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制诗文考证圆明园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
王界贤 曹 新
摘要:以圆明园后湖附近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与其相关的清五帝御制诗文,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园中匾联等其他历史资料,经过比较互证,逐条考证九个景区在五代帝王时期的历史景观真实性,并总结景观特点。
关键词:圆明园;御制诗文;九州景区;历史景观
引言
圆明园作为清王朝鼎盛时期兴建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随着圆明园的罹难,后人再无机会一览其盛时景观。所幸从雍正帝开始,到继任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共计五位帝王都在此园居、理政,并为其赋诗作记,其中不乏与园中景观相关的内容。作为圆明园的建造者与使用者,这些诗文记载是对当时景观面貌的再现,反映出各景的真实性,且各代帝王所处年代、背景各不相同,所述景观也不同,丰富的诗文便为考证圆明园历史景观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以清五帝御制诗文为主要依据,选取后湖附近的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相关御制诗文的诗序、诗句及诗注中提取景观信息,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文字和图像史料进行对比佐证;通过诗、文、图结合参照的方式,逐个梳理各景的山形水系、园林植物、 园林建筑和园路小品等,较为全面地考证诗文记载中这九个景区的历史景观特征。
1 清五帝御制诗文概况
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清帝的御制诗文中,据张恩荫先生统计,涉及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的诗文,累计有近5000篇,共写了560处建筑和风景点(简称景点,数帝有诗者按一处计)。这些诗文涉及园中建筑、植物、山水、景观小品的描写,各类诗序和诗注则能说明某处建筑的建设时间或景名由来,或与该景相关的重大事件。
在文章方面,主要有雍正的《圆明园记》和乾隆的《圆明园后记》,描述了不同时期圆明园的整体景观面貌,涉及山形水系、植物鸟禽和建筑风格等内容。但诗词方面的内容浩如烟海,主要有乾隆、嘉庆两位帝王的数量庞大的诗词。
雍正帝留下的诗文数量较少,包括《雍邸集》和《四宜堂集》,其中《园景十二咏》是有关圆明园的主要作品,作于其登基之前。雍正虽题有圆明园匾额百余条[1],但在御制诗方面,圆明园景物诗仅 47 篇,其中与九州九景相关的有 12篇,涉及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杏花春馆、坦坦荡荡和慈云普护七个景区,诗文内容涵盖植物景观、山石配置和水系多方面,个别诗作还提及建筑、小品等构筑物,反映了御园早期景观面貌。
乾隆在位60年间留下了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和宝亲王时期的《乐善堂集》以及太上皇时期的《余集》,共收录诗作四万余篇。有御园景物诗文近2300篇[1],其中155篇3描写九州九景,涉及景点25处。这些诗作往往以景名为题,诗序简括该景特点,诗句及诗注进一步描摹说明景观细节,对重塑圆明园景观风貌颇有帮助。
嘉庆帝诗文数量仅次于乾隆,留下《味余书室全集》以及登基后的御制诗《初集》《二集》,共计万余首诗,其中圆明园诗有936篇,与九州九景的相关的共61篇,包括清晖阁、池上居、春雨轩、养素书屋等14处景点。嘉庆帝尤爱咏柳,柳树为其诗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
道光帝存诗四千首,留有诗集《养正书屋集》及御制诗《初集》《余集》。圆明园御制诗共 621 篇,却只有35首与九州景区相关。
咸丰帝在位11年,五年始园居,十年园被毁。只留下御制诗《全集》, 共有圆明园御制诗95篇,与九州景区相关的仅12首,包括九州清晏、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三个景区,涵盖基福堂、慎德堂、湛静斋、上下天光和春雨轩五个景点。
2 九州九景历史景观考证
2.1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位于正大光明正北的前、后湖之间的大岛上,四周环水,水中通舟,是园内建设最早的景区,早在赐园时就已存在,也是圆明园地位最高的核心景区,表达了帝王期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治世愿景。
景区植物一直以松为主,不同朝代亦有不同植物种类,涵盖藤本植物葡萄;水生植物芦苇、荷;乔灌植物柳、桃、杏;观赏花卉牡丹、菊;以及竹类和农作物小麦等。局部有假山,与发达的水系组合成景,湖光山色,优美宜人。
雍正有关九州清晏的诗作共两首,分别提到了葡萄、芦苇。其中《葡萄院》诗云“乳汁香兼润,冰丸滑欲流。阴铺青叶护,架络翠藤稠”,说明架上枝叶繁茂,葡萄晶莹剔透、圆润饱满;《雨后九洲清宴望西山》有“蒹葭叶上雨声过”一句,“蒹葭”即芦苇,指出此地有芦苇景观。
在所有植物记载中,松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乾隆、嘉庆、道光均有诗文明确提到。乾隆便多次咏题,如《清晖阁》中“清晖阁前十三松,虬枝洁曲擎高空”。一些诗词还能看到这里松景的变迁过程:《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提到“清晖阁松及此花,当时庭际同植种。松遭回禄花独存„ ”,说明清晖阁前松树曾遭毁;乾隆三十年御制《题清晖阁四景》诗序“阁前乔松已毁,石壁独存,山以树为仪,新松长成,复需岁月”则指出被毁松树得以补种;与此同时,阁前隙地因高就低点缀了楼斋,自此出现“清晖阁四景”(松云楼、露香斋、涵德书屋和茹古堂),建筑体量较小,风格清雅。嘉庆也不止一次记录松树,如:“长松落落敷广荫”、“柳汀时习射,松牖坐观书”,分别出自三首均为描写清晖阁的诗作。道光于《清晖阁》描写“阶卉清芬襲,庭松翠黛凝”、在《慎德堂》写道“面开松嶂涛初起”。不难看出,松树作为重点景观出现,尤以清晖阁的松景为代表。
柳在诗文中以水岸垂柳和桃红柳绿的风貌出现,有“柳汀时习射”(嘉庆)、“未舒岸柳逗春寒”(道光)、“桃花开尽柳垂丝”(道光)等。道光诗文在数量上虽远不及乾隆、嘉庆,但所记景观却很丰富,除了庭中长松、 桃柳之景,还有欲吐新芳的堂前红杏(《慎德堂红杏欲吐诗以催之》),格外珍护的旧时牡丹(“养正书屋旧植牡丹数株„”),亦或富有田园野趣的麦田(“麦陇早逾三寸润”)(很可能是联想的另外景区的麦田)、晚菊(“舍滋晚菊镇清幽”)、庭院阶旁的清芬花卉(“阶卉清芬襲”),都能从其诗作窥见一斑。除上述植物景观,还有水体景观的描述,如“巳冸池水知气暖”、“林泉添得几分秋”,点出园中水池和林中泉水的各类水体景观。
竹则记载于《钦定日下旧闻考》收录的楹联中。九州清晏殿后额则配联:红篆炉烟看气直,绿苞庭竹爱心虚。不难推测,当时有竹子种植。
水生植物除了雍正所记芦苇,还包括嘉庆描写的荷花,既有露香斋的“芳接荷盘漱异香”,也有清晖阁“荷露铛间沦”、“荷芬送远渠”。可以看到,水中植物景观也是一处重要节点。
总的来说,九州清晏植物景观丰富,有松竹一类清幽肃穆之景;也有柳条抚岸、桃杏竞放、牡丹吐蕊的春季浪漫景观;还有荷花满池的夏季水景;以及以葡萄、菊花、芦花为代表的明快秋景。同时它们与山、水等园林要素组合,园中湖光山色,是一处有花有果的园林化优美寝宫。
2.2 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位于九州景区东南角,西邻九州清晏,在雍正时名为“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为今名。这一区在赐园时期就是胤禛花园的主要景观, 康熙六十一年春,玄烨驾临圆明园,携皇子胤禛、皇孙弘历,在此观赏牡丹,这是乾隆第一次见到雍正的地方。乾隆三十一年,弘历御题“纪恩堂”匾,以“纪皇祖之恩”。
景区主殿色彩绚丽,金碧辉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描绘为“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建筑虽数量不多,但乾隆在《赋得御兰芬诗》有云“盖一轩一室,向背不同,景概顿异,而兴趣因之亦殊”,可见景区建筑设计巧妙,朝向不同则所见之景不同。
植物以牡丹和松为主,而牡丹尤盛,以群植形式出现;松树则有列植和群植两种方式,另外还有柳、竹、蕉、兰蕙、朵蘤名葩和藻等记载。牡丹从雍正时起,历经乾隆朝,直至嘉庆年间仍有诗文记述:雍正《牡丹台》诗云:“天下无双品,国色谁堪并。人间第一花,仙裳锦作霞”;到了乾隆朝,园中牡丹依旧,御制四十景诗写道“前植牡丹数百本”。嘉庆年间其正殿的“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株„”,说明牡丹仍然是该景区的主要植物景观。
松和牡丹一样,被三位帝王都记录过。雍正《永春亭留春》“淡烟浮水面,纤月挂松梢”描绘了一幅烟波缥缈,月挂松梢的春夜水景;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中描写镂月开云殿时写道“後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说明大殿后面列植青松,且殿堂周围环绕着奇花异卉;嘉庆《敬题纪恩堂》“嘉荫万株松”一句也指明松景尚存,且数量更多,采用群植形式。
柳、竹、蕉都载于雍正诗作中:《春夜永春亭作》有“鱼跃清波惊犬吠,月穿绿柳觉莺眠”,下一句“折蕉戏写题花句,接竹斜通傍栏泉”则提到永春亭旁的芭蕉和竹。
兰则记载于乾隆的《赋得御兰芬诗》,诗云:“偶临兰蕙畹,前即牡丹台。丽岂同世尚?幽还寄别裁”,可以看到在御兰芬,有一畦专门种植兰花的小圃,幽幽生香。另外,该景区还记载了藻类水生植物,见雍正诗作中“花点游鱼藻”一句。
镂月开云景区的水体景观较为丰富,形态多变:雍正《牡丹台》中“曲水绕室斜”指出殿前有弯曲的溪流;两首春日作于永春亭的诗文中:“鱼跃清波惊犬吠”、“小池风力软”互相印证,说明永春亭旁有淡烟浮起的鱼池,与“栏外柳阴交”形成一组水畔垂柳景观;“接竹斜通傍栏泉”则点明园中还有清泉与竹相伴。诗句“叠云层石秀”说明园内堆叠着山石,且很可能是太湖石。
总体来看,镂月开云的主建筑别具一格;植物景观特征明显,是以群植牡丹为特色的景区,植物配置上擅于搭配水体、置石等园林要素以共同组景;园中水体形态多样,不仅有溪流、池塘,还有林中泉水。各要素组合巧妙,营造出明快活泼的花园氛围,每逢暮春初夏时节,最宜啸咏。
2.3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在镂月开云之北,雍正年间旧称竹子院。景区以南部大池为主景,驳岸采用近自然的形式;北部修建院落,配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尤以竹子称著。景区东侧隔条南北向的小河筑一长堤,总体呈现出一幅景观形式多样、景观面貌自然化的“天然图画”。
园中水体有池、溪两种形态,雍正在描写竹子院时,第一句便写到:“深院溪流转”,点出了庭院深深、小溪蜿蜒之景。《钦定日下旧闻考》介绍该景区时以“镂月开云后,有池一区”作为开篇,反映了景区南部大池是一个重要景观;乾隆在《又御制五福堂六韵》有诗云“竹埭琳琅峙,兰池绮縠澄”,将水池形象地比喻为绉纱,生动地呈现出微风拂过,水面轻起涟漪的美景,表达出对此处水景的赞美与喜爱。
记载中该景区的植物有竹、桐、松、桃、玉兰、芝兰、荷、莲和苔藓类植物。从雍正旧名“竹子院”可知,该景区竹景占很大比重,《竹子院》 诗中“迥廊竹径通”说明当时竹子植于路边,形成竹径;乾隆即位后,竹景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就证明庭前所植竹子之多,采用群植形式植为竹林,同时提到院内对植两株梧桐与竹林相映。
除去竹子和梧桐,乾隆御制诗中还记录了松树、玉兰两种乔木和草本植物兰花,以及苔藓类植物,并指出园中有花架存在。“松栋连云俯碧澜,下有修篁戛幽籁”说明松树应当植于水边,并且与竹景搭配;“时掇芝兰念秀英,或抚松筠怀耿介”则说明兰花的存在,古时文人往往将兰花作为案头清供,且乾隆常以文人自居,推测诗中“芝兰”当为盆景形态。玉兰也是当时的重要景观,乾隆有多首诗作提及此物,而五福五代堂中的玉兰尤为乾隆喜爱,因其“种时与我同庚真”,见到此树“却似故人欣重遇”,其诗注“清晖阁前松九株,与玉兰同植„„”可印证五福堂玉兰与九州清晏清晖阁松树为同年所植。另外,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还提及了苔藓和花架,见“周阿苔篆绿蒙茸,压架花姿红琐碎”,将毛茸茸的苔藓与花架上攀援的点点红花作对比,描绘出万物峥嵘的景象。
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关于天然图画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题名匾额中也不乏植物的出现。如“竹薖楼檐额曰桃花春一溪”、“五福堂额为圣祖御书,檐额曰莲风竹露”、“堂后迤北殿五楹,为竹深荷静”,从而可以推测景区内应该还有桃花、莲花以及荷花等植物。
总的来看,天然图画呈现出两类景观:一是景区南部以大水池为主的水景,水中植荷、莲,岸边搭配松树,营造出清雅的环境;二是北部庭院中以竹景为主体的植物景观,采用群植和对植两种方式,大面积竹林与梧桐烘托出周围幽静的氛围,同时点缀玉兰、桃等开花乔木,丰富园林色彩, 可见胜景宛自天成。
