遑。
俗乖言伪趋邪僻,经正民兴顺典常。
治政得人化淳朴,绥猷及众道光昌。
风移务本知廉耻,庶格浇漓守纪纲。[37]163
清仁宗感叹当时的社会风气背离淳朴,人们说假话,趋于乖谬不正。奉行正统的经典,民众才能兴旺,顺应常道。他希冀治理国家、处理政事能使风气淳朴,安抚众人,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主张得到发扬和传颂。在最后一句,清仁宗强调尽管社会风气变了,但是根本不能改变,要让大家知道廉耻,革除社会上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感情的现象,并守住儒家的纪纲。
嘉庆二十四年(1819)孟夏,清仁宗再书《淳化轩》曰:
君民分位殊,似远而实近。
明目兼达聪,最忌下情隐。
置腹推心诚,治理倚卿尹。
执中不偏攲,政事皆平允。
宣化植善良,邪伪自消泯。
风俗臻朴淳,在上为标准。[38]171
清仁宗认为君与民之间身份不同,似乎离得远,而实际关系近,强调下情上达,无所隐瞒。自己对臣僚推心置腹,治理国家需要倚靠官吏。处理政事要公平适中,不偏不倚,这样就能公平允当。末句提出如此宣扬、种下善良,自然能消除邪恶、伪装,风俗达到淳朴。
总之,清仁宗屡次在书写淳化轩的诗中表达自己对淳朴风气的向往,欲勤政为民,展现出“守成之君”的形象。他甚至欲使官场甚至民间社会也返归淳朴之风。但是,清仁宗自身遵循父亲的教诲,努力做到淳化、勤政,官吏因循疲玩、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却无法解决。
四、结 语
从清仁宗所作淳化轩的诗歌,可知清仁宗对其情有独钟,早在皇子时代就曾临摹《淳化阁帖》,登基之后多次吟诵淳化轩,表达自己仰慕父亲、渴望淳朴之风,并治理好国家的愿望。
至嘉庆时期,最高统治者依然推崇道德万能的治国主张,实际上这不合时宜,在实践中基本失效[39]125-134。由清仁宗吟咏淳化轩的诗歌也可看出:清仁宗认为只要自己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模范,便能起到表率作用。这样,广大官吏和民众便能遵循道德,社会风气自然返归淳朴,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清仁宗本人崇俭黜奢、勤政戒惰[40]86-114,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但是政务废弛、官吏因循疲玩一直存在,没有丝毫改观,甚至愈演愈烈。官场贪污腐败成风,清仁宗整理钱粮亏空也遭到失败[41]164-167。清朝的监察制度是监督权隶属于行政权,即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自我监督只能是表面文章。皇帝再好的言传身教,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而且,在嘉庆朝,流民群、秘密结社、农民暴动以及其他族群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也不是社会风气返归淳化就能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
总而言之,清仁宗所作淳化轩诗多次感叹社会风气浮薄,希望返回“淳化”之风,甚至认为只要回到淳化之风,就能解决问题,治理好国家。其实,清仁宗的认识仅仅流于表层。当时,清朝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非常复杂。嘉庆初期,清朝已经由盛转衰,国内各种危机浮出。面对的国际环境是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迅速崛起,清朝统治者却无视全球大势剧变,依然沿着传统轨道缓慢行进。只是纠正社会风气,根本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化解严重的危机,返回淳朴之风也改变不了清帝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圆明园管理处编. 圆明园百景图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2]张志和.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张恩荫. 圆明大观话盛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 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朱杰. 长春园淳化轩与故宫乐寿堂考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2).
[6]郝成文、张义. 圆明园戏台考[M].北京档案,2019(2).
[7]清高宗实录:卷916[A].清实录:第20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定本:卷1[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第1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定本:卷24[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0]杨珍.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修订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1]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17[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1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3]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36[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4]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7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47[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6]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26[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6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7]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6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31[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9]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33[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0]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35[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1] 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39[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2] 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42[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3] 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9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2[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2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5]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5[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6]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10[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7] 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1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8]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18[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9]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19[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0]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29[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1]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32[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3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2] 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14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42[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4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4] 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53[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4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5] 吕坚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帝起居注:第20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6] 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53[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7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7] 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58[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7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8] 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60[A].故宫博物院编. 清仁宗御制诗:第7册[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9] 张国骥. 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2.
[40] 关文发. 嘉庆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1] 陈连营. 稳定与变革——关于嘉庆帝统治政策的考察[A].故宫博物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 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本文原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Jia Qing Emperor’s Poems on Chunhuaxuan in Yuanmingyuan
YOU Li
(Yuanmingyuan Research Institute,
Yuanmingyuan Management,Beijing,China, 100084)
Abstract: Through dissecting Qing Renzong’s poems on Chunhuaxuan in Yuanmingyuan,we can know that he was very fond of Chunhuage Copybook which was recarved and Chunhuaxuan.When he was a prince,he copied Chuanhuage copybook.After he mounted the throne,he chanted Chunhuaxue many times.He expressed that he looked up to his father,and thirsted for pure mood.Meantime,he resolved to make efforts to adiminister Qing Empire.His poems on Chuanhuaxuan frequently felt that social atmosphere was floating,and expected simple mood.Even he considered if only the whole society came back to pure atmosphere,he could remarkably govern the empire.In fact,Qing Empire was confronted with extremely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rises then.Only correcting social mood could not settle complex problems and dissolve seriously political crises at all.The method could not transform the reality that Qing Empire had gradually fell behind and the sun had sunk below the horizon.
Key Words: Qing Renzong;Yuanmingyuan;Chunhuaxuan
作者简介
尤李,女,1981年出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研究院研究馆员。
通讯地址、工作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圆明园管理处
邮 编: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