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59期

发布时间:2021-12-02 09:47来源:字号:【大】【中】【小】

  慈禧太后的御船“木兰艭”及其样式雷图档研究

  张 龙 谢竹悦 王 博 张孟增*

   

  摘要:清代持续八代供职样式房的雷氏家族不仅负责宫殿、园林、坛庙、 陵寝等皇家建筑设计,而且承担了皇家园林中游船设计。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木兰艭设计草图、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木兰艭效果图、田家青先生藏木兰艭烫样以及山本赞七郎拍摄的木兰艭旧照的对比分析,根据烫样题注尺寸绘制了完整的设计图纸,并结合相关清宫档案的分析,厘清了清代御船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烫样局部调整真实尺寸以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处理技巧,及样式雷家族全面服务皇家工程的历史事实。圆明园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的中式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均曾经设罝多处西式水法(喷泉),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相关景致的营建历史、基本构成进行论述,分析其景观特色,并对其与欧洲园林喷泉的渊源关系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颐和园;圆明园;游船设计;皇家园林;烫样

   

  舟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自古有之,被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赋予了独特的象征及精神意义。屈原《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 沛吾乘兮桂舟[1]”将舟作为君子的象征。《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将舟与水隐喻为国与民。宋欧阳修《画舫斋记》“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4]将舟与士的豁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的志向关联。舟船在中国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涵,成为古代诗画中最常见的词汇与形象。水上泛舟、龙舟竞技也是民间和皇室最为常见的水上活动,如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图1)中乘双体游舫的游赏,宋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图2)中皇室操演水军的竞渡,清丁观鹏、唐岱《十二月令图轴》(图3)中的龙舟竞渡等。

  

  1 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2 宋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局部)(来源:天津博物馆)

  

  3 清 丁观鹏、唐岱:《十二月令图轴》(局部)(来源: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位于北京西郊的昆明湖(西湖、瓮山泊)自金代开始就已成为北京城市的重要水源地,元代经郭守敬梳理,瓮山泊从天然水库变为人工水库, 汇集了昌平白浮泉至瓮山(万寿山前身)一线泉水的瓮山泊,通过长河为北京城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6],长河也成为北京城与西山联系的重要交通线,瓮山泊更是成为帝王西郊泛舟的重要场所。相关历史文献也不乏元明清三代帝王昆明湖(西湖)泛舟的记载,元代宋褧著《燕石集》“英庙文宗,两朝御舟藏广源闸上别港。[7]”元至顺三年(1332),文宗来游西湖,“帝师泛舟于西山高亮河,调卫士三百挽舟[8]”,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记载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游西湖,“万历十六年谒陵回銮,幸西山,经西湖,登龙舟,后妃嫔御皆从,先期水衡于下流闭水,水与岸平,白波淼荡,一望十里。内侍潜系巨鱼水中,以标识之。一举网,紫鳞泼剌波面,天颜亦为解颐。是时艅艎青雀,首尾相衔,即汉之昆明,殆不过是。[9]”万历皇帝入跸图也记载了这一盛况(图4)。清帝常至西郊乘船游赏,南巡也是一项重要的游船活动,御船数目众多[10]。清乾隆帝多次泛舟西湖,并留下数百首这一主题的御制诗,如《绣漪桥》“长河舟进绣漪桥,湖泛昆明廓且遥。[11]”奏折05-0182-063乾隆二十五年七月日《奏为销算修艌清漪园静明园等处御舟工料银两事》中则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经奴才等奏准,清漪园、静明所有御舟等船一百七十八只内,除无庸修艌并拆卸大小船四十四只外,其余芙蓉舰、八棹等船一百三十四只内……”。清乾隆朝还曾打造昆明喜龙船迎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12]。至于光绪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延续传统,建造了镜春舻、木兰䑾、水云乡、鸥波舫、位分船等御船[13],留下了大量相关图档,其中以木兰艭资料最为全备。

  

