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62期

发布时间:2022-01-03 12:14来源:字号:【大】【中】【小】

乾隆帝:三山五园的总设计师

赵连稳*

 

摘要:乾隆时期,国力强盛,财力充足,为大兴园林工程创造了条件,在康熙、雍正朝建造的皇家园林基础上,通过扩建、新建和修缮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畅春园等御园、疏浚水利河道,将京西的皇家园林打造成为一个绵延二十余里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至此,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域正式形成,并且达到鼎盛。在这个过程中,乾隆帝亲自规划设计,指导施工,可以说是三山五园的总设计师。

关键词:乾隆帝;三山五园;设计师

 

本文所说的三山五园是对清代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的统称,这里山清水秀,所谓“西山秀色甲天下”。美轮美奂的景色吸引着辽金元明清几朝帝王的目光,在这里陆续建造了一些行宫别苑。至清朝,统治者更是建造了大片皇家园林。康熙、雍正时期,陆续兴建了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并在香山修建行宫(乾隆时改名为静宜园)。乾隆时期,国力强盛,财力充足,这为乾隆帝大兴园林工程创造了条件,通过扩建、新建和修缮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畅春园等御园、疏浚水利河道,将京西的皇家园林打造成为一个绵延二十余里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至此,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域正式形成,并且达到鼎盛。在这个过程中,乾隆帝亲自规划设计,指导施工,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三山五园的总设计师。

1 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建设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乾隆帝通过兴修京西水利、新建万寿山清漪园、扩建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圆明园等园林,将京西皇家园林区打造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乾隆初期,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都得到了扩建或修缮,但在圆明园、畅春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之间尚有一片空白,怎样填补这个空白呢?因为在圆明园建成以后,乾隆帝曾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1]当时,随着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扩建和京师经济社会的发展,京西皇家园林、京西稻田和京城以及漕运用水量大增,原来的京西水利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用水需要,而明末清初,政局动荡,瓮山泊泥沙淤塞,渐有山洪泛滥之忧。乾隆帝决定利用大规模疏浚瓮山泊、为皇太后祝寿之际,在这里兴建一个皇家园林。乾隆十四年(1749)六月,在对玉泉山水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乾隆帝决定首先对瓮山泊进行深挖,并使其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疏浚以后的湖水面积和深度都扩大两倍,所谓“两倍于旧”,使之上引玉泉、下接长河。挖出的泥土则堆积到瓮山东麓,使瓮山更加雄伟。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下诏将瓮山改称为万寿山、瓮山泊命名为昆明湖。乾隆帝对疏浚后的昆明湖非常满意,吟诵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为了给修建新的御园寻找理由,乾隆帝又说:“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2]意思是说如此山水之美景,如果不在其间建造亭台楼阁作为点缀,简直是太遗憾了!

于是,乾隆帝在昆明湖的北侧新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等建筑。 乾隆十六年四月,乾隆帝颁下谕旨,“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乾隆二十九年,万寿山清漪园基本建成。同时,圆明园周边还新建、修缮了许多附属园林,如淑春园、熙春园和泉宗庙等。至此,方圆几十里的京西皇家园林连成一片,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域正式形成。

建成后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其布局是很有讲究的。著名三山五园史专家张宝章先生说,万寿山清漪园的知春亭岛和玉泉山主峰定光塔、香山静宜园宫廷区形成一条东西轴线,这条轴线和圆明园、畅春园南北轴线的中心点交会。从玉泉山上俯瞰,东边的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鼎足而成,而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成为畅春园、圆明园和清漪园的借景。[3]

乾隆帝在完成了对瓮山泊的疏浚以后,又继续疏浚玉泉山水系上游和万泉河上游的河湖水道,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形成了两个水系,即从西部山区东来的玉泉山水系和从南边巴沟低地北流的万泉河水系。

玉泉山水系源于卧佛寺西北的樱桃沟泉水,这里是整个西山泉水的源头。金元时期,玉泉山一带泉水涌流、泓澄百顷,统治者有计划地疏浚了玉泉山的泉水流往瓮山泊的天然渠道。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修建了从樱桃沟至香山静宜园和由香山碧云寺水泉院东流的引水石渠,把西山泉水导入玉泉山静明园的涵漪湖,然后再注入万寿山清漪园的昆明湖,不仅解决了上游园林用水,而且解决了因为昆明湖体量扩大后对水量的需求, 而从昆明湖流入圆明园的水则使万寿山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脉相连。乾隆二十九年,又对万泉河发源地万泉庄、巴沟一带诸泉与万泉河河道进行疏浚,使巴沟和万泉庄的泉水向北流入畅春园南面的丹棱沜,由丹棱沜流经畅春园和圆明园后,注入清河。

