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浅谈清代宫廷的娱乐活动
桑颖新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些反映清代宫廷娱乐活动的文物,本文从中选取部分绘画、服装、器物等,试分析清代宫廷娱乐活动的发展。
一、清早期的竞技类体育活动
在清朝前期,皇帝把骑射视为满族极其重要的特点,被定为“国俗”和“家法”。清统治者定期组织举行狩猎活动,届时由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参与其事。皇太极就经常带领诸亲王、贝勒、大臣以及贵族子弟进行射猎。顺治皇帝入关后,在北京的南苑建立了围场,一方面作为娱乐,更有练兵之用。康熙时又在河北承德设立木兰围场,要求定期在这里举行国家“秋狝大典”。康熙除在木兰围场“秋狝”外,每次到北方出巡,往往都伴有打猎活动。乾隆皇帝也强调:“骑射是满洲家法,务必娴习,刻苦研练。”(《清高宗实录》卷四一六,第21页。)乾隆八年(1743),皇帝巡幸盛京围场,“十余围内,即杀十余虎”。(《清高宗实录》卷二八一,第665页。)在清前期,保持围猎传统的圣训一直被强调着,同时也是他们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养成的尚武习惯在娱乐生活中的体现。
射箭比赛是皇帝阅兵时的常规项目。康熙和乾隆每年都在木兰围场举行射箭比赛并亲自参加,还把战利品颁赐给蒙古王公等,蒙古王公无不欢喜钦服。清前期还把这一活动运用到与蒙古盟友的关系中。
摔跤同样是清前期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兼军事项目,满人称为“布库”。清廷“选八旗勇士之精练者,为角牴之戏”,在清王室的嫡系部队八旗军中经常进行摔跤比赛,对比赛中的失败者罚以牛羊,因此八旗军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摔跤好手。康熙16岁时,曾借玩“布库”游戏,挑选十几位身体强健、精于摔跤的高手,设计铲除骄横跋扈的议政大臣鳌拜后亲政。后来组建了“善扑营”,人员也都是从八旗军中精选而来,平日里训练极其严格,担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宴享时展示技艺,以及和外藩角牴时争较优劣,这时摔跤已从实用功能逐渐向表演比赛过渡。
冰上娱乐更是清代宫廷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比赛活动,虽然清廷已从千里冰封的黑土地来到中原,但传统的冰上运动在清代前期依然受到重视。冰嬉除了作为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课目外,宫廷中还定期举行冰上比赛。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乾隆时期的《冰嬉图》,画中所描绘的滑冰技艺栩栩如生,滑冰者姿态各异、鱼贯而行,人员众多,犹如一条盘龙蔚然壮观。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项运动的普及性。还有一种冰上活动叫蹴鞠,冰上蹴鞠也称冰球。据《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两队人员在冰上争抢一个皮球,抢得多者为胜,属于激烈、紧张的娱乐活动。皇帝则坐在特制的冰床上观赏比赛,实际上也是检阅八旗兵在冰上的技艺,既是一种阅兵,也是一种娱乐。《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在清朝,冰嬉和国语、骑射、摔跤一起被定为“大清国俗”。
从上述娱乐活动可以看出,清代前期宫廷主要的娱乐方式,还是以极富满族色彩的竞技类体育活动为主。
二、清宫中的文娱
除了这些具有满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外,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也影响到清朝对汉族娱乐活动的认知与喜爱。能文能武是清朝前期皇帝的最大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家训中的武艺逐渐荡然,而汉人的一些文娱则被清廷慢慢接受并成为一种常态。早期与自然共起舞的骑射、摔跤等传统娱乐活动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享乐型文娱。
在清朝盛世时期,随着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皇帝也有时间和心情用来娱乐,娱乐的功能和作用有所提升,娱乐内容也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娱乐也不仅仅限于使人“乐”,对于帝王来讲已经演变为统治的工具,更是使社会安定团结的有力“武器”。满人与汉人除了政治上相兼相容,文化习俗互通共有,娱乐更让宫廷与百姓和谐共处。