  4 明 入跸图(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1 木兰艭图档辨析及解读

  木兰艭是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为慈禧太后设计的御座大船,在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三》卷九十七《内务府·畅春园事务》中有关其记载:“倚虹堂皇太后御座木兰艭大船一,皇帝御座鸥波舫大船一,至备差纤船、茶船等项船只,随时添补无定额。[14]”在《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十日的日记中也有:“湖中小轮船三,曰“祥云”,太后所御;曰“捧日”,上所御;曰“祥凤”,皇后所御。又湖中坐船:太后名“镜春舻”,上名“水云乡”。西直门外船坞:太后坐船名“木兰艭”,上名“鸥波舫”[15]。”可知木兰艭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慈禧太后万寿庆典使用,平时停在西直门外倚虹堂船坞,供慈禧太后出西直门经长河前往颐和园时使用。民国时木兰艭被用于长河客运[16],今已不存。不过幸运的是,在留存的近150件样式雷游船、船坞图档中[17],关于木兰艭的材料类型最丰富,有糙底草图、彩色呈览透视立样图、烫样和老照片反映的实物,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与解读,以期进一步认知清代皇家御船的设计程序和方法,以及御船的空间特征。

  1.1 设计草图

  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藏国350-1351题名“颐和园木兰艭画样”(图5),透视画法,无贴签,仅在船身下方有炭笔上下颠倒书写的文字:“长二十三尺,二十寸,■高二十五寸,宽九十五寸,■■。”图面在炭笔底稿的基础上墨线改绘,楼座部分进行调整,楼座下的船身部分保留炭笔痕迹未作调整。据此推测样式房不参与御船船身的设计,可能因船身构造做法简单、形式单一,可直接沿用传统做法。

  

  5 350-1351颐和园木兰艭画样(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将炭笔版方案与墨线版方案的内容辨识、分析如下:

  炭笔版方案:木兰艭为二层楼殿式,一层前抱厦原为坡顶,后殿原为两间,其一层每间窗分上下两扇,二层原为卷棚悬山顶船殿。后殿前月洞门为完整的圆形,且自二层通往前方的楼梯较长,推测炭笔版方案可能并无平台廊,自后殿二层可由楼梯到达一层船身甲板平面,后殿二层层高较高也为其可上人提供依据。此外,前抱厦下有台基,表明楼座首层地坪高于船身甲板平面。

  墨线版方案:木兰艭一层改为平顶开敞前抱厦,后接中殿两间,通过平台廊,再接歇山顶后殿,其进深由两间压缩为一间,使原本相对船身偏后的楼座居中,且一层窗改为整扇大窗。通过平台廊上的踏跺可上至后殿二层。而一层前抱厦至船身的踏跺方向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反,推测因楼座一层由抬高改为下沉时遗漏修改踏跺方向。

  1.2 效果图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科图)藏彩绘《御座镜春舻水云乡平台船木兰艘鸥波舫位分船轮船炮船并车棚楼扑拉纤船册页》中有一套样式雷御船画样,与光绪二十三年(1897)慈禧63岁庆辰档案记载的船只对应,可知其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御座,其中木兰艭彩色立样(图6)为透视画法,图面右上角黄签标注船只名称和尺寸信息:“木兰艭 船身通长五丈七尺”。此效果图表现的木兰艭色彩鲜艳,装修繁复。

  与墨线版方案的设计草图相比,效果图中木兰艭形制无明显变化,但细节多有调整(图7):一层船殿前的平顶敞轩式前抱厦去掉了窗罩仅留柱和栏杆,更加开敞;后接中殿二间,其二层平顶式船殿层高降低至约一层层高的 1/2,无通往二层的楼梯,推测原因为二层并非实际使用空间;此外,二层进深与一层有明确对位关系,立面窗横向均匀划分为前四扇后三扇。通过一层开敞、二层露明的平台顶式连廊,后接二层歇山顶后殿,后殿面阔由三间缩减为一间,且二层立面横向划分为四扇小窗。

  

  6 《册页》木兰艭彩色立样(来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较大变动发生在船头和船尾的添建,船头增设两系锚柱,船尾后殿之后增加平顶后抱厦一间,或为净房,窗划分为四扇,并添平顶舵楼一间及桅杆。此外,船座与船身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一层船室下沉,前抱厦前的踏跺方向转为由船身甲板下至船室。船身舷侧身板尾部由出头式变为不出头式。

