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大遗址资源开发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乔 垚[1]
摘 要: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大遗址资源保护与开发具备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深刻的创新意义。圆明园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直致力于在保护大遗址资源的同时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自身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标。本文针对圆明园大遗址开发的数字化路径展开叙述,同时对数字化技术带给圆明园综合价值的提升进行探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大遗址资源的概念、内容、以及遗址数字化的意义;第二部分对圆明园的大遗址资源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列出圆明园大遗址的数字化还原方式、方法模式及方案,展示圆明园大遗址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数字化路径;第四部分论述数字化路径对圆明园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实际意义与价值的层级增长。数字化手段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大遗址资源,深入探索文物文化的价值,实现大遗址旅游所带来的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遗址;数字化;开发;圆明园
Research on digital path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Yuanmingyuan Great Ruins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ruins based on digitalization has great commercial value and profound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As a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Yuanmingyuan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bet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ts own value while protecting Yuanmingyuan great ruin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digital path of Yuanmingyuan great ruins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Yuanmingyuan 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ization of great ruin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great ruins of Yuanmingyuan in detail. The third part lists the digital restoration methods and schemes of Yuanmingyuan great ruins, as well as shows the digital path of protection of Yuanmingyuan great ruins resources.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path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uanmingyuan. Digital means will better protect and develop Yuanmingyuan, deeply explore the value of great ruins, and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oft power brought by the tourism of great ruins.
Key Words: Great Ruins; Digital; Development; Yuan MingYuan
第一章 大遗址资源的概念、内容、遗址资源数字化的意义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遗址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1978)认为“遗址是指一切地貌的风景和地区,人工制品或自然与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历史、美学、人类学或人种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公园与园林[3]。”综合来看,遗址这一概念是包含历史久远、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美学在内等诸多因素特点在内的带有人工工程痕迹的地方地区。
“大遗址”指的是大型的古文化遗址。这是我国的特有概念,也是中华古今文化持续繁荣的体现。我国作为古今文化延绵不断、统一文明发达的大国,遗址资源丰富而广博。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正式提出“大型遗址”的概念[4]。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08年)在《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5]本文文中所指的大遗址资源综合上述概念,呈现如下方面的指征:1)规模宏大,是经过历史发展而遗留下来的诸多遗迹遗存群体;2)历史价值重大,承载了重要的历史考古信息; 3)文化意义深远,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4)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鉴于大遗址资源不可估量的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不得当的开发大遗址资源通常会对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大遗址资源课题的重中之重。数字科技的到来为大遗址资源的展示、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为有效、广泛的路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在不断地改变人们消费观念、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数字技术与大遗址资源展示有效相结合,很大程度上能够妥善处理大遗址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数字化可以积极有效地将遗址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增进遗址的可理解和可赏性;同时强化全社会各层次对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公众可以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进一步促进遗址的保护与管理事业。
