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清代建筑匾额中
体现的儒佛道三家思想内涵
吴丹丹
摘要:盛世的圆明园,汇通古今、兼容中西,纳天下文化于一炉,集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清代皇家建筑悬挂的匾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常表达题写者的政治目的以及文化修养。圆明园的匾额内容蕴含题写者对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文化内涵的诠释。
关键字:匾额 圆明园 儒家思想 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国著名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苏州》中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盛世的圆明园,汇通古今、兼容中西,纳天下文化于一炉,集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圆明园在建造过程中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园林中的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以及它们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更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圆明园通过不同手法创造了多种意境空间,这种思想意境反应在园林造景中大体分为三种,即儒家思想反映在园林造景上是治世的境界、佛家思想反映在园林造景上是精神境界和道家思想反应在园林造景上是自然境界。匾额楹联更是体现出了这些思想的内涵,匾额中表达某种思想或意境的作用,从简单的命名延展成为富含深意的表述,成为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使清代皇家建筑所用匾额的水准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
圆明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与意境,通过园林四要素,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体现,更通过匾额楹联和御制诗文加以解读。例如,“圆明”一词,是佛家典籍中惯用的字眼,通指修持者达到圆融贯通、心性光明的境界。佛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雍正有诗云:“性天融会无今古,心月圆明彻太虚。”而实际上,“圆明园”三字的造园主题思想,更集中体现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融合与会通的传统文化精神。雍正对“圆明”二字的阐释不仅仅局限于佛家内涵,而是将《周易·系辞》中的“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养生之道两者自然融汇起来。在雍正的《圆明园记》中有此一段,“嘉名之锡以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若举斯义以铭户牖,以勖身心,虔体天意,永怀圣诲,含煦品汇,长养元和。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这体现了雍正建造圆明园时的思想底蕴,以及他所认同的精神境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圆明园的景观之中多处彰显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在建筑、牌匾楹联之中,也体现在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之中。
一、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圆明园匾额中的体现
圆明园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受我国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很多景点的细微之处都显示出儒家文化思想。儒学以孔子的办学授徒为起点而诞生,自产生以来,经过以孔子、孟子、荀子为核心的先秦儒学萌芽时期,在两汉儒学形成时期,因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登上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后在宋明理学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文化具有和谐性、自强性和贵和性等基本特征,而这些性质在匾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和谐性在匾额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推崇“天人合一”,其是指以自然界变化的法则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天道”和以道德准则和治国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人道”的结合。
圆明园九州清晏岛上的一组建筑“奉三无私殿”对此有所诠释。九州清晏主要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中路依次为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奉三无私殿面阔七间,南向,前后有廊。殿内有戏台一座。殿前两侧陈设铜龙、铜凤、铜瓶和日晷。殿上悬挂匾额“奉三无私”。“奉三无私”语出《礼记·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此段对话意在:为君王者应有宽阔的胸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像天地日月那样大公无私地普照万物,绝不能图一己之私利。
2、自强性在匾额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主张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努力向前,克服困难,才能经受住考验;同时也主张人在永不停歇的奋进过程中,革故鼎新不断创新。
圆明园长春仙馆内悬有乾隆题写的“自强不息”匾额。长春仙馆初名莲花馆。大门面阔三间,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后殿面阔五间,名绿荫轩。正殿西廊后为三开间的丽景轩。雍正七年(1729年),弘历被赐居住此处,六年之后登基称帝。莲花馆为长春仙馆的旧称,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改为悬挂“长春仙馆”匾额。长春仙馆有乾隆题写匾额“自强不息”,乾隆元年四月十一日悬挂于锦边壁子。“自强不息”是不断努力的意思。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进取心,在有生之年应有所为,不能无所事事。《论语》内所记录的言语就是教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乾隆八十岁的时候,刻有“八徽耄念之宝”与“自强不息”印玺。
3、贵和性在匾额中的体现
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主张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
紫碧山房正宇悬挂有乾隆题写“乐在人和”檐额。紫碧山房在圆明园最西北,西北两面紧靠园墙,是全园的最高处。前殿三间名橫云堂,正宇五间名乐在人和。《中庸》强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在人和”就是天下承平、百姓和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修饰一新的“乐在人和”匾额挂于紫碧山房后大殿檐前。
二、我国传统的佛家思想在圆明园匾额中的体现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中国佛家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1、佛家思想对人格修养的影响在匾额中的体现