2.4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在天然图画北面,雍正时名为梧桐院,是一处环山带水,平桥相通的园中园。
雍正《梧桐院》一诗写道“掉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点明园中水系蜿蜒,且水上架桥,连通各个院落;而乾隆于《御制四十景诗:碧桐书院》中所云:“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则更准确地指出桥的形式为平桥,园中水体仍以带状形式环绕。
无论是御制诗文或其他相关史料,有关该景区的内容并不多,对具体植物的记录只有梧桐一种,载于雍正和乾隆的御制诗中。雍正的《梧桐院》有“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一句,下句“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表明园中还植有观赏花卉;乾隆则描述“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印证了以梧桐为主的植物景观,殿堂左右数株梧桐,冠大荫浓,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同时,雍、乾两朝的景区名称“梧桐院”和“碧桐书院”也能印证本区以梧桐为主题植物。
碧桐书院环境清爽,以梧桐为特色,配有观赏花卉;点缀平桥等园林小品,每当下雨之时,园内景致清丽,格外动人,营造了一处安静清幽的读书之处。
2.5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位于后湖北岸,东邻碧桐书院,旧名涧阁。是一处寺庙园林,佛、道两教的神祇都在此得到供奉,内供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和昭福龙王,帝后园居时常来此拈香拜佛。
此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雍正遗存诗文中,与该景区有关的仅《涧阁》一首,诗中有云:“平桥依麓转”,推测景区局部有山,结合《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可见北部有土山围绕,景区依山环水;“挹翠树西廊”则说明景区建有长廊。乾隆御制诗写道“有楼三层,刻漏钟表在焉”,指的是景区特有的自鸣钟楼,楼体镶嵌一架西洋大自鸣钟,用以提醒时间。
就植物而言,确切记载的只有垂杨、鼠姑和藤花3种。垂杨应指柳树,载于雍正《涧阁》一诗中:“平桥依麓转,一带接垂杨”,说明垂柳植于水边,沿水岸种植一排。鼠姑即牡丹,藤花指紫藤,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慈云普护》的诗序有“藤花垂架,鼠姑当风”,结合四十景图,可见园中有藤花架一座,牡丹植于紫藤花架左右;而诗的正文所云“偎红倚绿帘栊好”、“树底浓阴重”说明园中乔木茂盛,且配有花木。而雍正所写的“度香花外厦”则指出园中还有芳香花卉。
另外,园中还有桥体作为园林小品点缀,雍正时为平桥“平桥依麓转”, 乾隆时则为石桥连接上下天光景区(“石桥幽致,渡桥即为上下天光”)。
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慈云普护作为一处寺庙园林,建筑布局较为简单,数量较少且以游廊连成一线。园中植物繁茂,牡丹和紫藤花架是焦点植物景观,数株旱柳环岛种植,建筑四周和远处起伏山丘上均点缀蔷薇科观花植物,烘托出神仙崇敬的意境。乾隆形容此处“偎红倚绿帘栊好,莺声浏栗南塘晓”,水边胜景吸引飞鸟高歌啼鸣,山水相依,花鸟成趣,营造出超然闲适的园林氛围。
2.6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南俯后湖,东接慈云普护,西临杏花春馆,因北宋范仲淹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而得名,取洞庭之意象,是一处观赏浩渺水景的景区。
此处突出水景, 园中湖水历来为各代帝王称颂, 四季之景皆有着墨。 乾隆写“縠纹倒影,滉瀁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描绘出湖光摇动,水深广袤的气势。道光用“澄霁秋中碧落宽,波涵明镜浸光寒”展现了秋夜湖面如镜、暗生寒光的一面;另一篇以涵月楼为题的诗作则以“冰沼晶莹正映楼,烟林雾屿槛前收”一句反映出冬季湖面结冰,晶莹剔透的状态;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诗云“新波乍泛宜轻櫂,细縠斜分倩晚风”,写出了春日湖冰彻底消融,泛起细细波纹的样子。咸丰在《上下天光对雨》写道“平湖骛望夏如秋,竟日滂沱洒未休”,在夏日雨季,连日不停的大雨落在湖中,竟使得眼前景色像秋日之景,仍然表达湖水的广袤之势。景区视野开阔,得以眺望远园外风景,道光在涵月楼便描写了远山落雪的面貌“点点遥峰仍积雪”,晴日当有“西山晴雪”之意;咸丰则写道“云飞南浦情无极,帘卷西山句好酬”,由此可见,圆明园采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山景引入园中,丰富园林景观。
乾隆御制四十景诗序提到湖上有拱桥蜿蜒百尺,桥上建有宽广的二层亭楼,结合四十景图和《钦定日下旧闻考》10可知此楼即为上下天光楼,一半建在岛上,一半伸出水面与东西向的曲桥相接。从楼阁俯瞰湖水,当有一碧万顷之意。
景区诗文记载植物有柳、松、柏、篁、麦5种,均出自道光帝的御制诗文。道光有涵月楼诗多篇,楼为观月所用,诗中内容涉及山水、建筑和植物,其中“萧萧哀柳尚含烟”描写景区枯柳,反映冬季湖边的萧索之景。多首同名诗《涵月楼》其中一篇有云“松根除雪深深见,岭际开云片片浮”,另一首则有“腊雪最欣留宿润,依檐松影飏苍苍”,不难看出,雪压松枝是这里常见的一类景观。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提到了“古柏修篁看远近,岚光运营辨西东”,“古柏”可能为圆柏/侧柏等,“修篁”指细长的竹子。除了以上景观植物,道光还有诗句提及小麦等农作物,见《涵月楼对雨喜成》“乍觉林园生夕爽,最欣禾稼庆诗沾”、“泼墨云光知广被,待犁宿麦喜先占”,表达出帝王关心农桑,期待丰收的愿望,而这里对麦的吟咏很大的原因是圆明园中有多处田园景观。咸丰于上下天光作诗数首,但大都泛泛描写御园湖光山色,没有具体景观描写。唯“愁绾长杨犹得得”一句,可从诗意印证此地应植有垂柳。
该景区突出水景,布局简练,主要分为南侧水体和北侧建筑两部分,二者结合营造开朗浩渺的水光之景,给人豁达之感,整体意境大气开阔。
2.7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角,东邻上下天光, 以田园景观为主要特色,昔名“菜圃”。
景区有山有水,从雍正的御制诗可以看到,景区水体形态较为丰富, 有《沿湖游览至菜圃作》提到的“叠涧湍流”涤荡俗念,也有《菜圃》中循着山势的弯弯泉水用以浇灌菜畦(“凿地新开圃,因川曲引泉”),同时反映出园子山水相依的特点。而嘉庆也在春雨轩题有多首诗作,其中不乏描写水体的诗句,“水穿曲渚间”、“鹅鸭浴平湖”都说明了园中水体形态的多样。
景区建筑体量较小,以玲珑小巧的园林建筑为主。雍正曾描写“竹藏茅舍疏篱绕,蝶聚瓜畦晚照明”(《沿湖游览至菜圃作》),结合四十景图,可以看到十余座矮小的零散轩、榭沿西北山脚横竖参错布置,中间南部开辟为菜畦,畦中瓜果飘香,引来蝴蝶飞舞。下一句“菜花香裹辘轳声”指出菜畦旁设置有一个水井,如今在这个景区依然留有水井的遗址。
就植物来说,御制诗文中记载有松、柳、桃、杏、竹、荷(红渠),和农作物麦、菜(蔬)、瓜等,种类丰富,乾隆《春雨轩小坐因而成咏》便有“砌葩鲜以馨,屏林华且滋”来形容园中或艳丽或繁茂的花卉和乔木景观。具体来说,从景名“杏花春馆”便不难推测,此处杏花是主题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诗序云“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描绘了杏在景区中占有很大比例,群植成景。雍正有诗“一行白鹭引舟行,十亩红渠解笑迎”,“红渠”指红色芙蕖,说明水中片植了大量红荷;“竹藏茅舍疏篱绕”点出竹子与茅舍的配景。松、柳、桃则出现在嘉庆诗中:《春雨轩》“石洞幻而深,松蹊映花圃”中“松蹊”说明松间有小路,且路旁辟花圃;《镜水斋》有云“即境且为如是观,绿柳夭桃纷掩映”点出桃红柳绿之景;另外,荷花在嘉庆诗中也有描述:“春仲泽已霑,首夏荷深透”形容其初夏形态。景区原为菜圃,之后也一直保留田园面貌,除了一般园林观赏植物,还有蔬菜、瓜果、小麦等农作物,雍正用“最是小园饶野致,菜花香裹辘护声”表达对一方菜畦的喜爱,乾隆则以“菜甲既勃生,麦穗方饱垂”赞美长势喜人的蔬菜和饱满的小麦,推测当时应有小块麦地,
该景区在山群环抱之中,环植文杏,结合菜圃成为特色景观,种植瓜果蔬菜和繁茂的花木,配以矮屋疏篱、小亭水井,绕以湍湍流水,营造出一派村野田园风光。从雍正时开辟菜圃便奠定了景区朴野的基调,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及各种园林小品都洋溢着质朴的田园情趣。辅以四十景图,可见酒旗村庄,再现了“杏花村”意境。历代帝王借由菜圃抒情,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8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位于后湖西岸,是一处观鱼景观,俗称“金鱼池”,整体布局与清代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的“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之处。雍正描写这里“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栏围四面虗”说明当时鱼池为“卍”字形,且四面虚栏围合。从乾隆时期四十景图来看,鱼池已改建为匾方形。诗中小路不仅仅承担道路功能,形式上也很多变,或是“石栈崎岖接远冈”,或有“杏蹊笼旭舒红萼”,富有乐趣。
坦坦荡荡的植物记载有松、竹、杏等乔木和鱼池里荷、藻、荇等水生植物,还有苔、藓及一些芳香花卉,嘉庆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其中“始耕南亩生机达”一句,说明当时或有田地需要耕作,但此处很可能描绘的是菜圃(杏花春馆)。松树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都有记载,乾隆朝植于素心堂附近,留有御制诗“松竹自良友,缥缃实素心”,也许园中还植有竹子;嘉庆记录的松树位于澹怀堂旁边,他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不仅有“松涛飒沓翻前砌”、“松坞吟风無翠钗”来描写松树,还有“绕座新葩香馥郁”、“杏蹊笼旭舒红萼”写出了景区杏花和其他芳香花卉的烂漫春光;道光对松树的记载也位于澹怀堂附近,诗云“砌藓青初展,庭松荫更清”,松荫下生长的苔藓从侧面反映出院中松树长势旺盛。金鱼池是主体景观,池中植有多种水生植物,雍正“藻映十分翠”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说明池中有荇菜和藻类植物;乾隆的《素心堂》“荷风清拂座,蕙露馥濡襟”则描绘了荷花熏风拂面的宜夏之景。
该景区以鱼池为主景,岛上植物繁茂,水中荇藻交错,池中金鱼泳游其间,更显得活泼有趣;园中小径与植物搭配形成“杏蹊”,另外还有石栈形式的小路与土山相接,构成一组悠然闲适的观鱼景观。
2.9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后湖西南角,北邻坦坦荡荡,是一处建筑与园林集合的风景建筑群。
乾隆在四十景诗中写这里“缭以曲垣,缀以周廓,邃馆明窗,牙签万轴”,“牙签”即书籍,形容这里有万册藏书。道光在《韶景轩》有云“何处韶华富,高轩傍绿池”,描写了韶景轩临水而建的情景,同时说明此处池水碧绿。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景区地势平坦,是一处规整的建筑风景群, 韶景轩是体量最大者,依水而建,园子以矮墙围合,回廊相通,与诗文所记吻合。
景区诗文具体记载的植物仅有松、柳和竹三种。松树的记载见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茹古涵今》“鸟语花香生静悟,松风水月得佳朋”。柳树在嘉庆、道光御制诗中都有描写,嘉庆《韶景轩》诗云“才见柳丝垂茂密,又看花片無婆娑”;同样在韶景轩,道光写下“名花分次第,新柳任低垂”,两位帝王均描绘了一幅柳条萌芽,春花烂漫的画面。 从乾隆御制匾额“竹香斋”推断,很可能种有竹子。除了以上明确描述的具体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还写道“嘉树丛卉,生香蓊葧”;嘉庆《韶景轩》则有“连汀冉冉铺芳草,绕岸溶溶漾锦波”,不难看出,该景区花木繁茂,植物景观随处可见。
茹古涵今作为一处藏书之所,整体环境较为清爽。建筑濒临碧水,高大宽敞;园中乔木繁茂,松竹相映,柳丝垂茂,花香袭人,使人以松风水月为友,精心研读经史,是读书的好去处。
3 九州景区景观特征总结