至此,乾隆帝通过兴修水利,在京西建成了一个河湖水利网,把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圆明园,还有周边其他一些附属皇家园林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西至现在的海淀区界,东到今清华大学校园,北起寿安山南麓,南达今中国人民大学西边的圣化寺泉宗庙,方圆几十里的区域遍布着几十座皇家园林,标志着京西皇家园林进入了鼎盛时期。

2 给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的代表园林设计各自的功能定位

为了更好地发挥京西皇家园林的作用,乾隆帝对京西皇家园林的代表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各自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划分。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帝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写道:“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 散志澄怀之所。”[4]意思就是:畅春园用于奉养皇太后,圆明园用于皇帝日常居住和理政,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作为皇帝理政之余、消闲养心之处,至于香山静宜园则是皇帝游览兼理政的地方。这是乾隆帝对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的五个代表性园林主要功能的定位,构成他对京西皇家园林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畅春园具有奉养皇太后的功能,开始于康熙年间,但作为专门奉养皇太后的地方则始于乾隆初期,后又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帝移住畅春园后,就把祖母孝庄文皇太后与嫡母孝惠章太后接到畅春园内的澹泊为德行宫居住下来,两位皇太后“喜居郊园”,对畅春园的环境十分满意。乾隆二年,乾隆帝对畅春园进行修缮,并将“澹泊为德行宫”改名为“春晖堂”, 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春晖”母爱之意,其后的寝殿改称为“寿萱春永”,作为皇太后常年居所。次年正月,乾隆帝将生母崇庆皇太后接到畅春园居住,皇太后除节庆日移住圆明园长春仙宫外,其余的日子均住在畅春园里,乾隆帝时常前来请安,极尽赡养义务。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皇太后去世,乾隆帝诏谕把畅春园作为今后奉养皇太后的永久场所,“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著将此旨录写、封贮尚书房、军机处各一分,传示子孙,以志毋忘。”[5]但自乾隆四十二年到嘉庆时期,清朝却一直没有皇太后,畅春园开始衰落。道光时期,清朝重新有了皇太后,但此时的畅春园已经相当破败,道光帝以畅春园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修缮又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为由,遂把皇太后安置到圆明园内的绮春园奉养,他在诏令中说:“朕再四酌度,绮春园在圆明园之左,相距咫尺,视膳问安,较之畅春园更为密迩。且系皇太后夙昔临莅之区,居处游览,罄无不宜,于此尊养承欢,当于近奉东朝之旨尤相契合也。”[6]此后,畅春园丧失了奉养皇太后的功能,迅速衰败下去。

在清代,紫禁城主要是朝廷举行“大祀”“大朝”“大典”和“大宴” 的地方,从雍正帝开始,一直到咸丰皇帝,清朝有5个皇帝138年间在圆明园理政,圆明园可谓是园林中的紫禁城。雍正帝说:“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也,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尔等应奏者,不可迟误。”[7]嘉庆帝也说:“朕今驻跸圆明园,则相近地界,即与(紫)禁城无异。”[8]圆明园前朝后寝,从大宫门开始,两侧建有转角朝房和东西朝房,进二宫门后,建有面宽七间的正大光明殿,功能同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东边则为五开间的勤政殿,是清帝御门听政之所,功能同宫内养心殿,再往北就是九州清晏,此为帝后寝宫区。为方便奏事和传谕,在皇帝理政场所旁边建有各衙门办公机构,如军机处、内阁房、六部朝房、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南书房、银库等。

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夫帝王临朝视政之暇,必有游观旷览之地。”[9]圆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之间有水道连接,舟楫相通,皇帝在理政疲劳之时,便可以坐船前往游览散心。由于建造万寿山清漪园违背了不再修建园林的承诺,故万寿山清漪园建成后,乾隆帝给自己定了规矩,就是去万寿山清漪园“散志澄怀”,必须是上午去,中午返回,所谓“逮午而返”,不在园中居住,直到他去世的35年间,乾隆帝从未食言。乾隆帝非常喜爱玉泉山静明园的泉水、宝塔和山洞,经常前往观赏,并且留下大量诗篇。乾隆帝以后的嘉庆、咸丰皇帝也常常到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游览。

