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25期

发布时间:2015-03-23 10:36来源:字号:【大】【中】【小】

加强圆明园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张超[1]

  现今,作为物质存在的圆明园所剩已微乎其微,圆明园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成为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文化建设可依托的宝贵资源,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基础研究工作是圆明园遗址公园重要的生命线之一,只有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推动圆明园遗址公园从守摊型、事务型、经验型的公园事业单位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的文化遗产单位转变。这对于增强圆明园文化软实力,加快圆明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促进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优秀中华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保障:增加资金投入,做好经费保障。

  开展研究工作,离不开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术会议、图书出版、文献收集、设备添置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圆明园研究工作,必须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做好经费保障。除管理机构每年安排一定的研究经费外,也可向海淀区政府、北京市文物局、旅游局及各学术团体,申请研究课题,获取研究经费。同时,也逐步探索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视野的公司、企业开展合作,联合研究,获取一定的经费支持和赞助。

  两个阵地:围绕研究阵地,注重研究实效。

  1、圆明园研究院。加快推进圆明园研究院筹建步伐,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根据现阶段圆明园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筹建圆明园研究院,集中精力打造研究平台,研究圆明园历史文化、研究圆明园工作的方法和思路、研究各级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遗址保护实践及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圆明园学”的尽早确立,将会是切实可行的基础研究发展路径。

  2、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国圆明园学会是研究、保护圆明园遗址、发展圆明园文化的社会团体,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公园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遍布全国各地,专业结构丰富,研究力量强大,发展圆明园研究,必须要紧密依靠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与圆明园研究院优势互补,在更加宽广的领域推动圆明园研究的开展。同时,管理单位应广泛收集圆明园各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建立“圆明园专家库”。

  三个中心:提升研究水平,打造研究堡垒。

  1、基础资料中心。建立圆明园研究的基础资料共享平台。提高圆明园研究资料的收集、存储和查询使用效率,扎实收集、认真整理各种档案、文献、图片、影像、专著和文章等资料,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这是支撑圆明园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圆明园研究持续深入开展下去的基础资源。

  2、学术会议中心。着力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拜访各领域专家学者,密切与专家学者的良性互动。组织“圆明园与清宫史”、“圆明园与中西文化交流”等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参与圆明园所涉及到的各领域学术会议。扩大与其他兄弟单位的深度、务实合作,共同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

  3、图书出版中心。推进《圆明园丛书》系列书籍的继续出版;陆续整理、编辑、出版圆明园基础资料专题汇编。着手编辑出版有关圆明园的通俗读物,扩大阅读群体,提高圆明园的社会认知度。加强与圆明园研究专家及专业出版社合作,共同策划、推出高水平的圆明园研究专著,打造圆明园研究的图书出版中心。

  四个方向:加强专题研究,突出研究重点。

  加强对圆明园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利用方式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研究,从遗址文化、园林文化、皇家文化、文物研究等专题入手,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并逐步设立圆明园基础研究专项课题,面向国内外吸纳研究力量,拓宽基础研究对外交流、沟通渠道,加强圆明园研究国际合作。

  1、遗址文化

  圆明园遗址是国家首批100处大遗址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命名的遗址公园。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发挥圆明园遗址科学研究、中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游览休憩四大功能的物质载体。宏大的遗址规模,多样的遗址类型、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文化启迪,保护好遗址、研究好遗址、展示好遗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园林文化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既包罗万象,又和谐统一,堪称“百科全书式园林”。集中运用了中国优秀园林各种构思和技巧,综合融会了各种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不仅汇萃南北景观,千姿百态,情韵万种,而且首次大规模地、开创性地吸收了西方园林的优长。圆明园犹如18世纪乃至19世纪初叶中西园林、特别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盛大“博览会”。

  3、皇家文化

  圆明园是清代最为重要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被特称为御园,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发生,皇家丰富多彩的宫廷活动在此演绎,皇家封建礼仪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清代代表性的文化工程和艺术成就也多与圆明园有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宫文化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之大成,圆明园是与紫禁城互为表里的清代政治中心,其皇家文化内涵博大精神。

  4、文物研究

  圆明园至今尚有一百多万件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和掌握圆明园文物的来龙去脉,做好相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不仅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圆明园的兴建史、残毁史,认识圆明园遗址,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挖掘圆明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项任务:做好基础工作,落实具体任务。

  1、编印好《圆明园研究》。认真做好《圆明园研究》学术交流刊物编印工作,组织研究、创作一系列较高水准的学术性文章。积极联络,向各领域专家、学者约稿,提高《圆明园研究》的学术水平。勇于探索,逐步推动《圆明园研究》期刊刊号申请工作。

  2、建设圆明园学术网站。利用博客、微博、讨论群组等网络交流形式,打造圆明园学术网上交流平台,结合自身资料、一线管理等优势,加强与研究爱好者及广大游客、网友的互动,利用网站这一快捷的通讯手段,整合资源,聚集国内外研究资讯和成果。

  3、组织好圆明园文化沙龙。组织、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观北京各大文物文化展览,参与研究工作相关的文化活动,扩大知识面,开拓研究思路,增强研究能力。并邀请兄弟单位员工及园外各领域圆明园学术爱好者,参与圆明园文化沙龙活动。

  4、举办圆明园文化大讲堂。利用圆明园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等院校相临近的地缘优势,举办一系列高水准的学术讲座。圆明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整合周边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力,有助于树立品牌,将圆明园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文化讲座中心。

  5、发布圆明园研究年度述评。认真关注圆明园学术动态,收集年度出版的研究专著、发布的学术论文、拍摄的圆明园主题影视等信息,有效整理学术界圆明园研究的动态和成果,撰写圆明园研究年度述评,并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和建议。

  上述几点均是不成熟的思考,敬请对圆明园及圆明园研究感兴趣的领导、专家及各位朋友批评指正。我们也由衷欢迎广大的专家、学者们更加关注、重视,积极参与、开展圆明园的相关研究工作。

  

  

 

[1] 张超:现任职于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