本文从清五帝御制诗文的角度对圆明园后湖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真实性进行考证探究,辅以其他史料对比印证,整理诗文记载涉及到山形水系、假山、置石、植物、建筑、园林小品等景观元素,得出各景观要素汇总如表 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九个景区均有对山形水系的相关描写,但山体记载中的部分内容并非描绘园中景色,而是作者在园内描绘的园外西山之景, 体现借景这一造园手法。至于景区中的山体,描述性的诗文不多,主要以环绕形式出现,形成山谷等地形。除了记载的真实山体,在九州清晏还有大型石假山的描绘,这些假山与建筑、植物搭配组景,凸显景区特点。在水体景观方面,形态丰富,包括弯曲的溪、泉和大水面形式的池、湖,以及与山体组合的跌水(叠涧湍流)等,除了营造园景,杏花春馆还记载了园水灌溉菜畦的功能。总的来看,九个景区的山水记载包括远处西山、园中土山和石假山,勾勒出远近呼应、土石结合的山体景观。同时配以曲水,山水相依,呈现出传统掇山理水的造园手法,亦象征了山重水复、往复无穷的“道”的意象空间。
记载置石景观的有九州清晏、镂月开云、杏花春馆和坦坦荡荡。记载中置石通常与植物、水体等搭配,形成变化多端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建筑方面,无论从体量还是外貌来看,都区别于一贯金碧辉煌、尺度宏大的皇家建筑,除去镂月开云殿“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大多沿承康熙节俭的作风,“不斵不枅,不施丹雘”,更注重体现建筑的清雅之貌,甚至在园中建造田庐菜圃,表现文人园林质朴素雅的天然之趣,但又不失皇家园林的精致典雅。在功能、类型等方面丰富多样,包括楼、榭、廊、屋、馆、亭等,既使建筑在清雅的基础上不至于单调呆板,又能满足帝后园居的各种需求。
九州景区的植物繁茂,包含常绿和落叶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并有一些农作物来营造田园风光。植物在诗文记载中共有24个种类,分别是松、柏、柳、桐、玉兰、桃、杏、牡丹(鼠姑)、竹(篁)、蕉、菊、兰蕙(芝兰)、草、麦、冰丸、藤花、蒹葭、荷(红渠)、莲、荇、藻、瓜、菜(蔬)、苔(藓),此外,还记载了“名葩”、“春花”、“新葩香馥郁”等等泛指的观赏花卉、芳香花卉等奇花异草。种类繁多,与山体、水系、建筑、假山、置石、园路等各类造园要素组合成景,并设置花境,植清芬花卉,如镂月开云的“兰蕙畹”,杏花春馆还开辟田地,种植瓜果蔬菜和小麦,形成菜圃或小块麦地,这些使圆明园增添了许多田园的意趣。植物的配置方式包括对植、列植、环植、片植、群植五种。一些植物在景区中作为主题植物出现,突出景区特色或渲染意境氛围,如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碧桐书院的梧桐,杏花春馆的杏等等。在树种选择上,用玉兰、牡丹等表达“玉堂富贵”和高贵等寓意;而松、兰、竹、菊等则以君子比德,表达帝王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各方面都体现了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蕴含的思想。
根据诗文,可以看到三个景区对园路有直接描述,记载中园路不仅仅承担交通功能,还会与植物如竹、松、杏等组合成景,形成“松蹊”、“杏蹊”、“竹径”等不同形式,烘托出或肃穆庄严或浪漫悠然的园林氛围,使人在行走时充分感受到园林特色。坦坦荡荡还有用条石铺就的小路,乾隆诗云“石栈崎岖接远冈”,可见园路设计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体现出皇家园林的情致。
桥梁作为交通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景观,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都有对桥梁的记载,记载桥的形式、材质有所差别,造型多变,包括拱桥、平桥、折桥以及平折桥;材质上包括木制和石制。另外还记载杏花春馆的“碧澜桥”这一桥名。这些桥体通常与山石、植物、水景等造园要素组合成为焦点景观,增添园林意趣。
此外,诗文中提及的其他造园要素还包括天然图画和慈云普护的花架、 杏花春馆的辘轳等。这些小品作为点缀,它们本身鲜明的风格亦使景区特征更加突出,很好地烘托氛围,实为灵动之笔。
4 结语
九州景区虽各具特色,但都追求一种清静优雅的环境,使人感到惬意随性的氛围,表达出写意山水园的天然意趣。各景通过水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气脉贯通的整体。在景观立意方面,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帝王治世理想、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丰富的诗情画意:反映儒家思想的碧桐书院、茹古涵今;供奉神佛的慈云普护;希冀国家海晏河清的九州清晏;表现文人理想的杏花春馆;再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景象的上下天光等。有些景区的名称主要反映园景特色,如天然图画,而镂月开云和坦坦荡荡旧名分别为“牡丹台”和“金鱼池”,点明景区观花和观鱼的特色景观。园林景观内容丰富充盈,各类造园要素的类型、形式、功能都多种多样,营造出包含政治、人文、田园、书院、宗教、理想之境等方方面面的特色景观,充分体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思想,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2] 北京古籍出版社.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3] 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5]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御制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83(02):18.
[7]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92(05):21.
[8]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二][J].圆明园, 1986(04):34.
[9]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一][J].圆明园, 1984(03):44.
[10]何瑜,马俊恩,马维熙,魏星《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 [J].圆明园学刊,2015:132.
* 王界贤 曹新:北京林业大学。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
[2] 笔者根据《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统计得出。
[3] 清五帝御制诗往往以景名为题,故本文在《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4] 笔者根据《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统计得出。
[5] 在《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6] 笔者根据《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得出。
[7] 笔者根据故宫博物院编《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和《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汇总得出。
[8]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原名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今名。
[9] 乾隆《御制纪恩堂记》 :“若今纪恩堂之题额,实因纪皇祖之恩”。
从御制诗文考证圆明园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
王界贤 曹 新
摘要:以圆明园后湖附近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与其相关的清五帝御制诗文,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园中匾联等其他历史资料,经过比较互证,逐条考证九个景区在五代帝王时期的历史景观真实性,并总结景观特点。
关键词:圆明园;御制诗文;九州景区;历史景观
引言
圆明园作为清王朝鼎盛时期兴建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随着圆明园的罹难,后人再无机会一览其盛时景观。所幸从雍正帝开始,到继任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共计五位帝王都在此园居、理政,并为其赋诗作记,其中不乏与园中景观相关的内容。作为圆明园的建造者与使用者,这些诗文记载是对当时景观面貌的再现,反映出各景的真实性,且各代帝王所处年代、背景各不相同,所述景观也不同,丰富的诗文便为考证圆明园历史景观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以清五帝御制诗文为主要依据,选取后湖附近的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相关御制诗文的诗序、诗句及诗注中提取景观信息,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文字和图像史料进行对比佐证;通过诗、文、图结合参照的方式,逐个梳理各景的山形水系、园林植物、 园林建筑和园路小品等,较为全面地考证诗文记载中这九个景区的历史景观特征。
1 清五帝御制诗文概况
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清帝的御制诗文中,据张恩荫先生统计,涉及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的诗文,累计有近5000篇,共写了560处建筑和风景点(简称景点,数帝有诗者按一处计)。这些诗文涉及园中建筑、植物、山水、景观小品的描写,各类诗序和诗注则能说明某处建筑的建设时间或景名由来,或与该景相关的重大事件。
在文章方面,主要有雍正的《圆明园记》和乾隆的《圆明园后记》,描述了不同时期圆明园的整体景观面貌,涉及山形水系、植物鸟禽和建筑风格等内容。但诗词方面的内容浩如烟海,主要有乾隆、嘉庆两位帝王的数量庞大的诗词。
雍正帝留下的诗文数量较少,包括《雍邸集》和《四宜堂集》,其中《园景十二咏》是有关圆明园的主要作品,作于其登基之前。雍正虽题有圆明园匾额百余条[1],但在御制诗方面,圆明园景物诗仅 47 篇,其中与九州九景相关的有 12篇,涉及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杏花春馆、坦坦荡荡和慈云普护七个景区,诗文内容涵盖植物景观、山石配置和水系多方面,个别诗作还提及建筑、小品等构筑物,反映了御园早期景观面貌。
乾隆在位60年间留下了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和宝亲王时期的《乐善堂集》以及太上皇时期的《余集》,共收录诗作四万余篇。有御园景物诗文近2300篇[1],其中155篇3描写九州九景,涉及景点25处。这些诗作往往以景名为题,诗序简括该景特点,诗句及诗注进一步描摹说明景观细节,对重塑圆明园景观风貌颇有帮助。
嘉庆帝诗文数量仅次于乾隆,留下《味余书室全集》以及登基后的御制诗《初集》《二集》,共计万余首诗,其中圆明园诗有936篇,与九州九景的相关的共61篇,包括清晖阁、池上居、春雨轩、养素书屋等14处景点。嘉庆帝尤爱咏柳,柳树为其诗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
道光帝存诗四千首,留有诗集《养正书屋集》及御制诗《初集》《余集》。圆明园御制诗共 621 篇,却只有35首与九州景区相关。
咸丰帝在位11年,五年始园居,十年园被毁。只留下御制诗《全集》, 共有圆明园御制诗95篇,与九州景区相关的仅12首,包括九州清晏、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三个景区,涵盖基福堂、慎德堂、湛静斋、上下天光和春雨轩五个景点。
2 九州九景历史景观考证
2.1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位于正大光明正北的前、后湖之间的大岛上,四周环水,水中通舟,是园内建设最早的景区,早在赐园时就已存在,也是圆明园地位最高的核心景区,表达了帝王期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治世愿景。
景区植物一直以松为主,不同朝代亦有不同植物种类,涵盖藤本植物葡萄;水生植物芦苇、荷;乔灌植物柳、桃、杏;观赏花卉牡丹、菊;以及竹类和农作物小麦等。局部有假山,与发达的水系组合成景,湖光山色,优美宜人。
雍正有关九州清晏的诗作共两首,分别提到了葡萄、芦苇。其中《葡萄院》诗云“乳汁香兼润,冰丸滑欲流。阴铺青叶护,架络翠藤稠”,说明架上枝叶繁茂,葡萄晶莹剔透、圆润饱满;《雨后九洲清宴望西山》有“蒹葭叶上雨声过”一句,“蒹葭”即芦苇,指出此地有芦苇景观。
