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23期

发布时间:2011-08-31 09:50来源:字号:【大】【中】【小】

科学保护利用大遗址  让文明之根万年有存

李同昌[1]

  大遗址,是专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占地较广、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如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我国大遗址起迄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气魄宏大、埋藏丰富,综合并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构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史迹主体,成为人类文明或地区文化现象的代表。在我国已公布的6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尽管大遗址作为学术名词,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时间不长,但是,良渚、牛河梁、二里头、殷墟、汉魏故城、隋唐遗址、大明宫这些大遗址“新贵”的发现、发掘和保护,重新书写和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遗迹,不仅被华夏子孙“耳熟能详”,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历史的骄傲。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大遗址保护已经形成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重要大遗址为重要节点的基本格局。

  一、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大遗址保护经历了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打补丁式”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遗址规模和格局的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到涵盖遗址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画地为牢式”的封闭保护到引领参观的开放式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到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五大变化,在加强考古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遗址的展示与利用已经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方式和面临的重要课题。近两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大遗址保护理念不断创新,形成了《西安共识》、《良渚共识》、《洛阳宣言》,提出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新理念,大遗址保护也进入新阶段。各地区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有效途径,如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安阳殷墟遗址公园、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无锡鸿山遗址公园、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等保护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大遗址保护和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从目前看,大遗址保护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城市休闲绿地模式:在城市用地控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既完成了绿化指标,又保护了文物,使遗址的外观和内在都很好地解决;二是大型考古遗址公园:以重要大遗址为依托,在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公益性展示园区。例如唐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牛河梁红山遗址、良渚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等。三是遗址博物馆:标志性遗迹现场展示、文物陈列馆以及园林休闲功能的综合体。如金沙遗址、殷墟遗址博物馆。200811月,我国还在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建立了首个地震遗址公园。从国外看,也不乏先进的理念和保护模式。美国1916年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目前下辖70000处古迹遗址。日本的大室公园、吉野里历史公园、飞鸟公园等都是日本考古遗址公园中的上乘之作。世界著名的遗址公园如希腊雅典卫城考古遗址公园,柬埔寨吴哥窟遗址,巴基斯坦塔克西拉考古遗址公园,意大利庞贝考古遗址公园,突尼斯迦太基考古遗址公园,摩洛哥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公园,都是遗址保护的典范,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河南大遗址保护成就和经验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遗址分布广泛,是全国大遗址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国家“十一五”确定的100处重要大遗址,河南占14处,分别是郑州商城遗址、新郑郑韩故城、新密古城寨遗址、巩义宋陵、巩义窑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洛阳邙山陵墓群、安阳殷墟、内黄三杨庄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群,另有长城、大运河2个项目涉及我省,总数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我省在大遗址保护上,认识不断提升,投入不断加大,体系日益完善,保护利用开发也卓有成效。

  一是大遗址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199591日,省人民政府政府颁布了《河南省古代大型遗址保护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当时,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由省级政府颁布的大遗址保护规章。20075月,河南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为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管理条例》等。到目前为止,河南省有关大遗址保护的专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已近20部,涉及全省40余处大遗址,初步建立起了我省大遗址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是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1995年开始,逐年完成了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郑州商城、郑韩故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虢国墓地等10余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近几年,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重点保护的14处大遗址中,已完成总体保护规划11部,其中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等的7部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时,完成专项保护展示方案23部,其中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遗址、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等的12部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这些保护规划、保护方案的编制,正在使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从整体上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三是保护与利用并举规划逐步得到实施。1999年洛阳市启动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先后投资2亿多元整治龙门石窟区内外大量违章和不协调建(构)筑物,彻底改善了龙门石窟的环境面貌,使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次成功。2001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殷墟这一大型古代城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省启动了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和整治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搬迁居民、大规模绿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集保护、展示于一体的殷墟大遗址公园,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大遗址保护探索了经验。偃师商城遗址自1983年发现以来,已进行了20多次有计划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10座宫殿建筑基址。从2000年开始,对偃师商城宫殿区进行重点保护,并对宫城内的部分学术价值极为重要的建筑基址进行了复原展示。除此之外,三门峡市在虢国墓地大遗址区域建成了一座占地15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使该大遗址区域得到永久性保护。在19942004十年间,我省依托大遗址开展保护展示利用的还有:新郑市依托郑韩故城郑国贵族墓地建起的郑公大墓博物馆,洛阳市依托洛阳东周王城建起的天子驾六博物馆,永城市依托永城芒砀山汉梁王墓群修建的永城芒砀山汉墓博物馆,以及鹿邑县依托鹿邑太清宫遗址修建的鹿邑太清宫,它们均成为我省发展文物旅游的重要景点。近年来内黄县三杨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进展顺利,巩义宋陵、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群等大遗址的保护展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大遗址保护促进了旅游发展,目前我省文物开放单位已达140余个,其中4A级景区24个,5A景区2个。截至10月底,全省各文物开放单位共接待国内外观众2880.77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4亿多元。

