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关烫样的认知过程为媒介
李芃博 张凤梧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九州清晏景区是同治重修圆明园工程中的重点之一,涵盖了理政、居住、游憩等多种功能,是探讨重修工程设计意象的重要案例。但由于重修方案最终未能实践、遗存相关图档缺乏更深入地解读等问题,使得学界对此方案的设计意象缺乏更深层的认知。本文将以现存九州清晏景区所涉烫样(包括组群、单体)的整理与认知过程为基础,提取相关画样、工程档案中的关键信息,对此次方案庞而有秩、异院异景的设计意象进行解读,扩展烫样个案认知实例的同时补足学界对重修工程中设计思想的认知。
关键词:九州清晏,圆明园,样式雷图档,中国古代建筑设计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营造学社的先贤们即提出了史料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烫样开展相关研究时,也自然离不开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及建筑或景区实物的佐证,圆明园相关烫样的研究则因缺少建筑实物的遗存而略显特殊,但这也提示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烫样实物同文献的对应关系,方能对烫样本体反映出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九州清晏景区,其内部功能以理政为主,又兼具休憩、礼佛、观戏等功能,可谓圆明园中最为核心的景区,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即是帝后在园中的主要活动场所,故在重修过程中也自然得到了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的重点关注,下文将以相关烫样为媒介,对此次重修工程中九州清晏景区的设计意象进行探讨。
1九州清晏烫样产生过程的回溯
九州清晏景区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烫样包括了涵盖全部景区的全分烫样、聚焦重点院落环境品质的小全样、表现重点单体建筑内檐装修效果的个样(图1)。从制作时间上来看,九州清晏景区相关烫样的制作与呈览过程也贯穿了圆明园重修工程始末,且多数现存相关烫样就是在同治十二年末重修工程伊始制作的。
图1 九州清晏全分烫样(上)、新建七间殿小全样(中)、九州清晏殿个样(下)
以九月二十八日“择要兴修圆明园”为始,在经历了前期对遗址部分重点景区的勘查测绘并绘图烫样后,十一月十三日即有谕旨命将九州清晏景区内建筑进行烫样,历经了十天的紧张工作,于二十二日进呈了相关烫样并留中,随即帝后根据烫样的大量修改意见便于此后三天内集中反馈至样式房,并定准于十二月初三日再次呈进,烫样的修改伴随着设计方案的调整也就此展开。而在修改全分烫样的同时,院落空间及单体建筑内檐的设计也一并展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如:旨意全分烫样制作前,慎德堂个样已处于制作中;在全分烫样第一次进呈后修改的过程中,样式房同时还承担了思顺堂前殿、思顺堂后殿、承恩堂、新建七间殿、新建七间殿小全样的制作任务。
在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将修改后的烫样按时呈览后,又分别于十二月初四日及十二月十二日针对个别重点院落空间的尺寸、绿植、内外檐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于十二月十三日再度第三次进呈,在此期间除原有殿座个样的方案调整外,又增加了九州清晏殿及思顺堂院落的制作工作。
同治十三年正月十一日,伴随着大量烫样交下,各单体建筑的设计暂告一段落,但九州清晏景区全分烫样的制作工作却并未停止,或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在烫样上更改的痕迹较多,影响了烫样的美观性,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新全分烫样开始制作,而此件烫样在皇帝的不断催问下,更是经过两月有余方才制作完成并进行了第一次呈览,随后又于四月十八日及二十三日进行了两次方案的调整,最终“留中”,完成了其作为方案设计产物的历史使命,在近代以来于故宫博物院留存至今。其他已制作完成的烫样则由雷氏精心藏于家中,后于近代流转于社会,为世人所了解。
2 各殿座设计意象与空间的解读
从档案记述及现存烫样来看,九州清晏景区的设计重点更聚焦于以下组群或单体:九州清晏殿、慎德堂殿、思顺堂院落及前后殿、新建七间殿、承恩堂。下文将结合相关画样中的信息、档案记述及烫样本体反映的线索展开说明。
2.1九州清晏殿