  

  7 木兰艭草图与彩色立样对比(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3 木兰艭烫样

  木兰艭烫样(图8)原为美国人收藏,于2010年由田家青先生在拍卖中购得。

  

  8 木兰艭烫样(来源: 田家青)  9 木兰艭烫样拆解(来源:田家青)

  此烫样制作所用材料较多,船身、船殿大木结构、卷棚屋顶为木制, 博缝板为木胎,筒瓦为木胎纸塑,脊兽为泥胎纸塑,船殿的隔断门罩、门窗、滴水为纸塑,窗玻璃为赛璐珞胶片,除门窗等其他构件通过髹漆分别粘合成独立的船殿或屋顶构件。船身髹漆,胎漆为鹿角霜,表漆为红褐色, 使烫样能够放置于水中。

  烫样做工精细,二层的平台顶、卷棚歇山顶、船殿可以拆卸,色彩及装修细节丰富,船殿柱和地伏装饰纹样题材有蝠、喜、寿,挂檐板和额枋上绘片金苏式彩画,心间彩画题材为山水、人物、花鸟等,室内装修陈设做法在船殿贴签上有详细说明(图 9):

  (前抱厦与中殿前室间设)二面水纹式嵌梅花落地罩,(中殿前室与后室间设)锦元光罩,(中殿与平台廊间设)雕作二面,(后殿门口设)雕作二面蝠流云八方罩,(净房门口设)二面灯笼框碧纱橱。

  

  10 木兰艭烫样内部装修陈设做法(来源:田家青)

  将木兰艭烫样与彩色立样对比,船身长度较船殿稍显局促,未留出船首尾船身储藏舱,且船尾舵楼与净房合并,其后紧贴桅杆。船头面板贴签: “舱深通长五丈七尺,加长三尺,改准通长六丈”,推测因烫样船身过短, 不重新烫样,仅用图签标注实际施工尺寸。另外,因烫样柱高增加11.5倍(详见下文),船身比例变化、整体偏高。

  中殿二层进深两间缩为一间半,后殿二层改歇山卷棚顶。立面装修细节也有变化:中殿前室、后殿的一扇大窗改为两扇小窗,中殿二层减至开三扇小窗,后殿二层由四扇窗改回一扇大窗;除中殿下层外的船殿和敞厅的窗户样式统一;开敞前抱厦的花牙子样式改变,且前抱厦及平台廊两侧无花牙子,可能为后续设计中删改或该处纸片遗失(据实物分析应为遗失)。

  

  11 彩色立样与木兰艭烫样对比(来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田家青)

  1.4 木兰艭老照片反映的实物

      《北京名胜》载1900-1906年间的老照片反映出木兰艭真实建造的面貌(图12[18]

  与烫样对比可知,其空间格局、屋顶形式、栏杆样式不变,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应是按烫样式样和尺寸稍作调整。木兰艭船身加长,船尾舵楼桅杆旁安放可通往后殿二层平台的爬梯。船殿整体进深较烫样稍有增加,立面划分也相应调整,前殿二层在原三扇窗前增加一扇窗的进深,其平台栏杆由三段增至五段;后殿两扇窗增至三扇,其后净房窗由四扇减为两扇, 后殿二层敞厅的一扇大窗改为两扇小窗。另实物中前抱厦敞厅和平台廊两侧有花牙子,据此推测烫样此处纸片遗失。

  

  12 木兰艭老照片反映的实物(局部)(来源:北京名胜)

  

  13 木兰艭烫样与彩色立样对比(来源:田家青、北京名胜)

  2 木兰艭复原

  木兰艭作为御船的典型代表,通过上述图档的辨析和解读,分析其设计流程及方法,再通过对其信息的提取,将此个案与同期御船比对,以期分析御船空间特征。

  2.1 木兰艭烫样的信息提取

  木兰艭烫样为五寸样,即120的比例,船殿外立面贴签有:“前抱厦进深六尺,柱高六尺,通面宽一丈,中殿(前室)进深八尺,(后室)进深五尺,平台廊(各)进深五尺,面宽七尺,后殿进深一丈,面宽一丈, 净房进深五尺,(后)柱高四尺五寸,(后为)舵楼,(上层船殿各)进深四尺,上层平台面宽七尺,柱高二尺八寸,上层敞厅进深七尺,面宽八尺, 柱高三尺。”船头面板贴签:“舱深通长五丈七尺,加长三尺,改准通长六丈。”在课题组前期测绘、整理基础上,根据研究所长期对清代营造尺的研究,一尺合 31.83cm,将其贴签反映的尺寸信息整理得如下尺寸表(表1):