听戏是清代宫廷热衷的一项娱乐活动。清代皇帝自乾隆开始,无一不是戏曲的爱好者。乾隆皇帝自命风雅,嗜戏成癖。昆曲、京腔、徽调、汉调各展风采,还不满足,更让翰林、词臣编撰适合宫廷演出的剧本。他在位的60年间,曾经亲自下达了不少与戏曲发展相关的政令。这些政令对于奠定清代戏曲繁盛和高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咸丰皇帝,一生喜爱诗词戏曲,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他喜欢看戏、听戏,也喜欢唱戏,唱、念、做、打的功夫做得有板有眼,有时亲自登台表演。到了晚清慈禧当政时期,慈禧更是嗜好戏曲,专门掌管宫廷演戏奏乐事宜的机构“升平署”的演出已难尽其兴,宫廷转而承认并喜欢民间发展起来的京剧,京剧艺人经常出入宫廷表演。在晚清内忧外困的局面下,宫中演戏仍十分繁盛。上演的剧目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习字作画又是另外一种文娱乐趣,在热爱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汉族文化同样深深吸引着清朝皇帝。他们崇尚风雅,诗、书、画兼长,寄情于翰墨,抒发于情怀。乾隆皇帝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以宋元士气为己之心气,大量临摹古人的书画作品,留下相当多临摹创作的书画及题跋识语。从那些意韵悠长的艺术作品中感受文人的思绪,他常常在临摹作品上刻意题上“仿某某法”、“临某某意”以示自己的摹古情怀,并亲自撰写题跋评说每一件藏品。由于他这种对古色古韵的爱好,使清代艺术品的摹古之习达到了顶峰。在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中,就有很多清朝皇帝的墨书及画作,特别是在紫禁城中的很多宫殿至今可以看到他们撰写的匾额与楹联。
清代皇帝每年都要在紫禁城西路的重华宫,亲自书写“福”或“寿”字,颁赐给王公大臣和后妃,以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清宫述闻》记载:“每岁嘉平朔日,重华宫御书福字颁赐给臣工。”“书福之典”始于康熙皇帝,后作为宫中惯例延续。皇帝用“赐福苍生笔”书写,每年开笔时,御用一次。乾隆皇帝在每年的腊月初一为书“福”吉日,传到咸丰,每年十二月初一日重华宫开笔。每岁开笔第一个福字,悬于紫禁城乾清宫正殿。以图得一年圆满终结,迎接新禧。
另外,乾隆年间还开设茶宴,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在重华宫举行。入宴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届时廷臣、翰林等出席。赋诗联句的参与者最初无定数,乾隆三十一年(1766)定为十八人,“寓意登瀛学士之意”。乾隆皇帝亲制三清茶,用松石、梅花、佛手,沃雪烹制,谓之三清茶。题快雪堂帖联句,作诗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成者颁赏。乾隆自己也是诗歌的爱好者,在他看来诗歌创作也是一种娱乐和享受,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情况下,乾隆也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并经常和翰林学士们谈论诗文。
象棋、围棋也是清宫中常见的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看起来纯属休闲,但也是保持头脑敏感度的练习手段。在紫禁城养心殿后殿(皇帝寝室)有一副围棋。棋子用白玉和墨玉制成,棋盘以金线描格,甚为精美。在供皇帝游玩的后花园中的石桌上还刻有围棋棋盘,以备皇帝随时弈棋。
打牌是清宫中最为普遍,也最为简便易行的游戏,纸牌制作简单,但玩法多样,可繁可简。纸牌游戏在清代宫廷中蔚然成风,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各类纸牌,均制作精良,内容有人物、动物、历史故事等题材,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以及贫民百姓皆嗜此项目。到了晚清,西洋的扑克牌传入清宫,纸牌游戏又多了一种玩法了。
清代皇帝后廷生活中,少不了动物玩偶的陪伴。在紫禁城的东华门建有鹰房,养鹰千只。在御花园有鹿苑,饲养梅花鹿,此外,园内还放养着仙鹤和各种鸟类以供观赏。一些小型宠物如猫、狗、蟋蟀等主人则会常常把他们带在身边玩娱,而这些宠物也是从各地精选而来。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猫犬名册》中,就有这些名猫名犬的画像,并赋予了它们好听的名字,如:秋葵、灵芝、玉虎、水晶、玫瑰、杜鹃、喜姐等。特别是饲养蟋蟀使用的器皿,用料讲究,由陶瓷、玉、石、雕漆等材料制作而成,设计得十分考究,每件器皿都是精雕细作,器口镶嵌象牙或紫檀木罩。在冬季里的紫禁城中争着养的要数蝈蝈,蝈蝈以葫芦为笼,饰以锦绣绸缎棉套,饲养得十分精细。冬季里紫禁城,能听到夏虫的鸣唱,再配以精心栽培的花草映衬,其情、其景、其声,都会使人其乐融融。夜静的紫禁城里,会时时传出蝈蝈的鸣唱,这也算是清宫中的一大景致。皇帝喜爱蝈蝈,更爱听蝈蝈的鸣叫。康熙、乾隆皇帝都有诗作来描绘蝈蝈和他们饲养蝈蝈的心情,乾隆有《咏络纬》诗为:“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小小的昆虫竟然给至高无上的皇帝带来如此的乐趣,并给冬季里的紫禁城平添了几许暖意与生机。