九州清晏殿是组群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由于九州清晏组群是环湖九岛的核心景区,且九岛映射着国家的政治版图,可见九州清晏殿的重要意义,其长期以来即是历代皇帝在景区内活动的主要空间之一,故在重修工程中也受到了同治皇帝较多的关注。现存九州清晏殿烫样有两具,编号为708、704(按制作顺序),二者均为含有内檐细节表现的个样。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同治帝赴西苑春耦斋处理政务,或出于对其内部空间的喜爱,同日即通知样式房赶烫个样,同时制作九州清晏殿个样,内部仙楼装修仿照春耦斋。翌日,同治帝又将九州清晏殿改为两卷,并采用了增加柱高、减少楼板的方式来增加九州清晏前部的通高空间,这种增加空间开放性的设计意象在慎德堂的方案调整过程及同治帝观看阅是楼内檐装修时同样也有一定程度地反映,在此不多赘述。十三日,九州清晏与春耦斋、乐寿堂烫样一同正式呈览,但同治帝对此方案的细节仿佛并不满意,并旋即提出了包括宝座后明间面宽样式修改、增加灯、调整一层花牙单边罩、增加寝宫的修改意见,并再度提醒将屋顶形式改为两卷。从708中减小东西次间碧纱橱尺寸、用白纸裱糊室内窗等修改痕迹来看(图2),针对此次反馈的意见,匠人们努力地在原烫样的板片上进行了调整。但或是由于调整后烫样的效果不甚理想,修改痕迹影响了烫样的美观性,现存704烫样便接踵而至。
图2 编号708九州清晏殿个样中的修改痕迹
由于笔者暂未获得704烫样内部的清晰图像资料,但从大致的修改痕迹上来看,704烫样将外檐部分由六扇窗调整为了四扇,以适配室内空间一层花牙单边罩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室内的光照强度,也更符合同治皇帝对“豁亮”空间效果的追求。或是因制作时间急促,设计重点聚焦于内檐部分,其殿屋顶仍未做成两卷,但十四日调整寝宫位置等相关修改如实地反映在了烫样上,十七日烫样留中,至二十余天后烫样交下,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从整体上看,此次九州清晏方案的调整受春耦斋及乐寿堂的影响较大,以仙楼为设计重点,室内设计追求开敞明亮的效果,以期满足同治帝日常理政的主要功能,同时配合仙楼营造了较为私密的寝宫空间,也可使皇帝在勤劳公事的间歇进行休憩,后卷部分槛窗面积的增大也可供使用者远眺后湖景观之用(图3)。遗憾的是,随着重修工程的停止,此版在空间形式上有所创新的方案最终并未展现在世人眼前,而今我们也只能站在故宫乐寿堂中,回味同治帝对仙楼空间的热忱,遐想九州清晏殿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空间意象。
图3 九州清晏殿烫样中表现的建筑内部空间
2.2慎德堂殿
慎德堂是重修方案中组群内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其设计过程以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为起点,同治帝初步交代了三卷各内檐情况,并确定了寝宫的位置。翌日,又拟定了室内各卷的装修细节,方案初步设计完成,准备烫样呈览。伴随着二十七日烫样呈览,新一轮的修改意见再度反馈,慎德堂内檐部分的主要设计基本确定,现存国060-0077慎德堂装修地盘样即对应了此次方案的调整,同时反馈于烫样上。此后,慎德堂内檐设计虽在十二月初七日和初九日进行过微调,但对象主要为玻璃镜及家具的设置,对室内空间效果的影响不大,直至同治十三年正月初三时开具各缝装修单,此具烫样的修改工作也告一段落。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慎德堂烫样内檐部分板片的设置不同于画样,经笔者校对,发现出现此问题的原因应为此烫样在后期修缮的过程中,存在板片错置的情况,如本应放置与后卷东西次间的下层碧纱橱上层不透仙楼的两个板片,其中一个被放置在了前卷次间,相关板片的归位也是后续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画样及烫样中来看,此内檐方案的设计东西基本对称,前卷、后卷的明间及东西次间共同构成了两个较为开敞的使用空间;后卷前卷东西进间、中卷及后卷东西进间则通过碧纱橱、群墙槛窗甚至板墙的分割形成了具有私密性的使用空间。总体来讲,其通过中卷空间的过渡,将前后卷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了串联,中卷明间的设计也可让使用者经其到达中、后二卷的任意角落(图4)。与九州清晏殿将寝宫改置前卷并形成吹拨的做法不同,慎德堂则将寝宫置于后卷东西进间,同时配合碧纱橱及不透仙楼强化了空间的私密性,同时也可想象使用者在此休憩的同时,还可远眺后湖景色。设计过程中同样遵循着同治皇帝“最喜豁亮”的标准,撤去了假柱,也通过不同形式罩及玻璃的使用,尽可能增加室内的光照强度。美中不足的是,完全对称的内檐设计使如此大的室内空间缺失了少许活力,或许日后我们也只能通过替换烫样内板片的方式,来比较不同方案、体会其内部空间的设计意象了。
图4 现存慎德堂烫样对应画样空间分析(底图采自国060-0077)
2.3思顺堂、新建七间殿
思顺堂与新建七间殿的设计过程基本是同步进行的,由于二者的使用者分别是皇后阿鲁特氏与近贵人、慧妃富察氏,皇后深受同治皇帝的喜爱,慧妃也有慈禧太后作为后盾,故思顺堂及七间殿自然也成为了设计的重点。二者设计过程中除制作了个样外,还制作了表现院落空间的小全样来推敲院落空间(图5)。
图5 编号718思顺堂小全样及编号712新建七间殿小全样
