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在学校里学过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谁没看过荷花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呢?你可知道在圆明园中有这么一处赏荷的景点,就是清帝敬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品学,喜爱君子之花荷花而建的“濂溪乐处”?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字茂叔,号濂溪,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画像
湖南衡阳“爱莲堂”
周敦颐任职南康军知军时,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莲花。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庐山濂溪书院
周敦颐情操高尚,一生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作了高度概括,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以花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做官不在乎职务的大小,要始终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做人要光明正大、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表里如一。
荷花经周敦颐褒扬而成为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更为世人所推崇,吟咏描绘荷花的诗篇和画作数不胜数,采莲的景象也常被诗人提及,表达恬淡悠然的生活图景。因此用荷花布置水景,在中国园林中极为普遍,帝王宫苑中,荷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水景花卉。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离宫中修建“玩花池”,栽植荷花博取西施欢心。汉代御苑的淋池、西晋东宫的玄圃池、隋东都洛阳西苑的御池、唐大明宫的太液池等,一直到明清时的西苑三海、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均植有荷花,多为名品和异品,以供帝王后妃赏玩。圆明园是水景园,大小湖面、溪流、河道众多,优良的水系条件为荷花生长和造景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濂溪乐处,位于圆明园西北部,中央岛屿周围湖中密布荷花,是一处山拥水抱以赏荷为主的园中之园。濂溪乐处建于雍正年间,乾隆初年定名,乾隆九年御制《濂溪乐处》诗序曰:“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纷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乾隆将此处命名为“濂溪乐处”,愿时刻与君子相伴。岛上主殿名慎修思永,寓意时刻不忘修身正己永保长治久安,是一座大型游憩寝宫,皇帝经常来此休憩赏景。岛东南深入湖中有一组曲廊式的建筑,北廊有敞榭三间“香雪廊”,东廊有四方亭名“荷香亭”,南廊有“芰荷深处”殿,是观赏荷花的佳处,从廊中的各个位置可以欣赏不同角度的荷花美景。皇帝在此处不仅欣赏荷花亭亭玉立的动人花姿,更可以深刻体会荷花洁身自好的品性格,以此涤荡心性。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濂溪乐处
生活在圆明园中的清帝十分喜爱荷花,在御制诗中有多达百首吟咏,温泉培育的荷花可以让皇帝很早就能赏荷,湖中的荷花接天连叶,釭栽的荷花窗前飘香,瓶插的荷花清新淡雅,乾隆皇帝则用荷花上的晨露来烹茶,更添风雅。炎炎夏日,荷花不仅带来了丝丝凉意,也提醒帝王们时刻自省,修身养性,亲君子远小人。
圆明园1860年历经罹劫,如今经过整修的濂溪乐处绿草茵茵,荷叶田田,各殿宇的基址轮廓可见,假山叠石仍在,可漫步于岛东侧深入湖中新建的曲廊中眺望湖光山色,欣赏荷花静开,吟诵着《爱莲说》,追忆濂溪先生的高尚情操和圆明园逝去的辉煌。
远眺慎修思永
远眺香雪廊
湖南岸宝莲航遗址
圆明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