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圆明园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的创新
吴丹丹[1]
(1.圆明园管理处,北京,10008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呈现多元化、集成性特征。博物馆是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圆明园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从品牌价值看,圆明园博物馆应建设成为集历史博物馆、遗址博物馆、考古博物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本文通过分析圆明园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现状,阐述迈向新发展阶段博物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点,提出推动博物馆多元化平衡发展建设的建议。
关键字:圆明园 博物馆 创新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eum of the Yuanmingyuan Heritage Park in the New Period
Wu Dandan
(1.Yuanmingyuan Management Office,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s are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The museum is one of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The Yuanmingyuan Museum has a unique brand advan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value, the Yuanmingyuan Museum should be built into a comprehensive museum integrating history museum, site museum and archaeological museu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Yuanmingyuan Heritage Park Museum, expounds the key poi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useu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Keyword:Old Summer Palace museum innovate
2021年4月2日,海淀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将在三年内集中开展9大类28项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建设圆明园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促进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赫然在列,其中建设圆明园博物馆是构建文物展示交流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明园博物馆具有特殊性,以现有场地整合博物馆,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不同于常规博物馆。但圆明园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从品牌价值看,圆明园博物馆应建设成为集历史博物馆、遗址博物馆、考古博物馆为一体的博物馆,唯有如此才能让圆明园博物馆具备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点。圆明园遗址公园既具有公园的性质,又具有考古遗址的性质,拓宽思路,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空间的博物馆,将园区整体作为博物馆,园区形态的遗址利用方式可与博物馆这二者之间的界限淡化,推动博物馆多元化发展。本文基于此形式进行圆明园现状分析,并提出博物馆建设的整合创新。
一、圆明园博物馆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与保护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圆明园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文物藏品保护研究与展示开放水平、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仍然存在着很多新的问题。
(一)遗址规划对于博物馆建设淡化,公园化遗址建设凸显
博物馆的发展是公园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对现阶段遗址价值判断的准确性都是影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早期在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时,将圆明园的整体发展规划倾向于公园性质为主,忽略了遗址考古的性质,并未将考古展示规划在内。考古资源管理计划方面长期缺失,习惯用初阶的保护规划来代替常态的管理计划,这导致遗址公园很难进行长线的遗址状况评价与决策反馈。因此,彼时只将西洋楼现有的遗址作为了重点,建造了展览馆。直到二十一世纪,开始进行遗址考古规划,才将圆明园真正的定义为遗址公园。作为可以展览使用的展览场地多分散性,主要以修缮、复建的建筑为展览场地,作为博物馆性质使用。这些场地变成圆明园展览的核心展馆或者是重要的陈列展馆,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将圆明园零散的展示给参观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圆明园整体的成型,实际展示的对象涵盖园内总体主要的内容,却无法让参观者形成串联,这种展示将露天遗址的展示,考古景观以及复原遗迹都排斥在博物馆展示之外。形成公园是公园,展览是展览的分散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考古遗址保存与活用的需求日益增强,展览馆已经不能满足对圆明园历史、遗址、考古等一系列的展示的需要。
(二)藏品文化领域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充分体现文化内涵
圆明园博物馆是专题博物馆,专属于圆明园遗址,为该遗址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在博物馆建设中无论是文化展览、沙盘展示、数字展厅,甚至体验中心都离不开对馆藏资源的研究。圆明园早期研究中缺乏对馆藏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不能充分体现藏品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而不能充分展示藏品所体现出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的地域性、时代性、整体性、多样性,按照一般的说法是“这个领域的实践走在了研究的前面”。
(三)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现代科技手段滞后
现时期我国进入数字化建设,而圆明园博物馆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技术还处于技术发展初级阶段。展览数字化、考古数字化建设的滞后,又会影响建设考古信息库,这对文物信息技术保存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也会影响后续的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例如各类文物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多媒体展示设备直接传达展示给社会观众,容易造成影响社会公众对各类文物信息认知不够深入。
(四)展览推陈出新能力较弱,缺乏内容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基础。展览创新可以使博物馆焕发新的生命力,圆明园博物馆在展览内容的创新上更新速度较慢,推陈出新的能力较弱,这是因为智能档案信息库未能建立的结果。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造成对研究成果转换利用的匮乏,内容上自然更新缓慢。
二、圆明园博物馆现有展馆展厅以及园区内遗址展示区域分析
博物馆作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一种表现载体和展示机器,应当是一种资源利用的节度装置,公园范围内的留白区域的生态景观、植被景观等内容也是展览的一部分。圆明园无论是作为博物馆还是作为遗址公园,都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
(一)圆明园内现有三处室内展厅:西洋楼展览馆、正觉寺、同乐园
名称 |
开放时间 |
使用情况 |
展览内容 |
西洋楼展览馆 |
1979年 |
再用 |
历史文化、文物展品、影像等 |
正觉寺 |
2011年 |
再用 |
马首特展 |
同乐园 |
2016年 |
未用 |
圆明园四十景展 |
(二)园区内遗址集中展示区域作为展厅功能可分为三处:
1.原遗址展示区域:西洋楼遗址、福海周边遗址、九州遗址等。
(1)西洋楼遗址
主要包括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
(2)福海周边遗址
主要包括方壶胜境、平湖秋月、廓然大公、澡身浴德、夹镜鸣琴、别有洞天、接秀山房、涵虚朗鉴。
(3)九州遗址
主要包括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
2.考古复原遗址区域:含经堂遗址、万方安和遗址等。
3.考古遗址区域:如园遗址、紫碧山房遗址、大宫门遗址等。
三、寻求创新发展,开创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化零为整进行全区域整合,扩大博物馆概念