虫鸣鸟唱是清宫要求肃静之外的破例,养鸟也是当时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全国各地选送各种名鸟进贡到宫里,按照严格的饲养标准,经过精心的喂养,请皇帝“御览”后,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则被送往京郊的御园,或赏赐他人了。宫中的禽鸟除进贡的以外,还有从民间的鸟市购买来的,只要是被宫廷选中,花大价钱也要购回。乾隆皇帝对飞鸟更是爱不释手,许多乾隆时期的瓷器上,都绘有神态各异的禽鸟,他本人还以禽鸟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诵。
宫廷中还有一种会飞并且也会给人带来开心快乐的娱乐项目,那就是风筝,清宫中流行放风筝,至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清宫遗留下的风筝。微风吹拂,风筝高飞,人们仰头观天,心情豁然开朗,每当这时皇帝、近臣及妃嫔、宫女都会仰天大笑。
荡秋千则是一种能够使人“飞翔”的游戏。在清宫中荡秋千是固定项目,是女人们的最爱,从未受到冷落过。特别是在春季的寒食节、清明节前后,人们沐浴在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飞翔”的快乐。
清代每年的端午佳节都要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届时皇帝则率领王公大臣在西岸的“望瀛州”现场观看,感受比赛的紧张刺激。各种龙舟竞相追逐,一派热闹喧哗的场面,乾隆皇帝就酷爱这一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宫中的乞巧活动。可以说,七月初七简直就是整个宫中女性的节日。此日,主仆可以共同进行“丢针看影”的游戏。七月七日,在午间斗巧,在庭院中放置一盆水,水被日光久晒,生了一层膜,宫女们设针浮于膜上,看水底针影:影呈云龙花草形者,便是得巧;如果形如椎、丝、轴,就是拙针。清代皇帝与后妃在圆明园的“西峰秀色”乞巧,设七夕巧筵,有彩棚蛛盒之胜。乾隆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清宫规定:每年的七夕祭牛女星君,设供献四十九种,帝后率内廷各主拈香行礼。
这时的清代宫廷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征。
三、宫廷中的西洋娱乐
在清廷的娱乐生活中,留下了许多西化的色彩和印迹。三百多年前,一支西洋管弦乐队在紫禁城内诞生了,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奏折中写道:“康熙皇帝要学习西洋乐理,为此启用了徐日升神甫。徐日升用汉语编写了教材,并指导宫匠制作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教康熙皇帝用这些乐器演奏两三支乐曲。”康熙皇帝“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也认识欧洲音乐的重要性,所以他很喜欢西洋音乐的乐理、乐器及其演奏法。在亲自处理国务之暇,他只要认真练习几次,就能够像演奏中国及鞑靼的大部分乐器一样,演奏西洋乐器。”(白晋著,赵晨译、刘耀武校:《康熙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乾隆皇帝并不像他祖父那样,对一切外来科技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音乐的天赋也远不如康熙,但他对一切新生事物怀有猎奇,促使这支西洋乐队在他统治期间正式成立。据故宫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五年(1740)来华、遵旨入内廷供奉的“西洋修士”中的鲁仲贤,即注明其专长是“能知律吕”。并于该年查得武英殿造办处共收贮风琴十七架。乾隆七年(1742)曾遵旨将宫中旧存的西洋乐器交西洋人认真看并收拾,又添造了象牙笛、铁丝琴,并将这批乐器交由西洋人向太监传习。这支乐队还有统一的服装、成套的靴子、盔头,可以想象当年这支中西结合组成的乐队的面貌了。
宫廷中还收藏了许多来自欧洲的珍奇异玩,有各国使团进献的精密钟表和在耶稣会士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宫中造办处自己生产的钟表,有外国工匠为宫廷专门制作的饰以欧洲图案的瓷器,还有作为贡品进献给宫廷的痕都斯坦玉器等工艺品。这些都成为清宫中皇帝把玩、消遣的最好物品,在很多器物上还刻有表达皇帝把玩后感受的诗句。
综上所述,从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在清朝各个时期的体现,我们不难看出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关联,而清代娱乐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清代皇帝的政治心理。前期,满汉文化交流与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后重视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到后来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必然。同时,很好地说明了清朝多元化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