在所有植物记载中,松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乾隆、嘉庆、道光均有诗文明确提到。乾隆便多次咏题,如《清晖阁》中“清晖阁前十三松,虬枝洁曲擎高空”。一些诗词还能看到这里松景的变迁过程:《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提到“清晖阁松及此花,当时庭际同植种。松遭回禄花独存„ ”,说明清晖阁前松树曾遭毁;乾隆三十年御制《题清晖阁四景》诗序“阁前乔松已毁,石壁独存,山以树为仪,新松长成,复需岁月”则指出被毁松树得以补种;与此同时,阁前隙地因高就低点缀了楼斋,自此出现“清晖阁四景”(松云楼、露香斋、涵德书屋和茹古堂),建筑体量较小,风格清雅。嘉庆也不止一次记录松树,如:“长松落落敷广荫”、“柳汀时习射,松牖坐观书”,分别出自三首均为描写清晖阁的诗作。道光于《清晖阁》描写“阶卉清芬襲,庭松翠黛凝”、在《慎德堂》写道“面开松嶂涛初起”。不难看出,松树作为重点景观出现,尤以清晖阁的松景为代表。
柳在诗文中以水岸垂柳和桃红柳绿的风貌出现,有“柳汀时习射”(嘉庆)、“未舒岸柳逗春寒”(道光)、“桃花开尽柳垂丝”(道光)等。道光诗文在数量上虽远不及乾隆、嘉庆,但所记景观却很丰富,除了庭中长松、 桃柳之景,还有欲吐新芳的堂前红杏(《慎德堂红杏欲吐诗以催之》),格外珍护的旧时牡丹(“养正书屋旧植牡丹数株„”),亦或富有田园野趣的麦田(“麦陇早逾三寸润”)(很可能是联想的另外景区的麦田)、晚菊(“舍滋晚菊镇清幽”)、庭院阶旁的清芬花卉(“阶卉清芬襲”),都能从其诗作窥见一斑。除上述植物景观,还有水体景观的描述,如“巳冸池水知气暖”、“林泉添得几分秋”,点出园中水池和林中泉水的各类水体景观。
竹则记载于《钦定日下旧闻考》收录的楹联中。九州清晏殿后额则配联:红篆炉烟看气直,绿苞庭竹爱心虚。不难推测,当时有竹子种植。
水生植物除了雍正所记芦苇,还包括嘉庆描写的荷花,既有露香斋的“芳接荷盘漱异香”,也有清晖阁“荷露铛间沦”、“荷芬送远渠”。可以看到,水中植物景观也是一处重要节点。
总的来说,九州清晏植物景观丰富,有松竹一类清幽肃穆之景;也有柳条抚岸、桃杏竞放、牡丹吐蕊的春季浪漫景观;还有荷花满池的夏季水景;以及以葡萄、菊花、芦花为代表的明快秋景。同时它们与山、水等园林要素组合,园中湖光山色,是一处有花有果的园林化优美寝宫。
2.2 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位于九州景区东南角,西邻九州清晏,在雍正时名为“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为今名。这一区在赐园时期就是胤禛花园的主要景观, 康熙六十一年春,玄烨驾临圆明园,携皇子胤禛、皇孙弘历,在此观赏牡丹,这是乾隆第一次见到雍正的地方。乾隆三十一年,弘历御题“纪恩堂”匾,以“纪皇祖之恩”。
景区主殿色彩绚丽,金碧辉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描绘为“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建筑虽数量不多,但乾隆在《赋得御兰芬诗》有云“盖一轩一室,向背不同,景概顿异,而兴趣因之亦殊”,可见景区建筑设计巧妙,朝向不同则所见之景不同。
植物以牡丹和松为主,而牡丹尤盛,以群植形式出现;松树则有列植和群植两种方式,另外还有柳、竹、蕉、兰蕙、朵蘤名葩和藻等记载。牡丹从雍正时起,历经乾隆朝,直至嘉庆年间仍有诗文记述:雍正《牡丹台》诗云:“天下无双品,国色谁堪并。人间第一花,仙裳锦作霞”;到了乾隆朝,园中牡丹依旧,御制四十景诗写道“前植牡丹数百本”。嘉庆年间其正殿的“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株„”,说明牡丹仍然是该景区的主要植物景观。
松和牡丹一样,被三位帝王都记录过。雍正《永春亭留春》“淡烟浮水面,纤月挂松梢”描绘了一幅烟波缥缈,月挂松梢的春夜水景;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中描写镂月开云殿时写道“後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说明大殿后面列植青松,且殿堂周围环绕着奇花异卉;嘉庆《敬题纪恩堂》“嘉荫万株松”一句也指明松景尚存,且数量更多,采用群植形式。
柳、竹、蕉都载于雍正诗作中:《春夜永春亭作》有“鱼跃清波惊犬吠,月穿绿柳觉莺眠”,下一句“折蕉戏写题花句,接竹斜通傍栏泉”则提到永春亭旁的芭蕉和竹。
兰则记载于乾隆的《赋得御兰芬诗》,诗云:“偶临兰蕙畹,前即牡丹台。丽岂同世尚?幽还寄别裁”,可以看到在御兰芬,有一畦专门种植兰花的小圃,幽幽生香。另外,该景区还记载了藻类水生植物,见雍正诗作中“花点游鱼藻”一句。
镂月开云景区的水体景观较为丰富,形态多变:雍正《牡丹台》中“曲水绕室斜”指出殿前有弯曲的溪流;两首春日作于永春亭的诗文中:“鱼跃清波惊犬吠”、“小池风力软”互相印证,说明永春亭旁有淡烟浮起的鱼池,与“栏外柳阴交”形成一组水畔垂柳景观;“接竹斜通傍栏泉”则点明园中还有清泉与竹相伴。诗句“叠云层石秀”说明园内堆叠着山石,且很可能是太湖石。
总体来看,镂月开云的主建筑别具一格;植物景观特征明显,是以群植牡丹为特色的景区,植物配置上擅于搭配水体、置石等园林要素以共同组景;园中水体形态多样,不仅有溪流、池塘,还有林中泉水。各要素组合巧妙,营造出明快活泼的花园氛围,每逢暮春初夏时节,最宜啸咏。
2.3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在镂月开云之北,雍正年间旧称竹子院。景区以南部大池为主景,驳岸采用近自然的形式;北部修建院落,配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尤以竹子称著。景区东侧隔条南北向的小河筑一长堤,总体呈现出一幅景观形式多样、景观面貌自然化的“天然图画”。
园中水体有池、溪两种形态,雍正在描写竹子院时,第一句便写到:“深院溪流转”,点出了庭院深深、小溪蜿蜒之景。《钦定日下旧闻考》介绍该景区时以“镂月开云后,有池一区”作为开篇,反映了景区南部大池是一个重要景观;乾隆在《又御制五福堂六韵》有诗云“竹埭琳琅峙,兰池绮縠澄”,将水池形象地比喻为绉纱,生动地呈现出微风拂过,水面轻起涟漪的美景,表达出对此处水景的赞美与喜爱。
记载中该景区的植物有竹、桐、松、桃、玉兰、芝兰、荷、莲和苔藓类植物。从雍正旧名“竹子院”可知,该景区竹景占很大比重,《竹子院》 诗中“迥廊竹径通”说明当时竹子植于路边,形成竹径;乾隆即位后,竹景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就证明庭前所植竹子之多,采用群植形式植为竹林,同时提到院内对植两株梧桐与竹林相映。
除去竹子和梧桐,乾隆御制诗中还记录了松树、玉兰两种乔木和草本植物兰花,以及苔藓类植物,并指出园中有花架存在。“松栋连云俯碧澜,下有修篁戛幽籁”说明松树应当植于水边,并且与竹景搭配;“时掇芝兰念秀英,或抚松筠怀耿介”则说明兰花的存在,古时文人往往将兰花作为案头清供,且乾隆常以文人自居,推测诗中“芝兰”当为盆景形态。玉兰也是当时的重要景观,乾隆有多首诗作提及此物,而五福五代堂中的玉兰尤为乾隆喜爱,因其“种时与我同庚真”,见到此树“却似故人欣重遇”,其诗注“清晖阁前松九株,与玉兰同植„„”可印证五福堂玉兰与九州清晏清晖阁松树为同年所植。另外,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还提及了苔藓和花架,见“周阿苔篆绿蒙茸,压架花姿红琐碎”,将毛茸茸的苔藓与花架上攀援的点点红花作对比,描绘出万物峥嵘的景象。
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关于天然图画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题名匾额中也不乏植物的出现。如“竹薖楼檐额曰桃花春一溪”、“五福堂额为圣祖御书,檐额曰莲风竹露”、“堂后迤北殿五楹,为竹深荷静”,从而可以推测景区内应该还有桃花、莲花以及荷花等植物。
总的来看,天然图画呈现出两类景观:一是景区南部以大水池为主的水景,水中植荷、莲,岸边搭配松树,营造出清雅的环境;二是北部庭院中以竹景为主体的植物景观,采用群植和对植两种方式,大面积竹林与梧桐烘托出周围幽静的氛围,同时点缀玉兰、桃等开花乔木,丰富园林色彩, 可见胜景宛自天成。
2.4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在天然图画北面,雍正时名为梧桐院,是一处环山带水,平桥相通的园中园。
雍正《梧桐院》一诗写道“掉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点明园中水系蜿蜒,且水上架桥,连通各个院落;而乾隆于《御制四十景诗:碧桐书院》中所云:“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则更准确地指出桥的形式为平桥,园中水体仍以带状形式环绕。
无论是御制诗文或其他相关史料,有关该景区的内容并不多,对具体植物的记录只有梧桐一种,载于雍正和乾隆的御制诗中。雍正的《梧桐院》有“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一句,下句“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表明园中还植有观赏花卉;乾隆则描述“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印证了以梧桐为主的植物景观,殿堂左右数株梧桐,冠大荫浓,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同时,雍、乾两朝的景区名称“梧桐院”和“碧桐书院”也能印证本区以梧桐为主题植物。
碧桐书院环境清爽,以梧桐为特色,配有观赏花卉;点缀平桥等园林小品,每当下雨之时,园内景致清丽,格外动人,营造了一处安静清幽的读书之处。
2.5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位于后湖北岸,东邻碧桐书院,旧名涧阁。是一处寺庙园林,佛、道两教的神祇都在此得到供奉,内供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和昭福龙王,帝后园居时常来此拈香拜佛。
此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雍正遗存诗文中,与该景区有关的仅《涧阁》一首,诗中有云:“平桥依麓转”,推测景区局部有山,结合《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可见北部有土山围绕,景区依山环水;“挹翠树西廊”则说明景区建有长廊。乾隆御制诗写道“有楼三层,刻漏钟表在焉”,指的是景区特有的自鸣钟楼,楼体镶嵌一架西洋大自鸣钟,用以提醒时间。
就植物而言,确切记载的只有垂杨、鼠姑和藤花3种。垂杨应指柳树,载于雍正《涧阁》一诗中:“平桥依麓转,一带接垂杨”,说明垂柳植于水边,沿水岸种植一排。鼠姑即牡丹,藤花指紫藤,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慈云普护》的诗序有“藤花垂架,鼠姑当风”,结合四十景图,可见园中有藤花架一座,牡丹植于紫藤花架左右;而诗的正文所云“偎红倚绿帘栊好”、“树底浓阴重”说明园中乔木茂盛,且配有花木。而雍正所写的“度香花外厦”则指出园中还有芳香花卉。
另外,园中还有桥体作为园林小品点缀,雍正时为平桥“平桥依麓转”, 乾隆时则为石桥连接上下天光景区(“石桥幽致,渡桥即为上下天光”)。
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慈云普护作为一处寺庙园林,建筑布局较为简单,数量较少且以游廊连成一线。园中植物繁茂,牡丹和紫藤花架是焦点植物景观,数株旱柳环岛种植,建筑四周和远处起伏山丘上均点缀蔷薇科观花植物,烘托出神仙崇敬的意境。乾隆形容此处“偎红倚绿帘栊好,莺声浏栗南塘晓”,水边胜景吸引飞鸟高歌啼鸣,山水相依,花鸟成趣,营造出超然闲适的园林氛围。
2.6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南俯后湖,东接慈云普护,西临杏花春馆,因北宋范仲淹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而得名,取洞庭之意象,是一处观赏浩渺水景的景区。
此处突出水景, 园中湖水历来为各代帝王称颂, 四季之景皆有着墨。 乾隆写“縠纹倒影,滉瀁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描绘出湖光摇动,水深广袤的气势。道光用“澄霁秋中碧落宽,波涵明镜浸光寒”展现了秋夜湖面如镜、暗生寒光的一面;另一篇以涵月楼为题的诗作则以“冰沼晶莹正映楼,烟林雾屿槛前收”一句反映出冬季湖面结冰,晶莹剔透的状态;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诗云“新波乍泛宜轻櫂,细縠斜分倩晚风”,写出了春日湖冰彻底消融,泛起细细波纹的样子。咸丰在《上下天光对雨》写道“平湖骛望夏如秋,竟日滂沱洒未休”,在夏日雨季,连日不停的大雨落在湖中,竟使得眼前景色像秋日之景,仍然表达湖水的广袤之势。景区视野开阔,得以眺望远园外风景,道光在涵月楼便描写了远山落雪的面貌“点点遥峰仍积雪”,晴日当有“西山晴雪”之意;咸丰则写道“云飞南浦情无极,帘卷西山句好酬”,由此可见,圆明园采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山景引入园中,丰富园林景观。
乾隆御制四十景诗序提到湖上有拱桥蜿蜒百尺,桥上建有宽广的二层亭楼,结合四十景图和《钦定日下旧闻考》10可知此楼即为上下天光楼,一半建在岛上,一半伸出水面与东西向的曲桥相接。从楼阁俯瞰湖水,当有一碧万顷之意。