香山静宜园由于距离圆明园稍远,清帝在这里游览之余,还要理政,为此香山静宜园建有勤政殿。另外,我们根据乾隆帝在香山静宜园建造宗镜大昭之庙、健锐营、碉楼和团城阅武楼这些建筑来看,香山静宜园还有笼络蒙藏、训练八旗健锐营士兵的功能。

畅春园和圆明园周围的附属园林,有的是赐园,有的是私家园林,作为大臣的居所,方便他们辅弼帝王,所谓“翼赞机政”。

3 使三山五园体现“大一统”天下观和“重农务本”等基本国策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帝时刻想着治国理政的大事,在他设计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就体现了“大一统”天下观和“重农务本”“兴黄教以安蒙古”“以孝治天下”等基本国策。

“莫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到君怀”。 乾隆帝在扩建、新建圆明园、 万寿山清漪园等园林过程中,把南北各地的特色园林景观巧妙地移植进御园内,体现了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天下观。 从乾隆七年(1742)开始,乾隆帝对圆明园整体布局进行重新设计,开建新的景区,除去完成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建筑以外,又仿照无锡的寄畅园改建了廓然大公、仿照海宁陈氏的隅园改建了四宜书屋,重新命名为“安澜园”,并把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等十景移植到圆明园。而乾隆十年全面开建的长春园则完全按照乾隆帝的设计施工,内有仿照杭州汪氏园建造的小有天国、仿照江宁瞻园建造的汝园和鉴园、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狮子林,还有仿照法国凡尔赛宫建造的西洋楼景区。在修建万寿山清漪园时,乾隆帝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园林设计中的才能,首先通过叠山理水,使万寿山清漪园的山水格局更加壮观。然后,在山水之间建造最美的景观,乾隆帝每次南巡江浙,每每看到心仪的美景,便让随行画师描绘下来,如杭州西湖的亭榭楼阁、山湖桥堤等,回到北京后在万寿山清漪园仿建。另外,万寿山清漪园的望蟾阁、邵窝、惠山园、十七孔桥等分别仿照武昌的黄鹤楼、河南的安乐窝、无锡的寄畅园和宛平县的卢沟桥等。

乾隆帝设计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还充分反映了清朝的基本国策。首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如圆明园北部建造的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多稼如云等景区和万寿山清漪园内昆明湖西北岸边的耕织图、西南角的畅观堂和南湖岛的广润祠,以及玉泉山静明园内的溪田课耕等景区,都彰显了乾隆帝“重农兴穑”,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其次是“重视黄教”的基本国策,如三山五园内建造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寺院,无论是圆明园内有佛国之称的舍卫城、唯一保留至今的正觉寺,还是万寿山清漪园内以西藏著名古刹桑耶寺为设计蓝本的四大部洲和香山静宜园内为迎接六世班禅来京祝寿而建的宗镜大昭之庙等,无不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基本国策。再次是“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如从把畅春园修缮一新作为专门奉养皇太后的场所,到为了给母亲祝寿在万寿山清漪园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则体现了乾隆帝“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上述可见,在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域形成的过程中,乾隆帝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下令兴修京西水利的同时,修建了万寿山清漪园,并且对京西皇家园林区的其他园林进行了扩建和新建。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是清朝留给北京城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目前,要加强对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使其承担不同的功能,如建立圆明园遗址博物院,把圆明园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把颐和园建成国内外闻名的游览胜地,让游客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之美;恢复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作为人们游览健身的好去处,同时发挥好以双清别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清]于敏忠等.日下旧闻考:8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3231324.

[2][清]于敏忠等.日下旧闻考:84[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1393.

[3] 张宝章.三山五园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3.

[4][清]于敏忠等.日下旧闻考: 84[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1393.

[5]清高宗实录:1026[M].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丙申.

[6]清宣宗实录:18[M].道光元年五月戊辰.

[7]清世宗实录:36[M].雍正三年八月壬辰.

[8]清仁宗实录:243[M].嘉庆十六年五月癸未.

[9][清]于敏忠等.日下旧闻考: 8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1323.

 

 



*赵连稳:北京联合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