第二章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概况、成因、数字化路径解析
圆明园是一个以遗址废墟为展示主体的游览地,其所蕴含的大遗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圆明园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名称于一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通过选择正确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路径,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科研等方面内涵将得到多倍的释放与呈现。
从时间上来看,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是指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又不断发展变化至今所形成的遗址。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抗日战争时期、以及 “文化大革命”时期,分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历“火劫”、“木劫”、“石劫”、“土劫”,逐渐从皇家园林衍变为遗址遗迹。新中国成立后,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开始得以保护,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对其进行植树工程,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1988年开始,圆明园遗址公园向社会开放。历经数年的变迁,圆明园历经破坏、荒芜、到保护、正式管理维护等几大阶段,逐步演变成今天的遗址格局。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范围涵盖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盛世圆明园地域规模宏大、建筑景群布局独特、建筑功能与形式多样的人工山水型离宫御苑,集中国古典园林手法之大成,在中国和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包含西洋楼、九州清晏、含经堂、正觉寺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区域。
图1:圆明园遗址公园示意图[6]
由于园内地域广阔,游览空间大,存在小部分地区游客集中、其他区域游客分散的情况,圆明园的空间可以按所属功能属性和游客承载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表1所示)。针对不同的类型,数字化路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表1:按功能属性划分圆明园四大区域(作者自绘)
区域 |
基本情况 |
位置 |
功能 |
文化游览区 |
历史遗迹众多,包括文物建筑、遗址遗迹、古树名木等。 |
以古建遗址为主。如九州景区、西洋楼景区和正觉寺、含经堂等地。 |
开展参观游览等活动。 |
休闲娱乐区 |
以游客娱乐活动为主。 |
广泛分布于西部景区、及福海等水面区域。 |
互动空间足,可开展人与资源互动性活动。 |
旅游服务区 |
建设设施较为完善、位置相对集中的服务区。 |
入口区、以及各个景区内人流比较集中的区域。 |
满足游客商业行为、购物、餐饮、咨询等需要。 |
办公管理区 |
圆明园管理处管理办公区。 |
入口区、管理处等区域,如小南园办公区。 |
满足各管理部门的基本需要。 |
第三章 圆明园大遗址数字化路径的方式、成果、层次解析
3.1数字化路径的概念、方式
数字化是指将客观事物(信息、信号)抽象,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形成“比特”(数字0和1),并对其进行加工、存储、处理、表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7]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的数字化路径主要涉及到场景复原、文物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收藏展示以及数字化景区等方向;采取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考古、数字修复、数字保存、数字管理、数字集成、虚拟现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等形式进行开发。
3.2 数字化路径的主体、模式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的数字化主体构成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其中包括研发主体、利用主体和控制主体等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以及所隶属的管理机关是圆明园遗址数字化路径的控制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企业、个人都可以作为数字化路径的研发主体对圆明园大遗址资源进行开发。圆明园的数字化路径采用公共部门-中间组织-私人部门三方的合作模式,如圆明园管理处通过专家机构论证委派第三方机构进行开发,共同推动数字化项目的运行。
3.3数字化路径开发过程、必备技术
圆明园数字化路径开发的具体方式离不开实地考察与历史资料结合。通过对圆明园大遗址资源的实地勘查、测绘,关注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挖掘史料进行深度开发。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如《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圆明园四十景》等为代表的历史图文档案,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针,从历史文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室内装饰、人物故事等各方面进行推断、整理圆明园内在的信息,开发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科研价值。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智能技术的发展驱动着圆明园大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该进程涉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技术、网络技术等重要技术;文化空间知识可视化理论、信息科学理论、三维技术;数字互动技术;精细化数字复原与高仿真VR渲染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等诸多技术。通过园区内物联网基础设施,虚拟场景与遗址现状可进行全面整合,应用网络虚拟交互技术,公众与圆明园大遗址资源形成互动关系。另外,基于三维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可以拓展大遗址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途径,使得圆明园大遗址资源开发日趋成熟。