  1 木兰艭烫样尺寸表

  

  根据上表数据,平面贴签尺寸反映的船身通长及主体船殿的面阔、进深等和实测折合尺寸相符,仅平台廊面阔较贴签尺寸缩减约一尺五寸,进深较贴签尺寸缩减约一尺,净房进深较贴签尺寸缩减约一尺三寸,这些尺寸缩减均发生在次要空间,推测样式雷在制作烫样时,为适应甲板进深而缩减次要空间的尺寸,或为美观仅在制作烫样时对模型进行调整,并未调整实物建造。此外,船头面板贴签:“舱深……加长三尺,改准通长六丈” 也表明烫样的贴签可用于标注设计尺寸的变更,而无需重新烫样。

  在立面上,所有柱高尺寸都较贴签标注显著增高,二层船殿柱高较贴签标注增加近一倍,敞厅柱高较贴签标注增加一点五倍,更充分地表达层高较低、整体较匾的船殿,明显是有意而为之,推测样式雷在制作烫样时,为了追求表现性和视觉效果的美观,在参照真实建造尺寸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夸张表达,而用贴签标注准确的施工尺寸,体现了样式雷根据建筑表达方式的不同而灵活进行尺度调整以弱化因观赏视角不同而带来的视觉偏差的表现技法。

  通过对烫样信息的提取,结合设计草图、彩绘立样、烫样及老照片反映的实物,课题组完成木兰艭平、立、剖复原图纸(图14、图15、图16 17),清晰表现木兰艭的空间和构造,以期作为其他皇家园林御船复原研究及设计的依据。

  

  14 木兰艭一层平面复原图(来源:朱琳、谢竹悦绘制)

  

  15 木兰艭背立面复原图(来源:朱琳、谢竹悦绘制)

  

  16 木兰艭侧立面复原图(来源:朱琳、谢竹悦绘制)

  

  17 木兰艭剖面复原图(来源:朱琳、谢竹悦绘制)

  2.2 木兰艭的空间特征

  1)适应船身的流线型船殿布局

      御船与陆地建筑的区别之一在于,船殿空间受限于其下船身尺寸和船体承重,因船身扁长,船殿空间布局为流线型,其常见排布方式为:前殿半开敞式或船头设抱厦敞厅,以便观景;其后中殿进深多为两间或三间, 后殿进深一至二间,随船身长度或空间需求变化,后殿之后常设净房一间, 如圆明园一殿牌楼船(图18)、如坐天上船(图19);若空间宽裕,可在船尾建舵楼,如圆明园怡静舫(图20)、颐和园镜春舻(图21)、水云乡(图 22)、欧波舫(图23)等。

  

  

  2)高低错落的屋顶形制组合

  船殿高度与船体大小无必然联系,船只空间和整体比例多通过局部二层或卷棚悬山、卷棚歇山、歇山、攒尖、平顶等不同屋顶形制的组合来调节,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塑造丰富的形象。局部二层未必增加实用空间,如木兰艭彩色立样效果图和烫样模型中没有可上至二层的楼梯,且烫样贴签显示的船殿二层柱高约为 900 毫米,室内高度不足以进人。

  3)灵活的面阔与柱高比例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即面阔与柱高比为 1.25。御用游船船殿形制可分为两类,设有半开敞或封闭船室的船室类和船上有一间或多间相连多卷的开敞方亭的棹船。对比多只御船的尺寸数据(表 2),可知御船船殿的空间比例关系并未严格遵守此条规定。

  

