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博物馆如何做好陈列展览——以圆明园遗址博物馆为例
尤李
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最大的问题就是实物匮乏,因此对观众来讲,“缺乏看头”。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一项需要符合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科普性、情节性和观众体验性要素的特殊体系,是一个具有普遍包容性、跨学科,以科学、艺术与技术组合起来的综合体。遗址博物馆的陈列更是跨学科的综合内容设计和艺术设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色如同博物馆的生命。” 遗址博物馆要吸引观众,突出自身陈列展览的特色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曾经撰文探讨过在缺乏实物的情况下,圆明园展览馆的陈列如何出彩的问题。张利芳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为例,探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重点剖析圆明园涵秋馆、含经堂和澹怀堂的展示方法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她指出:遗址保护与展示,一要忠实于遗址的原貌、原状,保持遗址的“原真”,二要充分考虑大众的观感,让大众看得懂、看得有趣,即科学性和普及性原则。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如模型展示、地面标识、影像图片资料、讲解等,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和更直观的展示效果。本文将进一步深入讨论做好圆明园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一 从内容设计上讲,需要加强学术研究
做好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需要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科学严谨治学、做好学术研究是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生命线。
博物馆陈列语言最大的特色是以“物”说史,以“物”证史,只要有藏品,它的真实性和历史感,比任何当代制作的复制品和场景都更具说服力。如何充分利用能见到的有限的材料,尽可能全面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
尽管陈列展览以吸引公众眼球、向公众传播知识为目的,但是,离开了扎实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陈列展览出色,与隋唐史和长安学研究的繁荣息息相关。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陈列展览可以充分利用隋唐史和长安学的研究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而与大明宫遗址公园相比,圆明园的学术研究却显得相对滞后。近些年,圆明园研究在理论、方法和资料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学术积累依然有限,仍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具有高学识和高素养的专家投入遗址研究,不仅研究圆明园的藏品、山形水系,还包括北京皇家园林和清朝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陈列中充分展示圆明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圆明园研究,是进行陈列展览内容设计和讲好圆明园故事的基础。精深的学术研究与通俗易懂的陈列展览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有了充实的学术研究,才能为陈列的主题策划、内容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然后才能撰写出内容丰富的陈列大纲,设计好辅助展品、说明牌、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说明牌文字的出神入化是提升遗址博物馆陈列水平的重要因素。文字应当追求言简意赅,既为观众提供知识,又能吸引、感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遗址博物馆可看的实物太少,更需要重视文物组合设计,以挖掘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遗址博物馆为增加可视的展览,可以恰当运用示意图、地图、绘画、雕塑、场景、景观、沙盘、模型、仿真人像、遗址原状复原、文物复制等辅助展品。
如何将精深的学术研究厚积薄发,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编写说明文字、进行精确有趣的讲解,非常考验水平。要让真正懂圆明园文化的人去向公众用心讲故事。如美国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会在固定时间安排相关领域的教授级专家,对公众进行讲解。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值得学习的经验。虽然现在游客只要扫一扫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便能听到自动讲解,这能节省大量人力。但是自动讲解的弊端是无法针对不同的、差异巨大的博物馆观众群体。
总之,遗址博物馆非常需要在内容设计方面下足功夫,努力向观众讲好遗址的“故事”。陈列展览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丰富性和生动性,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保障。
二 从艺术设计上看,让观众尽可能获取知识并有美的享受
如何采用美观的艺术设计展现其艺术感染力、吸引观众的眼球,是遗址类博物馆需要重点着力之处。
如何复原遗址博物馆的景观,呈现给观众多姿多彩的画面,遗址博物馆更需要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智慧与情感的倾注。遗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非常重要,除了掌握设计学的基本功底外,还必须熟悉历史、文物、建筑、美学、传播学、教育学,力争学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遗址博物馆实物缺乏,需要更加积极地运用丰富多彩的传播技术,如智能科技与数字技术等。圆明园遗址博物馆为博观众眼球,在陈列设计中既需要使用传统的场景再现、沙盘制作、图表、照片、画作,还需要采用大屏幕和触摸屏、光电声效等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圆明园全景模型沙盘位于长春园狮子林附近,观众可以在此一览圆明园鼎盛时期的景观,再配合专业的讲解,观众更能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
圆明园遗址博物馆还应该适当运用个性化表现手段,提炼本遗址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物图像(如大水法的石柱、圆明园四十景图)为风格特征。这不仅需要判断所选文物形象和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还需要设计者具有高度概括、捕捉形象特征和塑造简洁、美感形象的能力,在视觉上传递出独特的皇家园林文化氛围。
遗址博物馆的艺术设计师需要综合运用绘画构图、图案结构等艺术形式,利用主次、疏密、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手法,合理陈列标题、图片、文字。而且,版面色调需要与陈列整体色调和谐。圆明园的许多中式建筑和装饰品,甚至有些西洋建筑和装饰品,都运用传统的形式美规律,如均齐、平衡与对称、呼应,对比、调和与变化、统一,比例与权衡,在陈列设计中,就应该更加充分的展示这些形式之美,避免单调和呆板。
充分发挥陈列的观赏功能,营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和氛围,让观众流连忘返,是遗址博物馆艺术设计的努力方向。
三 调查和掌握观众的需求,充分发挥观光休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遗址博物馆的陈列为公众服务,需要了解观众对博物馆陈列的需求和期待,建立完备的观众需求信息储备,为博物馆的陈列提供可靠的依据。
遗址博物馆更应该重视知识普及教育、陶冶情操的美育理念,引发观众参观兴趣、提高观众审美情趣,有效提高观众的参观数量和质量,将遗址博物馆打造成具有亲和力的观众接待场所。
出色的遗址博物馆陈列,不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同时应该更多地与观众互动。如圆明园官方网站上推出各类与观众互动的活动:掐丝珐琅体验课、文物修复体验课、剪纸体验课、发现圆明园——VR考古体验等。
清朝人对盛世圆明园和圆明园被毁事件的历史记忆是多元的。清朝皇室和众多满洲贵族非常喜好圆明园盛景,而不少汉人士大夫却批评清帝不居紫禁城,在圆明园游山玩水。前者对圆明园的焚毁痛心疾首,而后一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烧掉这个皇帝不正经的理政之地。但是,圆明园遗址的陈列展览处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最根本体现。今天,圆明园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需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圆明园远逝去的辉煌,圆明园罹难的沉痛历史。因此,做好圆明园遗址的陈列展览,还需要精通儿童美学、儿童心理学的专家参与,带给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教育孩子们对圆明园被毁的那段历史充满仇恨。
圆明园遗址博物馆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到陈列展览处举办讲座,进行讲解,并与青少年学生互动(如大家共同体验模拟考古发掘,组织学生进行戏剧、书法表演、动手参与有趣的设计等),让他们其乐融融地参与其中。另外,圆明园遗址博物馆还推出“仪式圆明园”系列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圆明园著名的大水法遗址举行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入党仪式或成人礼仪式,同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博物馆时,在现场讨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策划和实施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好活动,才能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四 结语
做好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需要正确处理陈列内容与陈列形式的关系,恰当把握动与静的关系,多元理念融会贯通,兼顾学术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观众营造一种令人满意的体验过程。
现在,圆明园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已经开通“数字展览馆”、“听讲解”、“看故事”和“看文物”等栏目,运用数字化技术在网络上再现圆明园文化,将其陈列展览和服务范围从遗址博物馆内扩大到世界各地,逐步实现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