景区诗文记载植物有柳、松、柏、篁、麦5种,均出自道光帝的御制诗文。道光有涵月楼诗多篇,楼为观月所用,诗中内容涉及山水、建筑和植物,其中“萧萧哀柳尚含烟”描写景区枯柳,反映冬季湖边的萧索之景。多首同名诗《涵月楼》其中一篇有云“松根除雪深深见,岭际开云片片浮”,另一首则有“腊雪最欣留宿润,依檐松影飏苍苍”,不难看出,雪压松枝是这里常见的一类景观。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提到了“古柏修篁看远近,岚光运营辨西东”,“古柏”可能为圆柏/侧柏等,“修篁”指细长的竹子。除了以上景观植物,道光还有诗句提及小麦等农作物,见《涵月楼对雨喜成》“乍觉林园生夕爽,最欣禾稼庆诗沾”、“泼墨云光知广被,待犁宿麦喜先占”,表达出帝王关心农桑,期待丰收的愿望,而这里对麦的吟咏很大的原因是圆明园中有多处田园景观。咸丰于上下天光作诗数首,但大都泛泛描写御园湖光山色,没有具体景观描写。唯“愁绾长杨犹得得”一句,可从诗意印证此地应植有垂柳。
该景区突出水景,布局简练,主要分为南侧水体和北侧建筑两部分,二者结合营造开朗浩渺的水光之景,给人豁达之感,整体意境大气开阔。
2.7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角,东邻上下天光, 以田园景观为主要特色,昔名“菜圃”。
景区有山有水,从雍正的御制诗可以看到,景区水体形态较为丰富, 有《沿湖游览至菜圃作》提到的“叠涧湍流”涤荡俗念,也有《菜圃》中循着山势的弯弯泉水用以浇灌菜畦(“凿地新开圃,因川曲引泉”),同时反映出园子山水相依的特点。而嘉庆也在春雨轩题有多首诗作,其中不乏描写水体的诗句,“水穿曲渚间”、“鹅鸭浴平湖”都说明了园中水体形态的多样。
景区建筑体量较小,以玲珑小巧的园林建筑为主。雍正曾描写“竹藏茅舍疏篱绕,蝶聚瓜畦晚照明”(《沿湖游览至菜圃作》),结合四十景图,可以看到十余座矮小的零散轩、榭沿西北山脚横竖参错布置,中间南部开辟为菜畦,畦中瓜果飘香,引来蝴蝶飞舞。下一句“菜花香裹辘轳声”指出菜畦旁设置有一个水井,如今在这个景区依然留有水井的遗址。
就植物来说,御制诗文中记载有松、柳、桃、杏、竹、荷(红渠),和农作物麦、菜(蔬)、瓜等,种类丰富,乾隆《春雨轩小坐因而成咏》便有“砌葩鲜以馨,屏林华且滋”来形容园中或艳丽或繁茂的花卉和乔木景观。具体来说,从景名“杏花春馆”便不难推测,此处杏花是主题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诗序云“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描绘了杏在景区中占有很大比例,群植成景。雍正有诗“一行白鹭引舟行,十亩红渠解笑迎”,“红渠”指红色芙蕖,说明水中片植了大量红荷;“竹藏茅舍疏篱绕”点出竹子与茅舍的配景。松、柳、桃则出现在嘉庆诗中:《春雨轩》“石洞幻而深,松蹊映花圃”中“松蹊”说明松间有小路,且路旁辟花圃;《镜水斋》有云“即境且为如是观,绿柳夭桃纷掩映”点出桃红柳绿之景;另外,荷花在嘉庆诗中也有描述:“春仲泽已霑,首夏荷深透”形容其初夏形态。景区原为菜圃,之后也一直保留田园面貌,除了一般园林观赏植物,还有蔬菜、瓜果、小麦等农作物,雍正用“最是小园饶野致,菜花香裹辘护声”表达对一方菜畦的喜爱,乾隆则以“菜甲既勃生,麦穗方饱垂”赞美长势喜人的蔬菜和饱满的小麦,推测当时应有小块麦地,
该景区在山群环抱之中,环植文杏,结合菜圃成为特色景观,种植瓜果蔬菜和繁茂的花木,配以矮屋疏篱、小亭水井,绕以湍湍流水,营造出一派村野田园风光。从雍正时开辟菜圃便奠定了景区朴野的基调,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及各种园林小品都洋溢着质朴的田园情趣。辅以四十景图,可见酒旗村庄,再现了“杏花村”意境。历代帝王借由菜圃抒情,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8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位于后湖西岸,是一处观鱼景观,俗称“金鱼池”,整体布局与清代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的“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之处。雍正描写这里“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栏围四面虗”说明当时鱼池为“卍”字形,且四面虚栏围合。从乾隆时期四十景图来看,鱼池已改建为匾方形。诗中小路不仅仅承担道路功能,形式上也很多变,或是“石栈崎岖接远冈”,或有“杏蹊笼旭舒红萼”,富有乐趣。
坦坦荡荡的植物记载有松、竹、杏等乔木和鱼池里荷、藻、荇等水生植物,还有苔、藓及一些芳香花卉,嘉庆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其中“始耕南亩生机达”一句,说明当时或有田地需要耕作,但此处很可能描绘的是菜圃(杏花春馆)。松树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都有记载,乾隆朝植于素心堂附近,留有御制诗“松竹自良友,缥缃实素心”,也许园中还植有竹子;嘉庆记录的松树位于澹怀堂旁边,他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不仅有“松涛飒沓翻前砌”、“松坞吟风無翠钗”来描写松树,还有“绕座新葩香馥郁”、“杏蹊笼旭舒红萼”写出了景区杏花和其他芳香花卉的烂漫春光;道光对松树的记载也位于澹怀堂附近,诗云“砌藓青初展,庭松荫更清”,松荫下生长的苔藓从侧面反映出院中松树长势旺盛。金鱼池是主体景观,池中植有多种水生植物,雍正“藻映十分翠”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说明池中有荇菜和藻类植物;乾隆的《素心堂》“荷风清拂座,蕙露馥濡襟”则描绘了荷花熏风拂面的宜夏之景。
该景区以鱼池为主景,岛上植物繁茂,水中荇藻交错,池中金鱼泳游其间,更显得活泼有趣;园中小径与植物搭配形成“杏蹊”,另外还有石栈形式的小路与土山相接,构成一组悠然闲适的观鱼景观。
2.9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后湖西南角,北邻坦坦荡荡,是一处建筑与园林集合的风景建筑群。
乾隆在四十景诗中写这里“缭以曲垣,缀以周廓,邃馆明窗,牙签万轴”,“牙签”即书籍,形容这里有万册藏书。道光在《韶景轩》有云“何处韶华富,高轩傍绿池”,描写了韶景轩临水而建的情景,同时说明此处池水碧绿。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景区地势平坦,是一处规整的建筑风景群, 韶景轩是体量最大者,依水而建,园子以矮墙围合,回廊相通,与诗文所记吻合。
景区诗文具体记载的植物仅有松、柳和竹三种。松树的记载见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茹古涵今》“鸟语花香生静悟,松风水月得佳朋”。柳树在嘉庆、道光御制诗中都有描写,嘉庆《韶景轩》诗云“才见柳丝垂茂密,又看花片無婆娑”;同样在韶景轩,道光写下“名花分次第,新柳任低垂”,两位帝王均描绘了一幅柳条萌芽,春花烂漫的画面。 从乾隆御制匾额“竹香斋”推断,很可能种有竹子。除了以上明确描述的具体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还写道“嘉树丛卉,生香蓊葧”;嘉庆《韶景轩》则有“连汀冉冉铺芳草,绕岸溶溶漾锦波”,不难看出,该景区花木繁茂,植物景观随处可见。
茹古涵今作为一处藏书之所,整体环境较为清爽。建筑濒临碧水,高大宽敞;园中乔木繁茂,松竹相映,柳丝垂茂,花香袭人,使人以松风水月为友,精心研读经史,是读书的好去处。
3 九州景区景观特征总结
本文从清五帝御制诗文的角度对圆明园后湖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真实性进行考证探究,辅以其他史料对比印证,整理诗文记载涉及到山形水系、假山、置石、植物、建筑、园林小品等景观元素,得出各景观要素汇总如表 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九个景区均有对山形水系的相关描写,但山体记载中的部分内容并非描绘园中景色,而是作者在园内描绘的园外西山之景, 体现借景这一造园手法。至于景区中的山体,描述性的诗文不多,主要以环绕形式出现,形成山谷等地形。除了记载的真实山体,在九州清晏还有大型石假山的描绘,这些假山与建筑、植物搭配组景,凸显景区特点。在水体景观方面,形态丰富,包括弯曲的溪、泉和大水面形式的池、湖,以及与山体组合的跌水(叠涧湍流)等,除了营造园景,杏花春馆还记载了园水灌溉菜畦的功能。总的来看,九个景区的山水记载包括远处西山、园中土山和石假山,勾勒出远近呼应、土石结合的山体景观。同时配以曲水,山水相依,呈现出传统掇山理水的造园手法,亦象征了山重水复、往复无穷的“道”的意象空间。
记载置石景观的有九州清晏、镂月开云、杏花春馆和坦坦荡荡。记载中置石通常与植物、水体等搭配,形成变化多端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建筑方面,无论从体量还是外貌来看,都区别于一贯金碧辉煌、尺度宏大的皇家建筑,除去镂月开云殿“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大多沿承康熙节俭的作风,“不斵不枅,不施丹雘”,更注重体现建筑的清雅之貌,甚至在园中建造田庐菜圃,表现文人园林质朴素雅的天然之趣,但又不失皇家园林的精致典雅。在功能、类型等方面丰富多样,包括楼、榭、廊、屋、馆、亭等,既使建筑在清雅的基础上不至于单调呆板,又能满足帝后园居的各种需求。
九州景区的植物繁茂,包含常绿和落叶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并有一些农作物来营造田园风光。植物在诗文记载中共有24个种类,分别是松、柏、柳、桐、玉兰、桃、杏、牡丹(鼠姑)、竹(篁)、蕉、菊、兰蕙(芝兰)、草、麦、冰丸、藤花、蒹葭、荷(红渠)、莲、荇、藻、瓜、菜(蔬)、苔(藓),此外,还记载了“名葩”、“春花”、“新葩香馥郁”等等泛指的观赏花卉、芳香花卉等奇花异草。种类繁多,与山体、水系、建筑、假山、置石、园路等各类造园要素组合成景,并设置花境,植清芬花卉,如镂月开云的“兰蕙畹”,杏花春馆还开辟田地,种植瓜果蔬菜和小麦,形成菜圃或小块麦地,这些使圆明园增添了许多田园的意趣。植物的配置方式包括对植、列植、环植、片植、群植五种。一些植物在景区中作为主题植物出现,突出景区特色或渲染意境氛围,如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碧桐书院的梧桐,杏花春馆的杏等等。在树种选择上,用玉兰、牡丹等表达“玉堂富贵”和高贵等寓意;而松、兰、竹、菊等则以君子比德,表达帝王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各方面都体现了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蕴含的思想。
根据诗文,可以看到三个景区对园路有直接描述,记载中园路不仅仅承担交通功能,还会与植物如竹、松、杏等组合成景,形成“松蹊”、“杏蹊”、“竹径”等不同形式,烘托出或肃穆庄严或浪漫悠然的园林氛围,使人在行走时充分感受到园林特色。坦坦荡荡还有用条石铺就的小路,乾隆诗云“石栈崎岖接远冈”,可见园路设计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体现出皇家园林的情致。
桥梁作为交通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景观,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都有对桥梁的记载,记载桥的形式、材质有所差别,造型多变,包括拱桥、平桥、折桥以及平折桥;材质上包括木制和石制。另外还记载杏花春馆的“碧澜桥”这一桥名。这些桥体通常与山石、植物、水景等造园要素组合成为焦点景观,增添园林意趣。
此外,诗文中提及的其他造园要素还包括天然图画和慈云普护的花架、 杏花春馆的辘轳等。这些小品作为点缀,它们本身鲜明的风格亦使景区特征更加突出,很好地烘托氛围,实为灵动之笔。
4 结语
九州景区虽各具特色,但都追求一种清静优雅的环境,使人感到惬意随性的氛围,表达出写意山水园的天然意趣。各景通过水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气脉贯通的整体。在景观立意方面,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帝王治世理想、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丰富的诗情画意:反映儒家思想的碧桐书院、茹古涵今;供奉神佛的慈云普护;希冀国家海晏河清的九州清晏;表现文人理想的杏花春馆;再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景象的上下天光等。有些景区的名称主要反映园景特色,如天然图画,而镂月开云和坦坦荡荡旧名分别为“牡丹台”和“金鱼池”,点明景区观花和观鱼的特色景观。园林景观内容丰富充盈,各类造园要素的类型、形式、功能都多种多样,营造出包含政治、人文、田园、书院、宗教、理想之境等方方面面的特色景观,充分体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思想,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2] 北京古籍出版社.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3] 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5]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御制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83(02):18.