就考古遗址的展示利用而言,遗址、公园、博物馆这三者的边界关系是无法明确阐释的空间问题。在遗址发展的公园化时期,原有的展示格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展厅内的展览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可参观内容的全部。而现代展览面临着“展示重心”的调整。无论是展厅或者展示区域圆明园遗址公园应该作为整体的博物馆,将所有展示区域都归结为独立展厅,并将展厅进行串联,有效的规划线路,体现出综合博物馆的形式,原有展厅与公园的整体设计仍然需要长期磨合与有效衔接。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公园,虽以考古遗址为核心,但仍然兼具历史、文化等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将博物馆概念延伸,将环境生态功能以及其他社会功能有利利用,充分挖掘遗址“土地”的多元价值,整合资源,与博物馆展示功能相结合,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圆明园遗址整体内的展厅,尤其是室外划分的区域的展厅,可以进行数字化展示,更可升级为智慧化展示。
1.进入园内的各入口处,设置全园导览图,作为导览中心的功能进行各展厅标注指示、线路、展览内容、以及活动等详细说明。
2.园区内每一个集中的遗址区域,作为一个展厅,在进入展厅的位置设置展厅展示内容介绍,历史沿革,发展脉络,详细区域图等,以此来提高观众认知度。
3.各室内展厅展览内容进行统筹,既可以独立成展,又可串联成线。对考古遗址周边的展厅,可进行专题性展览,介绍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研究等为核心的内容,有效利用发挥作用。
博物馆的建设应由简单陈列向复合型博物馆体系转型,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对现阶段遗址价值判断的准确性都是影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建立专业考古展厅,宣传考古遗址内涵
考古遗址不仅对于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肩负着区域文化建设和整体发展的使命。很多历史的真相都是通过这些遗址考古发现的,考古遗址内的博物馆更应立足展示遗址真实的历史,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以及藏品数量有限等客观条件,策划更具说服力的展览。圆明园博物馆的建立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状况与对遗址认识的加深,应循序渐进地展开考古展厅建设,并作为遗址含义的重要表述“器官”开放。考古展厅内容以考古工作为依据,展厅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遗址模型或沙盘、影像资料、科技化展示,以非实物的方式展示考古遗址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以实物为主,进行展览说明,收集展示出土遗物。虽然展览模式基于传统方式,但可以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增加展览内容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使传统的展览以新的展示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建设数字博物馆,让博物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信息化在各行业方面的技术应用已经得到极大普及,在博物馆建设工作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运用也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优化博物馆内的数字化基础建设,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及时完善,这对博物馆以及整个景区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从博物馆建设自身的体系、结构、布局考量,抑或是从品质建设和发展质量来看,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馆藏文物资料库、信息资料库、文史资料库都是势在必行。第二,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时,应将博物馆的文化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为文化提供多方位展示平台,为参观者提供多欣赏渠道,进而充分凸显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深厚文化底蕴。第三,进行数字化场馆建设,通过现代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数字化特色展览场馆,通过数字影音、图像、声音等多种功能相互融合,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内涵与相关信息。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影响实体博物馆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反而会通过数字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将实体博物馆展示传承的文化被全球更多的公众所了解和认识,吸引更多的、更大范围的观众走入实体博物馆。
(四)策展机制改革,做到人尽其用
鼓励博物馆人积极参与策展,竞争性选拔,由策展方案的优劣决定策展人以及展览内容,打破指定人员策划展览,这样有利于发掘有吸引力的展览主题,从而满足观众需求。可邀请公众参与展览项目的决策,在展览策划方面严格把关,既要有高度,又要兼具严谨的学术性和公众性,在网上公开备选展览计划,征求观众意见,让学术、严谨的内容变成观众容易理解并且乐意接受的东西。这种策展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利于发掘人才,使具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更能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利用众筹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和社会参与,让公众在博物馆有自我表达和做贡献的机会,增强博物馆亲和力,推动策划展览的模式向网络化、开放式转变,使展览与现代生活关联,全方位融入民众的智慧与力量。
(五)整合教育资源,创新馆校之间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片,搭建全市馆校合作平台,协同中小学、高校、文化教育公司、网络科技公司等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事业,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多元化,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研发博物馆教育课程项目及互动活动。从各方面资源进行文化深挖,开展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教育,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六)提升综合能力,走在博物馆服务领域前沿
智慧博物馆是在以传统有限连接构成的智能建筑系统上,增加数字设施的无线连接全覆盖,结合建筑全信息、全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博物馆建筑内外的,也就是全景区区域内的信息实时采集、处理、响应和全系统控制,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服务。而建造智慧博物馆的根本在于综合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虽然不是提升能力的唯一要素,但却是核心要素。要做到科技驱动和应用驱动互相补充,在数字化建设时,除了对内涵的挖掘,还要注重对内容的组织呈现,内容的组织要适应时代化的新模式,这也就是一直提出的文物活化。而基于圆明园的实际出发,这里的文物就不单指馆藏文物,而是整体遗址的呈现。
四、结语
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而创新不应局限在展品的展示内容和形式上,而是展览理念、社会合作以及公众服务领域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用新的手法将传统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展现独特优势、创造不凡业绩、实现持续发展。圆明园具有优质的品牌优势,通过创新发展把文化与历史遗存所蕴含的信息、价值,准确、科学的挖掘阐释出来,结合成果水平、辐射作用、品牌影响将圆明园博物馆建造成具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一流博物馆,更要让圆明园博物馆成为国内外同行业创新发展的先导、旗帜。
参考文献
【1】王刃馀.考古遗址公园发展语境中的考古遗址博物馆[J].博物院,2020(3):6-12。
【2】李晓东.关于考古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1993(4):101-108。
【3】李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未来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书店,2016年。
【4】王景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博物馆信息化与智能化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11):45-50。
【5】朱中一.现代化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9(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