佛家认为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蒨园,位于长春园南大墙与南长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建于乾隆第一次南巡后的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1751年-1753年)之间,原型仿自瓜州吴氏的锦春园。蒨园有三座宫门,西宫门为垂花门,门上悬挂乾隆御书“蒨园”匾额;北宫门为水路宫门,门殿七开间,门外台阶下建设临水码头;南宫门称蒨园门,是从长春园进入到绮春园的通道。蒨园乾隆提匾额“如是观”,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月十八日苏州条。如是观,意思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檀香木雕云纽“如是观”印章。
2、佛家思想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在匾额中的体现
日天琳宇,整体规制仿雍和宫后的佛楼。日天琳宇建筑有中楼两排,西楼两排,每排两层,上下各七间。前后楼间各有三开间的穿堂相连。中前楼南有天桥,与楼相连。乾隆九年(1744年)七月初二日“日天琳宇”匾额安挂于锦边壁子,做锦边壁子匾。日天琳宇:“日天”为佛家语,古印度太阳神的别称,进入佛家系统后,成为十二天之一,是大日如来的居所。“琳宇”是对殿宇寺观等的美称。“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揭傒斯,在《题桃源图》诗中写道:“丹台寒漠漠,琳宇气熊熊。”
三、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在圆明园匾额中的体现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园林建筑是道家哲学的深入体现,通过园林建筑中的匾额题写将道家思想落实于现实之中,满足人对自然的渴望与眷恋,以及重新回归自然的需要。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中提到:“道家哲学的这一丰富、深邃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园林的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道家自然观思想在匾额中的体现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是道家思想里的核心内容。在道家哲学中,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思想在园林文化营造中较为常见。园林匾额中多处呈现道家崇尚自然的意境,将道家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用以文字呈现。
坦坦荡荡,位于后湖西岸,碧澜桥之南,又名素心堂。前殿五间,外檐悬挂乾隆御笔“素心堂”匾额。后抱厦三间,内檐悬挂“坦坦荡荡”匾额。坦坦荡荡殿内东间后夹道东墙门上悬挂“天地本根”匾额。“天地本根”意思顺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其出自《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与天矣。”
(二)、道家对为人的思想在匾额中的体现
庄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向隐逸的思想发展,主张淡泊明志,逍遥自在。他所追求人生态度是顺应本性,主张真我与自由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达到自然美和人本真美的人生境界。
澹泊宁静,殿宇呈“田”字形,隐喻对农事活动的重现。四周稻田弥望,河水环绕。殿宇背面、东面皆有楼,北面称澹泊宁静,东面为曙光楼。澹泊宁静东门外有三间两层的翠福楼。澹泊宁静意思心中甘于淡泊,宁静如水,没有尘杂,才不会被贪念侵蚀,不会被虚荣蒙蔽,其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汉司马相如《长杨赋》曰:“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淡泊为德。”《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乾隆九年(1744年)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澹泊宁静》:“青山本来宁静体,绿水如斯淡泊容。境有会心皆可乐,武侯妙语时相逢。”乾隆三年(1728年)七月十四日悬挂“澹泊宁静”匾额。
四、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内容的题写体现园林建造者或者说是园林主人的政治文化思想,如儒家思想文化中主张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佛家思想文化中主张的“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道家思想文化中主张的“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延续,传承者从这些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精华总结起来就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也是给予世人深刻的启迪。匾额的命名引用的儒家经典词汇,体现题写者希望通过发扬儒家传统文化,表达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引用道家思想理念中对逍遥自在、避世归隐的思想追求,体现题写者将内心世界与朝政缩影融汇贯通,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理想追求。作为宗教建筑附属,匾额中题写佛家用语,用以追求和谐思想,表现题写者利用佛家思想影响文化发展,用多种形式作为表现手法呈现政治融合。
五、结语
匾额的内容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更体现题写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匾额内容可以体现出题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内容涉及运用先秦经典中的《周易》、《礼记》、《尚书》、《论语》、《道德经》、《老子》等内容,并将对子孙后世的告诫,经验教训的传授,持续发展的憧憬一一体现在内。由此可见,对圆明园部分匾额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是探索题写者心理活动,研究题写者意图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吴丹丹,女,1982年生,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就职于圆明园管理处,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圆明园历史、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利用。
【1】清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2】中国第一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张恩荫、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百景图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李文君《圆明园匾额楹联通解》【M】,故宫出版社,2017
【5】张超《家国天下——圆明园的景观、政治与文化》【M】,中西书局,2012
【6】何重义、曾昭奋《圆明园园林艺术》【M】,科学出版社,1995
【7】王道成《圆明园的艺术特色》【J】,《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8】贾珺《清代离宫朝仪大殿形制及其功能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总第97期
【9】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1】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学林出版社,2005
【13】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2010
【1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中华书局,2015
【16】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