  四是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新机制。200510月国家文物局召开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研讨会。明确提出,把洛阳作为遗址保护工作的重心。20073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洛阳联合召开了“大遗址保护工作洛阳现场会”,对河南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11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主办了“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来自北京、西安、杭州、成都等18个城市的代表与数十位文物专家齐聚洛阳,交流大遗址保护的经验,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之路,一起通过了《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随着中央财政拨付我省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大幅增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明显加大了对大遗址保护的财政支持。据统计,19942004年,中央财政拨付我省各类文物保护经费共计2285万元。而200520084年间中央财政拨付我省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就达2.1亿元,我省各级财政针对大遗址保护投入的配套资金已接近5亿元。逐步形成了统筹协调、快速均衡推进全省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管理体系,大遗址保护工作步入快车道。

  五是大遗址保护的“洛阳模式”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洛阳市是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乃至全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厚重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一大批极其宝贵的大遗址。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以及邙山陵墓群等6处大型遗址,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内涵之丰富,世所罕见。20世纪50年代,洛阳在编制一期城市总规时,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办法,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西平原地区建设工业区,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写入了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在东有汉魏故城、北有邙山陵墓群的情况下,三期城市总规采取跨过洛河、避让隋唐城遗址、在洛河南岸规划建设新区的办法。正在报批的城市四期总规修编中,为避开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和重要历史遗迹,提出了跨越伊河、在城市东南方向寻求城市发展空间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于20084月建成开放,已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为做好隋唐城遗址保护展示,洛阳市投资4亿元建成了占地28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竣工,已对社会开放。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明堂、天堂遗址及应天门遗址整体保护工程占地约140亩,投资13.5亿元,搬迁了26家企事业单位,动迁居民700余户,累计拆迁10余万平方米,对城市主干道唐宫路实施了改线。结合旧城改造、产业布局调整和工业遗产保护,整体搬迁位于宫城核心区的洛玻集团,对该区域的九洲池遗址群进行整体保护,从而形成一个占地达1000余亩,与明堂、天堂、应天门保护展示区域相连的隋唐洛阳城宫城考古遗址公园,真正实现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出形象、出效果、成规模”的目标,洛阳积极有效的保护利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更新观念,深度谋划,做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

  大遗址存亡一念之间,大遗址保护千秋之事。大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在当今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新情况下,大遗址保护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与传统保护理念和保护模式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必须用新思维、新理念,积极探索新措施、新办法,切实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

  一要坚持更新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利用、大发展的共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也处在最关键、最紧迫的时候。要以科学的理念对待大遗址,科学的观念指导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

  保护和利用好大遗址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河南的许多大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影响大,几乎一经发现就惊天动地,一经挖掘就弥足珍贵,一经申报就成为重大考古项目,可谓“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河南承担大遗址保护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在国家文物保护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影响力。在城市扩张、土地需求与作为大遗址载体的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我们既要认识到大遗址的土地资源价值属性,更要认识到大遗址的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属性。要从全民族甚至全人类利益出发,服从大遗址文化遗产属性的要求,遵循文化遗产运动规律,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让大遗址这个珍贵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在滚滚发展的城市化时代大潮里得以平安,万年有存,真正做到上无愧于先人,下无愧于子孙后代。