  从上表数据可知,船室类船身尺度适宜,御船中宽常约七尺五寸,面阔柱高比多为1.25,接近陆地建筑,如木兰艭,其主体船殿面阔柱高比相近,一层前抱厦敞厅为 1.29,中殿面为1.20,后殿为1.20,二层前船殿为 1.51,后敞厅 1.72。大型御船中宽常约一丈五尺,面阔柱高比多为2,如翔凤艇;棹船宽度通常为五尺左右,船上建筑面宽受限,面阔柱高比多小于 1,其柱高通常明显大于面阔。御船的空间形式和比例尺寸,在平面上船殿尺寸受限于船身,在竖向上船殿高度需满足人体站立六到七尺的使用需求。

  3 结语

  御船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移动的建筑,承载了园林活动与审美意象,木兰艭相关图档反映了以适应船身的流线型船殿布局、高低错落的屋顶形制组合、灵活的面阔与柱高比例为特征的御船空间设计,以及样式雷在清代皇家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高超技艺和建筑设计表现方法。

  再现慈禧太后的御船木兰艭是课题组自研究伊始就有的愿望,2018 年有幸获得圆明园管理处青睐,课题组受托深化木兰艭的复原设计,并与天津一船厂对接建造事宜,非常遗憾木兰艭再现福海最终未能实现。在上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河北某船厂在天津船厂咨询其木构楼船建造过程中获得木兰艭的复原图纸及相关资料,转而向北海公园建议复建木兰艭,并获认同,目前已基本建造完成,木兰艭再现北海指日可待。课题组虽有被侵权之嫌,但毕竟初心得以实现,也不枉一众专家与师生的努力!

  注:本文的研究始于本人的博士论文期间(2006-2009),2013年与田家青先生共同指导2013届毕业生朱琳同学对木兰艭烫样进行实测、绘图; 2016级硕士研究生谢竹悦在开展学位论文《清代样式雷游船图档研究》过程中对木兰艭进行了专题研究,期间受圆明园管理处委托,深化木兰艭复原设计。木兰艭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样式雷研究团队、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原主任翟小菊等老师持续关注与支持。谨对以上参与以及关注木兰艭研究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张龙、谢竹悦、王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孟增:圆明管理处圆明园研究院。   

  [1]屈原,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2]荀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7.   

  [3]清 董浩等,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0.   

  [4]宋 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卷三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02-1003.   

  [5]孟子,孟子: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1-292.   

  [6]张龙,颐和园样式雷建筑图档综合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5-36,25-35.   

  [7]清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卷八十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634.   

  [8]明 宋濂等,元史(第三册):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802.   

  [9]清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三):卷八十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410.   

  [10]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六):卷一一九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9.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下的档案“前据伊龄阿奏,仿照安福舻式样,成造宝莲航……朕自辛未以后,五次南巡,乘坐安福舻,甚为安吉,况安福舻之外,尚有翔凤艇,预备乘坐,已极便适。……仍遵前旨,(宝莲航)只须停泊扬州,候朕经过阅看。”记载了乾隆帝南巡时使用的安福舻、翔凤艇和宝莲航这三艘御船。   

  [11]清 弘历,清高宗御制诗(第十四册):四集卷八十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4.   

  [12]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五日的奏折 05-0354-010《奏为预试班禅乘坐昆明喜龙大船事》 记载:“……新造大船给班禅额尔德尼乘坐……再由后泊岸上昆明喜龙至大报恩延寿寺泊岸下船,所有昆明喜龙停泊处所容……”。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二十三年(1897)慈禧63岁万寿专档记载:“皇太后御用镜春舻船一只,停在颐和园内船坞;御用木蘭䑾船一只,停在西直门船坞 皇上御用水云乡一只,停在颐和园内船坞;御用鸥波舫船一只,停在西直门船坞;位分船二只,颐和园、西直门船坞各一只,均著安挂彩绸……”   

  [14]清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九十七 内务府 畅春园事务[M/OL]//书同文.北京: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2010-4.   

  [15]清 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141.   

  [16]根据下文《北京名胜》 中载 1900-1906 年间的木兰艭老照片。   

  [17]谢竹悦,清代样式雷游船图档研究[D].天津大学,2016:4-5,138-139.   

  [18] 1906年出版的《北京名胜》第四十三图,由山本赞七郎拍摄于1900-1906年间的木兰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