在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州清晏全分烫样进呈后,即有对思顺堂殿内装修粗略的意见,二十四日修改意见包括了思顺堂前后二殿且更加详细,十二月初七日,思顺堂前殿、后殿个样修改完成。两天后修改意见提出,至十三日前后殿烫样制作完成,留中存案(图6)。与现存烫样制作直接相关的是国010-0027思顺堂前殿内外檐装修画样及国009-0022思顺堂后殿装修糙底,二者在画样上注明了烫样制作尺寸等相关信息。从画样上看,思顺堂前殿内的空间分割及家具摆放基本成对称分布,明间为开敞的公共空间,东西次间则半开放,过渡至东西进间则为私密性最强的寝宫、储物空间(图7);思顺堂后殿的面积较前者小,室内布局也与前者相异,明间为宝座床及碧纱橱围合出的半开敞空间,东次间作为明间和作为储物功能进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其东缝采用了更通透的圆光门配合扇面窗的处理对室内空间进行延续,与之截然不同的西次间、进间之间则通过嵌扇和窗围合出一个更私密的寝宫空间(图8)。
图6 编号693思顺堂前殿个样及编号694思顺堂后殿个样
图7 现存思顺堂前殿烫样对应画样空间分析(底图采自国010-0027)
图8 现存思顺堂后殿烫样对应画样空间分析(底图采自国009-0022)
七间殿则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形成初步方案并烫样呈览后,根据十二月初九日的意见形成定案,并留中。七间殿院落小全样则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制作,期间经过对院内廊子、绿植及四方亭等的调整于十二月十三日形成定案,呈览留中(相关档案详见附录)。与七间殿烫样制作最直接相关的是009-0030与010-0024-02共同拼合成的一张新建七间殿装修糙底,从画样中看,此设计方案的明间通过东西两侧的碧纱橱围合出一个狭小的公共空间,东西次间内分别通过八方门、石榴罩进行分割,逐渐向稍间储物空间及东西进间的寝宫过渡。殿内空间分割较规则,也通过大面积开窗等方便与以“清淡雅趣”为设计意象的前后院落景观进行观赏(图9)。
图9 现存新建七间殿烫样对应画样空间分析(底图采自国009-0030、010-0024-02)
2.4承恩堂殿
承恩堂殿所处位置原为天地一家春殿,在重建工程中改建为承恩堂、同顺堂院落为主的景区东路组群。据档案记载,除现存承恩堂个样外(图10),设计过程中还制作过其与同顺堂的小全样,但实物已无存。承恩堂殿在设计过程中较初版方案变更并不多,基本围绕内檐细节及窗的形式进行调整,推其原因,可能是慈禧太后所属空间的设计重点已转至万春园的天地一家春殿。现存065-0008承恩堂后殿装修地盘样与烫样的制作直接相关,从画样及现存烫样上来看,承恩堂的内檐部分以“福”、“寿”为主题,殿内西侧,明间及次间通过栏杆罩过渡,共同构成了较为开敞的共享空间,次间与稍间则通过嵌扇分隔,逐渐向寝宫空间进行过渡,稍间与进间以真假门及方窗分隔,围合出寝宫空间;殿内东侧,明间与次间则通过碧纱橱进行分割,次间及稍间则通过半开放的冰纹式八方罩配合圆光窗进行连接,最终使用者可通过进间西缝的门进入最私密的寝宫空间(图11)。
图10 编号698现存承恩堂殿个样
图11 现存承恩堂殿烫样对应画样空间分析(底图采自国065-0008)
3 结语
总结以上设计过程与意象,可见在九州清晏景区设计过程中,不同的使用者对空间品质要求各异,同治皇帝在参考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已有建筑为基础,追求明亮豁达的空间效果,进而对方案进行微调,室内空间的划分略显规矩,创新性稍显不足;太后及后妃所使用的空间均进行了室内外一体设计,通过绿植栽种与内檐设计相配合,达到或清新淡雅、或热闹繁华的空间品质。设计过程基本遵循着从景区的宏观把控、到重点院落的品质设计、最终聚焦于单体建筑内部空间与细节的设计逻辑,纵观整个景区,由五条轴线控制组群的设计秩序,主次建筑互相呼应,功能分区及室内外的主要流线设计合理,山石、水系、绿植、小品点缀其间,组群规模虽较庞大,但空间串联井然有序,不同院落景观要素配置齐全,营建了品质良好的环湖九岛核心空间。
九州清晏景区的设计过程随着同治十三年正月全分烫样及各个样“交下”而告一段落,虽然两个月后又重启了新的九州清晏大木烫样制作,但后续方案的调整也多为针对院落内游廊、植物、门窗细节的修改。而伴随着重修工程的停止,这一历经多轮调整、精心设计的九州清晏景区设计方案也终究无法展现在世人眼前了,幸运的是,受益于雷氏对相关图档的精心庋藏,朱启钤先生的积极斡旋,我们今天还可以直观地观看烫样并梳理相关画样,解读最初的设计意象,补足对同治时期重修工程中九州清晏景区的认知。
图片来源
图1、3、5、6、10 圆明园管理处提供
图2 采自蒋哲,刘畅.故宫博物院藏九洲清晏殿烫样解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09):47.
图4、7、8、9、11底图采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圆明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蒋哲,刘畅.故宫博物院藏九洲清晏殿烫样解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09):38-53+109.
[3]张凤梧. 样式雷圆明园图档综合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