[7]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92(05):21.
[8]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二][J].圆明园, 1986(04):34.
[9]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一][J].圆明园, 1984(03):44.
[10]何瑜,马俊恩,马维熙,魏星《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 [J].圆明园学刊,2015:132.
* 王界贤 曹新:北京林业大学。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
[2] 笔者根据《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统计得出。
[3] 清五帝御制诗往往以景名为题,故本文在《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4] 笔者根据《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统计得出。
[5] 在《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6] 笔者根据《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得出。
[7] 笔者根据故宫博物院编《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和《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汇总得出。
[8]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原名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今名。
[9] 乾隆《御制纪恩堂记》 :“若今纪恩堂之题额,实因纪皇祖之恩”。
从御制诗文考证圆明园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
王界贤 曹 新
摘要:以圆明园后湖附近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与其相关的清五帝御制诗文,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园中匾联等其他历史资料,经过比较互证,逐条考证九个景区在五代帝王时期的历史景观真实性,并总结景观特点。
关键词:圆明园;御制诗文;九州景区;历史景观
引言
圆明园作为清王朝鼎盛时期兴建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随着圆明园的罹难,后人再无机会一览其盛时景观。所幸从雍正帝开始,到继任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共计五位帝王都在此园居、理政,并为其赋诗作记,其中不乏与园中景观相关的内容。作为圆明园的建造者与使用者,这些诗文记载是对当时景观面貌的再现,反映出各景的真实性,且各代帝王所处年代、背景各不相同,所述景观也不同,丰富的诗文便为考证圆明园历史景观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以清五帝御制诗文为主要依据,选取后湖附近的九州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相关御制诗文的诗序、诗句及诗注中提取景观信息,辅以《钦定日下旧闻考》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文字和图像史料进行对比佐证;通过诗、文、图结合参照的方式,逐个梳理各景的山形水系、园林植物、 园林建筑和园路小品等,较为全面地考证诗文记载中这九个景区的历史景观特征。
1 清五帝御制诗文概况
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清帝的御制诗文中,据张恩荫先生统计,涉及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的诗文,累计有近5000篇,共写了560处建筑和风景点(简称景点,数帝有诗者按一处计)。这些诗文涉及园中建筑、植物、山水、景观小品的描写,各类诗序和诗注则能说明某处建筑的建设时间或景名由来,或与该景相关的重大事件。
在文章方面,主要有雍正的《圆明园记》和乾隆的《圆明园后记》,描述了不同时期圆明园的整体景观面貌,涉及山形水系、植物鸟禽和建筑风格等内容。但诗词方面的内容浩如烟海,主要有乾隆、嘉庆两位帝王的数量庞大的诗词。
雍正帝留下的诗文数量较少,包括《雍邸集》和《四宜堂集》,其中《园景十二咏》是有关圆明园的主要作品,作于其登基之前。雍正虽题有圆明园匾额百余条[1],但在御制诗方面,圆明园景物诗仅 47 篇,其中与九州九景相关的有 12篇,涉及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杏花春馆、坦坦荡荡和慈云普护七个景区,诗文内容涵盖植物景观、山石配置和水系多方面,个别诗作还提及建筑、小品等构筑物,反映了御园早期景观面貌。
乾隆在位60年间留下了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和宝亲王时期的《乐善堂集》以及太上皇时期的《余集》,共收录诗作四万余篇。有御园景物诗文近2300篇[1],其中155篇3描写九州九景,涉及景点25处。这些诗作往往以景名为题,诗序简括该景特点,诗句及诗注进一步描摹说明景观细节,对重塑圆明园景观风貌颇有帮助。
嘉庆帝诗文数量仅次于乾隆,留下《味余书室全集》以及登基后的御制诗《初集》《二集》,共计万余首诗,其中圆明园诗有936篇,与九州九景的相关的共61篇,包括清晖阁、池上居、春雨轩、养素书屋等14处景点。嘉庆帝尤爱咏柳,柳树为其诗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
道光帝存诗四千首,留有诗集《养正书屋集》及御制诗《初集》《余集》。圆明园御制诗共 621 篇,却只有35首与九州景区相关。
咸丰帝在位11年,五年始园居,十年园被毁。只留下御制诗《全集》, 共有圆明园御制诗95篇,与九州景区相关的仅12首,包括九州清晏、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三个景区,涵盖基福堂、慎德堂、湛静斋、上下天光和春雨轩五个景点。
2 九州九景历史景观考证
2.1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位于正大光明正北的前、后湖之间的大岛上,四周环水,水中通舟,是园内建设最早的景区,早在赐园时就已存在,也是圆明园地位最高的核心景区,表达了帝王期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治世愿景。
景区植物一直以松为主,不同朝代亦有不同植物种类,涵盖藤本植物葡萄;水生植物芦苇、荷;乔灌植物柳、桃、杏;观赏花卉牡丹、菊;以及竹类和农作物小麦等。局部有假山,与发达的水系组合成景,湖光山色,优美宜人。
雍正有关九州清晏的诗作共两首,分别提到了葡萄、芦苇。其中《葡萄院》诗云“乳汁香兼润,冰丸滑欲流。阴铺青叶护,架络翠藤稠”,说明架上枝叶繁茂,葡萄晶莹剔透、圆润饱满;《雨后九洲清宴望西山》有“蒹葭叶上雨声过”一句,“蒹葭”即芦苇,指出此地有芦苇景观。
在所有植物记载中,松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乾隆、嘉庆、道光均有诗文明确提到。乾隆便多次咏题,如《清晖阁》中“清晖阁前十三松,虬枝洁曲擎高空”。一些诗词还能看到这里松景的变迁过程:《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提到“清晖阁松及此花,当时庭际同植种。松遭回禄花独存„ ”,说明清晖阁前松树曾遭毁;乾隆三十年御制《题清晖阁四景》诗序“阁前乔松已毁,石壁独存,山以树为仪,新松长成,复需岁月”则指出被毁松树得以补种;与此同时,阁前隙地因高就低点缀了楼斋,自此出现“清晖阁四景”(松云楼、露香斋、涵德书屋和茹古堂),建筑体量较小,风格清雅。嘉庆也不止一次记录松树,如:“长松落落敷广荫”、“柳汀时习射,松牖坐观书”,分别出自三首均为描写清晖阁的诗作。道光于《清晖阁》描写“阶卉清芬襲,庭松翠黛凝”、在《慎德堂》写道“面开松嶂涛初起”。不难看出,松树作为重点景观出现,尤以清晖阁的松景为代表。
柳在诗文中以水岸垂柳和桃红柳绿的风貌出现,有“柳汀时习射”(嘉庆)、“未舒岸柳逗春寒”(道光)、“桃花开尽柳垂丝”(道光)等。道光诗文在数量上虽远不及乾隆、嘉庆,但所记景观却很丰富,除了庭中长松、 桃柳之景,还有欲吐新芳的堂前红杏(《慎德堂红杏欲吐诗以催之》),格外珍护的旧时牡丹(“养正书屋旧植牡丹数株„”),亦或富有田园野趣的麦田(“麦陇早逾三寸润”)(很可能是联想的另外景区的麦田)、晚菊(“舍滋晚菊镇清幽”)、庭院阶旁的清芬花卉(“阶卉清芬襲”),都能从其诗作窥见一斑。除上述植物景观,还有水体景观的描述,如“巳冸池水知气暖”、“林泉添得几分秋”,点出园中水池和林中泉水的各类水体景观。
竹则记载于《钦定日下旧闻考》收录的楹联中。九州清晏殿后额则配联:红篆炉烟看气直,绿苞庭竹爱心虚。不难推测,当时有竹子种植。
水生植物除了雍正所记芦苇,还包括嘉庆描写的荷花,既有露香斋的“芳接荷盘漱异香”,也有清晖阁“荷露铛间沦”、“荷芬送远渠”。可以看到,水中植物景观也是一处重要节点。
总的来说,九州清晏植物景观丰富,有松竹一类清幽肃穆之景;也有柳条抚岸、桃杏竞放、牡丹吐蕊的春季浪漫景观;还有荷花满池的夏季水景;以及以葡萄、菊花、芦花为代表的明快秋景。同时它们与山、水等园林要素组合,园中湖光山色,是一处有花有果的园林化优美寝宫。
2.2 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位于九州景区东南角,西邻九州清晏,在雍正时名为“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为今名。这一区在赐园时期就是胤禛花园的主要景观, 康熙六十一年春,玄烨驾临圆明园,携皇子胤禛、皇孙弘历,在此观赏牡丹,这是乾隆第一次见到雍正的地方。乾隆三十一年,弘历御题“纪恩堂”匾,以“纪皇祖之恩”。
景区主殿色彩绚丽,金碧辉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描绘为“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建筑虽数量不多,但乾隆在《赋得御兰芬诗》有云“盖一轩一室,向背不同,景概顿异,而兴趣因之亦殊”,可见景区建筑设计巧妙,朝向不同则所见之景不同。
植物以牡丹和松为主,而牡丹尤盛,以群植形式出现;松树则有列植和群植两种方式,另外还有柳、竹、蕉、兰蕙、朵蘤名葩和藻等记载。牡丹从雍正时起,历经乾隆朝,直至嘉庆年间仍有诗文记述:雍正《牡丹台》诗云:“天下无双品,国色谁堪并。人间第一花,仙裳锦作霞”;到了乾隆朝,园中牡丹依旧,御制四十景诗写道“前植牡丹数百本”。嘉庆年间其正殿的“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株„”,说明牡丹仍然是该景区的主要植物景观。
松和牡丹一样,被三位帝王都记录过。雍正《永春亭留春》“淡烟浮水面,纤月挂松梢”描绘了一幅烟波缥缈,月挂松梢的春夜水景;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中描写镂月开云殿时写道“後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说明大殿后面列植青松,且殿堂周围环绕着奇花异卉;嘉庆《敬题纪恩堂》“嘉荫万株松”一句也指明松景尚存,且数量更多,采用群植形式。
柳、竹、蕉都载于雍正诗作中:《春夜永春亭作》有“鱼跃清波惊犬吠,月穿绿柳觉莺眠”,下一句“折蕉戏写题花句,接竹斜通傍栏泉”则提到永春亭旁的芭蕉和竹。
兰则记载于乾隆的《赋得御兰芬诗》,诗云:“偶临兰蕙畹,前即牡丹台。丽岂同世尚?幽还寄别裁”,可以看到在御兰芬,有一畦专门种植兰花的小圃,幽幽生香。另外,该景区还记载了藻类水生植物,见雍正诗作中“花点游鱼藻”一句。