  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是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实际需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大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要算好眼前帐与传承账,算好经济账与发展账,算好局部账和大局账。规划一块绿地,可以带动上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整个城市升值;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文化遗址是所在城市宝贵的财富,使城市摆脱千城一面的资源,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好,能够成为独有的文化品牌和厚重的无形资产。在城市核心区和城乡结合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是推动和谐共享、加强民生改善的文化工程。大遗址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项目,还是涉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系统工程,保护和利用是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把埋藏在城市中的大遗址深沉沧桑的美也展现出来,让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把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改造相结合,整治遗址周边环境,改善遗址区内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把大遗址融入百姓生活,把大遗址保护作为民生工程,谋求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与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和生产致富相结合,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保护为市民开辟一片城市休闲绿地,让文化遗址掩映在绿色之中,成为群众共享的文化园、教育园、科普园、休养园,让大遗址成为城市最美丽的地方、最有文化品位的空间。

  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是推动文化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一座都城遗址,体现和浓缩了上千年的历史风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大遗址不仅是我们祖先的财富,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从国家发展的远景角度,从全球竞争力及影响力的角度,定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通过政府引导、媒体传播来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升大众的遗产保护理念,使它真正成为激发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创造力的无尽源泉。大遗址是中原人民的“摇钱树”、“潜力股”,我们要树立“保护好遗址就是保存好实力”的观念,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把保护大遗址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有机结合,把发掘弘扬历史文化与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生活有机结合,使大遗址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大课堂”,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主阵地”、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金橱窗”,使不可再生的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要坚持长远发展,探索相融合、能多赢、促发展的路子

  大遗址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活动的空间,我们今天不仅要敬畏它、保护它,更要亲近它、发展它。通过建立考古遗迹公园、遗址博物馆、文物旅游景点、城市休闲绿地等形式,资源共享,传承后人。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保护展示的新模式。遗址遗存的是古人的智慧,展示则体现了今人的智慧。在世界各地遗迹展示上乘之作不断出现,展示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展示与利用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一方面要借助科技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展示设计,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将遗址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普通参观者,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和直观的考古教材,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另一方面通过对遗址整体景观的精心塑造,紧扣遗址内涵和价值,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使遗址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使大遗址成为文物保护的示范地、传承历史文脉的新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园地、文化创新创意创造的试验地。

  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品位的新高度。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中的大遗址,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标志,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要把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城乡生态,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把大遗址建成繁华都市的一片净土,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最有文化品位的空间,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大遗址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满足现代人崇尚寻根访古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是最能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观,也是休闲旅游的“绝佳地”。保护大遗址就是保护城市旅游的最大“卖点”,就是保护河南的“金饭碗”。要深入挖掘大遗址内涵和价值,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布局与特色、公益与经营、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坚持满足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把众多的大遗址穿成线、连成网、汇成面,形成遗址公园群,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理性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打造成为旅游立省的新亮点。

  三要加大保护力度,形成多投入、广参与、可持续的机制

  大遗址保护没有一劳永逸,需要探索创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科学地开展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

要合理利用,完善落实规划。大遗址保护范围广大,保护对象众多,牵涉利益方方面面,保护工作要求长期开展,必须充分吸收当今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理念,制定严谨科学的总体保护利用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依法编制、统筹编制、系统编制规划,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依照规划严格控制,实行有机更新,用规划来统一约束各种利益团体的关系,用法律法规来督促落实。

  要整合资源,继续加大投入。对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投入是绿色投入、文明投入,是永续利用,是文化银行。要按照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要求,将大遗址保护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机制,构筑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保障体系,建立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要着眼长远,健全保护机制。大遗址保护不是文物部门孤军奋战的行业行为,是需要全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社会文化公益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媒体传播相结合,整体保护与模式创新相结合,让保护成果回馈保护工作,惠及人民群众,开创大遗址保护新局面。我省是大遗址保护的重点省份,要努力建好一流的大遗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大遗址保护向着更为全面、更为科学、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1]李同昌,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副处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