3.4圆明园大遗址资源的数字化路径层次解析
数字化路径的成果是结合感知层、数据传输层和应用层在内的由浅入深作用的过程。
感知层是数字化路径的首要层级,也是目前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路径进程的首要目标。大遗址资源通过专业的研究机构在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方向进行开发,专业的研究机构再将研究成果通过文化遗产地、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展览馆展示给公众,公众以感知的形式体会遗址所带来的魅力。在此层面,遗址资源、消费者、商业、旅游、产业行成点线状联通。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文物信息被综合整理,在数据传输层面被广泛应用。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承、高校等在内的科研单位开始建立文化遗产监测数据库、人为活动数据库、考古研究数据库、和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库,对主体进行数据分析和文物勘探工作。遗产资源被应用到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遗产展示等领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相互链接。
数字化进程是大遗址价值以科技的形式在应用层被逐步扩大与释放的过程,最终将达成数字成果被广泛应用,遗产得以保护展示、文化得以阐释传播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路径的目标所在。
3.5 圆明园已完成的部分数字化成果
21世纪伊始,科技的发展与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数字化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2010年以来,圆明园在部分项目上开始进行数字化方向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表2:圆明园已完成的部分数字化成果表
名称 |
项目情况 |
项目时间 |
数字化路径 |
二维码导览系统 |
借助二维码导览智能化服务系统,圆明园构建包括景区介绍、图片和“即问即答”等在内的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
2015-2017 |
虚拟现实
|
海外流散文物数据库项目 |
从英、法、美、日等国收集1860年以来海外圆明园文物流散文物,上传互联网数据库,形成电子档案,为文物信息的发布、传播、网络检索及交流提供平台。 |
2013-2016 |
数字档案 |
文物数字化项目 |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珍贵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游客在移动终端即可接触圆明园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已完成了铜鎏金象首的3D扫描工作。 |
2017-2019 |
数字保存 |
数字藏品 |
通过声、光、电、图像、三维动画以及计算机程控技术与实体模型相融合,建立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是“元宇宙”与数字经济结合的第一步。 |
2022 |
数字文创 |
3.6 数字化路径的未来规划
3.61特点区域有侧重点开展数字化工作
圆明园区域辽阔、大遗址资源丰富,不同的区域具备不同的属性与特点。结合2000年出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园区整体景区规划与后期整修规划部分内容与本文第二章区域划分的观点,现阶段可有重点的挑选部分特色地域开展不同的数字化方向进行大遗址资源开发工作。
对于文化游览区,数字化的方向应加强数字化游览的探索与推广,将三维数字化复原成果转化为多层次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和试制。文化游览区是圆明园的游客密集区。这里可以高度集中地体现出圆明园遗址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该区域遗址分布众多,具备丰富的考古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大遗址资源的核心区,也是圆明园的灵魂所在。在圆明园文化游览区如西洋楼景区、九州清晏景区、含经堂景区等地,最大程度的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还原场景本身,实现旅游本身的基本属性与价值是数字化路径的重点。诸如利用手机端实现近距离用户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各种历史文献相互佐证,真实还原场景,还原圆明园建筑所呈现出来的价值、造园艺术,再现盛世圆明园。虚拟现实场景模式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来圆明园旅游的游客第一要素被圆明园吸引过来还是希望在实地可以感受到几百年前此地的盛世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端的大力普及以及APP小程序等合理应用为这一设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如图2中所示,当游客走进圆明园文化游览区的时候,可以借助VR通过现实与历史复原之间的对比,切切实实感受到盛世时光,想象曾经的场景,达到重现历史和最本初的游览目的。
图2:某公司设计的圆明园vr文旅体验场景[8]
休闲娱乐区可加强试点互动性更强的数字体验。强化游客互动,加强圆明园文化的输出,作为这一区域数字体验的重点。休闲娱乐区大多分布于除西洋楼等集中区域之外的地区,尤其广泛存在于西部景区和长春园区域,如尚存地基及具备地面结构恢复基本条件的紫碧山房等地。圆明园的遗址建筑大部分以土木结构为主,经历岁月蚕食或战乱等历史浩劫后,地面以上的结构很多已经荡然无存,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建筑的基础部分,包括夯土基座,以及一些柱础、铺地和散落的石瓦件以及历史设计痕迹的各种形态布局和空间关系。这里遗址资源广泛存在于土木结构的废墟之内,有些已被植被覆盖,成为市民休闲休憩的场所(如如园)。游客在休闲休憩之余,很容易从大遗址中得到的历史、科技知识,引发的各种联想,获得审美感受。在此区域可以通过评估这些设计痕迹的保存状况,开辟大遗址的空间形态、关系、尺度、质感的数字信息,加持科技成分,以数字展示等方法对遗址内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加强游客与遗址之间的互动性,拓展大遗址资源所呈现的文化深度。譬如在散落的砖石废墟之中开辟部分区域进行数字虚拟考古工作,通过科技提供遗址原本的信息,以数字模拟考古的方式挖掘遗址深层含义,通过终端设备加强人与景物遗址之间的互动,开展游客的想象之旅。
图3:某大学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9]