镂月开云景区的水体景观较为丰富,形态多变:雍正《牡丹台》中“曲水绕室斜”指出殿前有弯曲的溪流;两首春日作于永春亭的诗文中:“鱼跃清波惊犬吠”、“小池风力软”互相印证,说明永春亭旁有淡烟浮起的鱼池,与“栏外柳阴交”形成一组水畔垂柳景观;“接竹斜通傍栏泉”则点明园中还有清泉与竹相伴。诗句“叠云层石秀”说明园内堆叠着山石,且很可能是太湖石。
总体来看,镂月开云的主建筑别具一格;植物景观特征明显,是以群植牡丹为特色的景区,植物配置上擅于搭配水体、置石等园林要素以共同组景;园中水体形态多样,不仅有溪流、池塘,还有林中泉水。各要素组合巧妙,营造出明快活泼的花园氛围,每逢暮春初夏时节,最宜啸咏。
2.3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在镂月开云之北,雍正年间旧称竹子院。景区以南部大池为主景,驳岸采用近自然的形式;北部修建院落,配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尤以竹子称著。景区东侧隔条南北向的小河筑一长堤,总体呈现出一幅景观形式多样、景观面貌自然化的“天然图画”。
园中水体有池、溪两种形态,雍正在描写竹子院时,第一句便写到:“深院溪流转”,点出了庭院深深、小溪蜿蜒之景。《钦定日下旧闻考》介绍该景区时以“镂月开云后,有池一区”作为开篇,反映了景区南部大池是一个重要景观;乾隆在《又御制五福堂六韵》有诗云“竹埭琳琅峙,兰池绮縠澄”,将水池形象地比喻为绉纱,生动地呈现出微风拂过,水面轻起涟漪的美景,表达出对此处水景的赞美与喜爱。
记载中该景区的植物有竹、桐、松、桃、玉兰、芝兰、荷、莲和苔藓类植物。从雍正旧名“竹子院”可知,该景区竹景占很大比重,《竹子院》 诗中“迥廊竹径通”说明当时竹子植于路边,形成竹径;乾隆即位后,竹景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就证明庭前所植竹子之多,采用群植形式植为竹林,同时提到院内对植两株梧桐与竹林相映。
除去竹子和梧桐,乾隆御制诗中还记录了松树、玉兰两种乔木和草本植物兰花,以及苔藓类植物,并指出园中有花架存在。“松栋连云俯碧澜,下有修篁戛幽籁”说明松树应当植于水边,并且与竹景搭配;“时掇芝兰念秀英,或抚松筠怀耿介”则说明兰花的存在,古时文人往往将兰花作为案头清供,且乾隆常以文人自居,推测诗中“芝兰”当为盆景形态。玉兰也是当时的重要景观,乾隆有多首诗作提及此物,而五福五代堂中的玉兰尤为乾隆喜爱,因其“种时与我同庚真”,见到此树“却似故人欣重遇”,其诗注“清晖阁前松九株,与玉兰同植„„”可印证五福堂玉兰与九州清晏清晖阁松树为同年所植。另外,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还提及了苔藓和花架,见“周阿苔篆绿蒙茸,压架花姿红琐碎”,将毛茸茸的苔藓与花架上攀援的点点红花作对比,描绘出万物峥嵘的景象。
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关于天然图画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题名匾额中也不乏植物的出现。如“竹薖楼檐额曰桃花春一溪”、“五福堂额为圣祖御书,檐额曰莲风竹露”、“堂后迤北殿五楹,为竹深荷静”,从而可以推测景区内应该还有桃花、莲花以及荷花等植物。
总的来看,天然图画呈现出两类景观:一是景区南部以大水池为主的水景,水中植荷、莲,岸边搭配松树,营造出清雅的环境;二是北部庭院中以竹景为主体的植物景观,采用群植和对植两种方式,大面积竹林与梧桐烘托出周围幽静的氛围,同时点缀玉兰、桃等开花乔木,丰富园林色彩, 可见胜景宛自天成。
2.4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在天然图画北面,雍正时名为梧桐院,是一处环山带水,平桥相通的园中园。
雍正《梧桐院》一诗写道“掉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点明园中水系蜿蜒,且水上架桥,连通各个院落;而乾隆于《御制四十景诗:碧桐书院》中所云:“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则更准确地指出桥的形式为平桥,园中水体仍以带状形式环绕。
无论是御制诗文或其他相关史料,有关该景区的内容并不多,对具体植物的记录只有梧桐一种,载于雍正和乾隆的御制诗中。雍正的《梧桐院》有“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一句,下句“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表明园中还植有观赏花卉;乾隆则描述“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印证了以梧桐为主的植物景观,殿堂左右数株梧桐,冠大荫浓,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同时,雍、乾两朝的景区名称“梧桐院”和“碧桐书院”也能印证本区以梧桐为主题植物。
碧桐书院环境清爽,以梧桐为特色,配有观赏花卉;点缀平桥等园林小品,每当下雨之时,园内景致清丽,格外动人,营造了一处安静清幽的读书之处。
2.5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位于后湖北岸,东邻碧桐书院,旧名涧阁。是一处寺庙园林,佛、道两教的神祇都在此得到供奉,内供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和昭福龙王,帝后园居时常来此拈香拜佛。
此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雍正遗存诗文中,与该景区有关的仅《涧阁》一首,诗中有云:“平桥依麓转”,推测景区局部有山,结合《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可见北部有土山围绕,景区依山环水;“挹翠树西廊”则说明景区建有长廊。乾隆御制诗写道“有楼三层,刻漏钟表在焉”,指的是景区特有的自鸣钟楼,楼体镶嵌一架西洋大自鸣钟,用以提醒时间。
就植物而言,确切记载的只有垂杨、鼠姑和藤花3种。垂杨应指柳树,载于雍正《涧阁》一诗中:“平桥依麓转,一带接垂杨”,说明垂柳植于水边,沿水岸种植一排。鼠姑即牡丹,藤花指紫藤,乾隆在《御制四十景诗·慈云普护》的诗序有“藤花垂架,鼠姑当风”,结合四十景图,可见园中有藤花架一座,牡丹植于紫藤花架左右;而诗的正文所云“偎红倚绿帘栊好”、“树底浓阴重”说明园中乔木茂盛,且配有花木。而雍正所写的“度香花外厦”则指出园中还有芳香花卉。
另外,园中还有桥体作为园林小品点缀,雍正时为平桥“平桥依麓转”, 乾隆时则为石桥连接上下天光景区(“石桥幽致,渡桥即为上下天光”)。
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慈云普护作为一处寺庙园林,建筑布局较为简单,数量较少且以游廊连成一线。园中植物繁茂,牡丹和紫藤花架是焦点植物景观,数株旱柳环岛种植,建筑四周和远处起伏山丘上均点缀蔷薇科观花植物,烘托出神仙崇敬的意境。乾隆形容此处“偎红倚绿帘栊好,莺声浏栗南塘晓”,水边胜景吸引飞鸟高歌啼鸣,山水相依,花鸟成趣,营造出超然闲适的园林氛围。
2.6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南俯后湖,东接慈云普护,西临杏花春馆,因北宋范仲淹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句而得名,取洞庭之意象,是一处观赏浩渺水景的景区。
此处突出水景, 园中湖水历来为各代帝王称颂, 四季之景皆有着墨。 乾隆写“縠纹倒影,滉瀁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描绘出湖光摇动,水深广袤的气势。道光用“澄霁秋中碧落宽,波涵明镜浸光寒”展现了秋夜湖面如镜、暗生寒光的一面;另一篇以涵月楼为题的诗作则以“冰沼晶莹正映楼,烟林雾屿槛前收”一句反映出冬季湖面结冰,晶莹剔透的状态;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诗云“新波乍泛宜轻櫂,细縠斜分倩晚风”,写出了春日湖冰彻底消融,泛起细细波纹的样子。咸丰在《上下天光对雨》写道“平湖骛望夏如秋,竟日滂沱洒未休”,在夏日雨季,连日不停的大雨落在湖中,竟使得眼前景色像秋日之景,仍然表达湖水的广袤之势。景区视野开阔,得以眺望远园外风景,道光在涵月楼便描写了远山落雪的面貌“点点遥峰仍积雪”,晴日当有“西山晴雪”之意;咸丰则写道“云飞南浦情无极,帘卷西山句好酬”,由此可见,圆明园采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山景引入园中,丰富园林景观。
乾隆御制四十景诗序提到湖上有拱桥蜿蜒百尺,桥上建有宽广的二层亭楼,结合四十景图和《钦定日下旧闻考》10可知此楼即为上下天光楼,一半建在岛上,一半伸出水面与东西向的曲桥相接。从楼阁俯瞰湖水,当有一碧万顷之意。
景区诗文记载植物有柳、松、柏、篁、麦5种,均出自道光帝的御制诗文。道光有涵月楼诗多篇,楼为观月所用,诗中内容涉及山水、建筑和植物,其中“萧萧哀柳尚含烟”描写景区枯柳,反映冬季湖边的萧索之景。多首同名诗《涵月楼》其中一篇有云“松根除雪深深见,岭际开云片片浮”,另一首则有“腊雪最欣留宿润,依檐松影飏苍苍”,不难看出,雪压松枝是这里常见的一类景观。而《春日泛舟至涵月楼即景》提到了“古柏修篁看远近,岚光运营辨西东”,“古柏”可能为圆柏/侧柏等,“修篁”指细长的竹子。除了以上景观植物,道光还有诗句提及小麦等农作物,见《涵月楼对雨喜成》“乍觉林园生夕爽,最欣禾稼庆诗沾”、“泼墨云光知广被,待犁宿麦喜先占”,表达出帝王关心农桑,期待丰收的愿望,而这里对麦的吟咏很大的原因是圆明园中有多处田园景观。咸丰于上下天光作诗数首,但大都泛泛描写御园湖光山色,没有具体景观描写。唯“愁绾长杨犹得得”一句,可从诗意印证此地应植有垂柳。
该景区突出水景,布局简练,主要分为南侧水体和北侧建筑两部分,二者结合营造开朗浩渺的水光之景,给人豁达之感,整体意境大气开阔。
2.7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角,东邻上下天光, 以田园景观为主要特色,昔名“菜圃”。
景区有山有水,从雍正的御制诗可以看到,景区水体形态较为丰富, 有《沿湖游览至菜圃作》提到的“叠涧湍流”涤荡俗念,也有《菜圃》中循着山势的弯弯泉水用以浇灌菜畦(“凿地新开圃,因川曲引泉”),同时反映出园子山水相依的特点。而嘉庆也在春雨轩题有多首诗作,其中不乏描写水体的诗句,“水穿曲渚间”、“鹅鸭浴平湖”都说明了园中水体形态的多样。
景区建筑体量较小,以玲珑小巧的园林建筑为主。雍正曾描写“竹藏茅舍疏篱绕,蝶聚瓜畦晚照明”(《沿湖游览至菜圃作》),结合四十景图,可以看到十余座矮小的零散轩、榭沿西北山脚横竖参错布置,中间南部开辟为菜畦,畦中瓜果飘香,引来蝴蝶飞舞。下一句“菜花香裹辘轳声”指出菜畦旁设置有一个水井,如今在这个景区依然留有水井的遗址。
就植物来说,御制诗文中记载有松、柳、桃、杏、竹、荷(红渠),和农作物麦、菜(蔬)、瓜等,种类丰富,乾隆《春雨轩小坐因而成咏》便有“砌葩鲜以馨,屏林华且滋”来形容园中或艳丽或繁茂的花卉和乔木景观。具体来说,从景名“杏花春馆”便不难推测,此处杏花是主题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诗序云“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描绘了杏在景区中占有很大比例,群植成景。雍正有诗“一行白鹭引舟行,十亩红渠解笑迎”,“红渠”指红色芙蕖,说明水中片植了大量红荷;“竹藏茅舍疏篱绕”点出竹子与茅舍的配景。松、柳、桃则出现在嘉庆诗中:《春雨轩》“石洞幻而深,松蹊映花圃”中“松蹊”说明松间有小路,且路旁辟花圃;《镜水斋》有云“即境且为如是观,绿柳夭桃纷掩映”点出桃红柳绿之景;另外,荷花在嘉庆诗中也有描述:“春仲泽已霑,首夏荷深透”形容其初夏形态。景区原为菜圃,之后也一直保留田园面貌,除了一般园林观赏植物,还有蔬菜、瓜果、小麦等农作物,雍正用“最是小园饶野致,菜花香裹辘护声”表达对一方菜畦的喜爱,乾隆则以“菜甲既勃生,麦穗方饱垂”赞美长势喜人的蔬菜和饱满的小麦,推测当时应有小块麦地,