在旅游服务区,重点在于强化应用文化遗产内涵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数字化旅游服务产品。旅游服务区大部分分布于圆明园遗址入口区、以及各个景区内人流比较集中的区域,承接为游客服务的功能。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对遗址资源进行开发,提供数字化旅游产品和数字化旅游服务都是可考虑的发展方向。如开发3D打印技术科让数字圆明园的模型成果转化为商品,从而实现从旅游行为到商品消费行为的转化。运用现代技术将数字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更全面更直观的形式完成旅游文化双重感知。再如,围绕大遗址资源,立足圆明园IP开发,以传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通过一定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渠道为人们提供数字化旅游产品和数字化旅游服务。动漫短片、数字游戏、文物数字修复 、数字出版、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都是数字化时代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方向,存在着巨大商机。
图4:圆明园元宇宙创世徽章[10]
办公管理区是圆明园后台对景区和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的区域。这里承载着科技、遗址和游客、产业四者之间的联系。该区域的开发,应着重于加强智慧景区的后台建设。通过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方式,深度盘活圆明园大遗址资源的价值,满足高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最终达成圆明园的旅游高知、多样、灵活的目标。
3.62强化已有数字化成果;开辟后续数字化路径
加强已开发数字化项目的实际应用,形成完善的数字化系统。如大规模推广数字化建档项目,对圆明园传统遗址资源的史料进行数字化存储,有效保护工程中的文字、影像、图纸资料,以便进行持续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增加数字藏品系列产品,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收到良好社会效应的数字化项目可以完善与继续发展。
此外,尝试开发新兴的数字化方式与手段,形成完整的数字化路径。圆明园在大遗址资源数字化方面接触早、开发的方向多,但也存在数字化路径不够清晰、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现阶段圆明园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通过一定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渠道,依托专门机构与企业形成大遗址资源数字化保护、修复、管理、复仿制相结合的完整业务链条。
第四章 数字化路径对圆明园大遗址资源开发的实际意义、价值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这一方式将有效缓解遗址保护和开发难以调和的矛盾。圆明园大遗址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能充分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对提升遗址资源内所包含的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诸如“虚拟现实还原”技术在圆明园大遗址资源中的应用,可有效开拓圆明园遗址资源的展示深度,引发民族共情感,加强游客爱国情怀,达到理想效果。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这一方式将极大提升圆明园的商业价值。借助遗址资源的数字化,后台采用数据,在方便游客游园的同时,也方便相应景区的布置,做到更好的为游客服务。逐步实现精准对接,实现线下景区准确布置,激发更多消费行为,从而打开旅游市场。
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这一方式对圆明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提升促进作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圆明园大遗址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成果和显著标志。圆明园正在建设通过附载基本信息数据,精细化模型建模,移动端的共享平台来提升旅游体验、管理效率和商业价值。共享平台的产生与新的生态系统必将进一步推动圆明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圆明园遗址纪念地保护及展示方法研究[D] 荀燕双 北京交通大学2021-06-01
[2]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圆明园造园意匠研究[C] 贾珺 贺艳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7-07-31
[3]基于城市发展的圆明园遗址保护研究[D] 黎慧 北京建筑大学 2013-06-01
[4]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 师国伟; 王涌天; 刘越; 郑伟 系统仿真学报 2009-04-05
[5]圆明园:多维活态重现[N] 孙颖 北京日报 2022-08-25
[6]谐奇趣数字复原研究与三维模型构建[J] 朴文子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03-25
[7]圆明园数字复原:高科技手段与精确的科学研究并重[J] 周洋 文化月刊 2021-05-20
[8]结合圆明园遗址展示与利用规划的大遗址展示研究[D] 杨晓青 天津大学 2011-12
[9]圆明园规划布局及其结构研究[D] 姜贝 天津大学2011-12
[1] 作者简介:乔垚,女,圆明园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邮箱:7421611@qq.com
[2]引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世界遗产知识 − 世界遗产 − 文库 − 宣讲家网 (71.cn) http://www.71.cn/2013/0819/717161.shtml
[3]引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_360百科 (so.com) https://baike.so.com/doc/6494619-6708333.html
[4]引自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_全文 (law-lib.com)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4502
[5]引自 大遗址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名单 - 爱问共享资料 (sina.com.cn)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30rgtlr830Y.html
[7] 引自文物数字化在新媒体下的展示与传播价值_参考网(fx361.com)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517/8350560.shtml
[10] 图片来源:圆明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