该景区在山群环抱之中,环植文杏,结合菜圃成为特色景观,种植瓜果蔬菜和繁茂的花木,配以矮屋疏篱、小亭水井,绕以湍湍流水,营造出一派村野田园风光。从雍正时开辟菜圃便奠定了景区朴野的基调,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及各种园林小品都洋溢着质朴的田园情趣。辅以四十景图,可见酒旗村庄,再现了“杏花村”意境。历代帝王借由菜圃抒情,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8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位于后湖西岸,是一处观鱼景观,俗称“金鱼池”,整体布局与清代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的“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之处。雍正描写这里“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栏围四面虗”说明当时鱼池为“卍”字形,且四面虚栏围合。从乾隆时期四十景图来看,鱼池已改建为匾方形。诗中小路不仅仅承担道路功能,形式上也很多变,或是“石栈崎岖接远冈”,或有“杏蹊笼旭舒红萼”,富有乐趣。
坦坦荡荡的植物记载有松、竹、杏等乔木和鱼池里荷、藻、荇等水生植物,还有苔、藓及一些芳香花卉,嘉庆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其中“始耕南亩生机达”一句,说明当时或有田地需要耕作,但此处很可能描绘的是菜圃(杏花春馆)。松树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都有记载,乾隆朝植于素心堂附近,留有御制诗“松竹自良友,缥缃实素心”,也许园中还植有竹子;嘉庆记录的松树位于澹怀堂旁边,他在澹怀堂曾作多首诗文,不仅有“松涛飒沓翻前砌”、“松坞吟风無翠钗”来描写松树,还有“绕座新葩香馥郁”、“杏蹊笼旭舒红萼”写出了景区杏花和其他芳香花卉的烂漫春光;道光对松树的记载也位于澹怀堂附近,诗云“砌藓青初展,庭松荫更清”,松荫下生长的苔藓从侧面反映出院中松树长势旺盛。金鱼池是主体景观,池中植有多种水生植物,雍正“藻映十分翠”和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说明池中有荇菜和藻类植物;乾隆的《素心堂》“荷风清拂座,蕙露馥濡襟”则描绘了荷花熏风拂面的宜夏之景。
该景区以鱼池为主景,岛上植物繁茂,水中荇藻交错,池中金鱼泳游其间,更显得活泼有趣;园中小径与植物搭配形成“杏蹊”,另外还有石栈形式的小路与土山相接,构成一组悠然闲适的观鱼景观。
2.9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后湖西南角,北邻坦坦荡荡,是一处建筑与园林集合的风景建筑群。
乾隆在四十景诗中写这里“缭以曲垣,缀以周廓,邃馆明窗,牙签万轴”,“牙签”即书籍,形容这里有万册藏书。道光在《韶景轩》有云“何处韶华富,高轩傍绿池”,描写了韶景轩临水而建的情景,同时说明此处池水碧绿。结合四十景图来看,景区地势平坦,是一处规整的建筑风景群, 韶景轩是体量最大者,依水而建,园子以矮墙围合,回廊相通,与诗文所记吻合。
景区诗文具体记载的植物仅有松、柳和竹三种。松树的记载见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茹古涵今》“鸟语花香生静悟,松风水月得佳朋”。柳树在嘉庆、道光御制诗中都有描写,嘉庆《韶景轩》诗云“才见柳丝垂茂密,又看花片無婆娑”;同样在韶景轩,道光写下“名花分次第,新柳任低垂”,两位帝王均描绘了一幅柳条萌芽,春花烂漫的画面。 从乾隆御制匾额“竹香斋”推断,很可能种有竹子。除了以上明确描述的具体植物,乾隆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还写道“嘉树丛卉,生香蓊葧”;嘉庆《韶景轩》则有“连汀冉冉铺芳草,绕岸溶溶漾锦波”,不难看出,该景区花木繁茂,植物景观随处可见。
茹古涵今作为一处藏书之所,整体环境较为清爽。建筑濒临碧水,高大宽敞;园中乔木繁茂,松竹相映,柳丝垂茂,花香袭人,使人以松风水月为友,精心研读经史,是读书的好去处。
3 九州景区景观特征总结
本文从清五帝御制诗文的角度对圆明园后湖九州景区的历史景观真实性进行考证探究,辅以其他史料对比印证,整理诗文记载涉及到山形水系、假山、置石、植物、建筑、园林小品等景观元素,得出各景观要素汇总如表 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九个景区均有对山形水系的相关描写,但山体记载中的部分内容并非描绘园中景色,而是作者在园内描绘的园外西山之景, 体现借景这一造园手法。至于景区中的山体,描述性的诗文不多,主要以环绕形式出现,形成山谷等地形。除了记载的真实山体,在九州清晏还有大型石假山的描绘,这些假山与建筑、植物搭配组景,凸显景区特点。在水体景观方面,形态丰富,包括弯曲的溪、泉和大水面形式的池、湖,以及与山体组合的跌水(叠涧湍流)等,除了营造园景,杏花春馆还记载了园水灌溉菜畦的功能。总的来看,九个景区的山水记载包括远处西山、园中土山和石假山,勾勒出远近呼应、土石结合的山体景观。同时配以曲水,山水相依,呈现出传统掇山理水的造园手法,亦象征了山重水复、往复无穷的“道”的意象空间。
记载置石景观的有九州清晏、镂月开云、杏花春馆和坦坦荡荡。记载中置石通常与植物、水体等搭配,形成变化多端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建筑方面,无论从体量还是外貌来看,都区别于一贯金碧辉煌、尺度宏大的皇家建筑,除去镂月开云殿“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大多沿承康熙节俭的作风,“不斵不枅,不施丹雘”,更注重体现建筑的清雅之貌,甚至在园中建造田庐菜圃,表现文人园林质朴素雅的天然之趣,但又不失皇家园林的精致典雅。在功能、类型等方面丰富多样,包括楼、榭、廊、屋、馆、亭等,既使建筑在清雅的基础上不至于单调呆板,又能满足帝后园居的各种需求。
九州景区的植物繁茂,包含常绿和落叶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并有一些农作物来营造田园风光。植物在诗文记载中共有24个种类,分别是松、柏、柳、桐、玉兰、桃、杏、牡丹(鼠姑)、竹(篁)、蕉、菊、兰蕙(芝兰)、草、麦、冰丸、藤花、蒹葭、荷(红渠)、莲、荇、藻、瓜、菜(蔬)、苔(藓),此外,还记载了“名葩”、“春花”、“新葩香馥郁”等等泛指的观赏花卉、芳香花卉等奇花异草。种类繁多,与山体、水系、建筑、假山、置石、园路等各类造园要素组合成景,并设置花境,植清芬花卉,如镂月开云的“兰蕙畹”,杏花春馆还开辟田地,种植瓜果蔬菜和小麦,形成菜圃或小块麦地,这些使圆明园增添了许多田园的意趣。植物的配置方式包括对植、列植、环植、片植、群植五种。一些植物在景区中作为主题植物出现,突出景区特色或渲染意境氛围,如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碧桐书院的梧桐,杏花春馆的杏等等。在树种选择上,用玉兰、牡丹等表达“玉堂富贵”和高贵等寓意;而松、兰、竹、菊等则以君子比德,表达帝王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各方面都体现了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蕴含的思想。
根据诗文,可以看到三个景区对园路有直接描述,记载中园路不仅仅承担交通功能,还会与植物如竹、松、杏等组合成景,形成“松蹊”、“杏蹊”、“竹径”等不同形式,烘托出或肃穆庄严或浪漫悠然的园林氛围,使人在行走时充分感受到园林特色。坦坦荡荡还有用条石铺就的小路,乾隆诗云“石栈崎岖接远冈”,可见园路设计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体现出皇家园林的情致。
桥梁作为交通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景观,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和杏花春馆都有对桥梁的记载,记载桥的形式、材质有所差别,造型多变,包括拱桥、平桥、折桥以及平折桥;材质上包括木制和石制。另外还记载杏花春馆的“碧澜桥”这一桥名。这些桥体通常与山石、植物、水景等造园要素组合成为焦点景观,增添园林意趣。
此外,诗文中提及的其他造园要素还包括天然图画和慈云普护的花架、 杏花春馆的辘轳等。这些小品作为点缀,它们本身鲜明的风格亦使景区特征更加突出,很好地烘托氛围,实为灵动之笔。
4 结语
九州景区虽各具特色,但都追求一种清静优雅的环境,使人感到惬意随性的氛围,表达出写意山水园的天然意趣。各景通过水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气脉贯通的整体。在景观立意方面,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帝王治世理想、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丰富的诗情画意:反映儒家思想的碧桐书院、茹古涵今;供奉神佛的慈云普护;希冀国家海晏河清的九州清晏;表现文人理想的杏花春馆;再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景象的上下天光等。有些景区的名称主要反映园景特色,如天然图画,而镂月开云和坦坦荡荡旧名分别为“牡丹台”和“金鱼池”,点明景区观花和观鱼的特色景观。园林景观内容丰富充盈,各类造园要素的类型、形式、功能都多种多样,营造出包含政治、人文、田园、书院、宗教、理想之境等方方面面的特色景观,充分体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思想,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2] 北京古籍出版社.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3] 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5] 故宫博物院.清宣宗御制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83(02):18.
[7]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J].圆明园,1992(05):21.
[8]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二][J].圆明园, 1986(04):34.
[9] 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续一][J].圆明园, 1984(03):44.
[10]何瑜,马俊恩,马维熙,魏星《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 [J].圆明园学刊,2015:132.
* 王界贤 曹新:北京林业大学。
[1] 张恩荫:圆明园变迁史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
[2] 笔者根据《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统计得出。
[3] 清五帝御制诗往往以景名为题,故本文在《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朱家溍,李艳琴)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4] 笔者根据《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统计得出。
[5] 在《嘉庆圆明园静宜园诗》(吴蔚)中,以九州各个景区的景名为检索对象,统计与之相关的诗文数量。
[6] 笔者根据《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得出。
[7] 笔者根据故宫博物院编《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和《圆明园御制诗集——道光咸丰朝》(何瑜等)统计汇总得出。
[8]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原名牡丹台,乾隆九年易今名。
[9] 乾隆《御制纪恩堂记》 :“若今纪恩堂之题额,实因纪皇祖之恩”。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