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斌
乾隆五十四年(1789)新年第一天,也就是俗称的元旦,北京的天儿如往年一样冷得厉害,79岁的老皇帝照例在圆明园的奉三无私殿举办宗亲宴席。
不过,这次宴席的名目却不寻常,称作“五代同堂宴”。
奉三无私殿位于圆明园内“九州清晏”景区内(位于正殿正大光明殿后面的前湖内岛上),前(南)为圆明园殿,后(北)为九州清晏殿。
所谓奉三无私,出自《礼记·孔子闲居》,云: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意思是说,夏、商、周三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商汤王、周朝文武二王之所以德行配天地,是因为他们就像天地那般无私。旧时用以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私利。
九州清晏区位于湖中,通过桥梁与陆地联系,中轴线上的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三殿合称“圆明园三殿”。三殿功能不同,圆明园殿为景区前殿,前檐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圆明园”匾额,是圆明园内建造较早的建筑;第二重殿奉三无私殿面阔七间,系清朝皇帝在圆明园内的祭殿,也是每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举办宗亲(由皇帝钦点皇子、皇孙,亲王,贝勒等皇族成员入宴)宴席的地方,也是存放各衙门进奉物品、图册的地方;第三重殿九州清晏殿则为皇帝主要寝宫。 奉三无私殿内设宝座,两边设床,供皇帝休息。此外,殿内设有祭祀所用的祭台,雍、乾、嘉三代皇帝都曾在此祭祀日神。
奉三无私殿东、西回廊也设有佛堂,西佛堂供观音菩萨,而东佛堂供圣祖仁皇帝(康熙)、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神位——道光中期后,佛堂改在圆明园殿。
每年奉三无私殿宴席的情况,曾任礼亲王的昭梿《啸亭续录》卷一“曲宴宗室”条中有所记录:
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于乾清宫及奉三无私殿,皆用高椅盛馔,每二人一席,赋诗饮酒,行家人礼焉。
也就是说,所有与会者不仅得是皇帝的宗族(家人),得有一定的级别,还得必须是皇帝亲自点名的人员。
这本是惯例,但是,如同本文开头儿所言本年这个宴席却有不同的内容,即年近八旬的乾隆皇帝为这次宴会增添了新的说头儿:庆祝自己作为天子能够五世同堂,世所罕见。
所谓五代,指得是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乾隆二十八年《九州清晏总平面图》(中国营造社藏)
多子多孙历来是中国认为吉祥的事情。《庄子·天地》载:
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庄子本意通过这个故事,来强调清净养德,但诚如华封人所言“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作为一国之君、儒家信徒,乾隆自然不能免俗,此时,年近八旬的老皇帝已经实现了五代同堂的喜事,在那个医疗水平较差、人均寿命偏短的时代(大量的幼儿未过四五岁而夭折,成年者二三十岁而死的也是经常现象),五代同堂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尤其此事又出在帝王之家,自然要同族庆贺一下。
不过,乾隆皇帝五代同堂并不出于本年。
实际上,乾隆得玄孙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
乾隆四十九年,皇帝74岁,已属古稀之年。本年初,皇帝仿效祖父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之事进行自己的第六次南巡,经行江宁(南京),驻跸龙潭行馆。三月十二日,皇帝接到留京王大臣六百里加急奏折,奏报皇帝曾长孙奕纯本月八日喜得一男(载锡)消息。
这个幸运的男孩是皇帝的第一个玄孙,系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家族后代,其家族情况为:定安亲王永璜(乾隆皇帝长子)-绵德(四子)-奕纯(长子)-载锡(长子)。
随行的大臣、蒙古王公当然异口同声恭贺皇帝五世同堂,乾隆皇帝自己也是喜不自禁,当即作诗记载此事:
留京王大臣飞报得五代元孙之喜,诗以志意。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及外藩。
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
耄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乾隆帝年届七十后,派人遍查历代帝王年寿情况,获悉自三代以下除自己外,帝王年过七十者只有汉武帝刘彻、梁武帝萧衍、唐明皇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六人。
乾隆皇帝自视甚高,除其祖父康熙皇帝外,历来不将历代帝王放在眼中,自以为千古一帝,在得到自己有了玄孙(清朝避康熙皇帝玄烨讳,玄称元)后,认为自古帝王没有像自己一样五世同堂的,就连周文王那样的圣人也不多子,孙多而已。
得玄孙后不久,乾隆帝又命彭元瑞、曹文埴等大臣查阅刚刚编成的《四库全书》,查明自唐代以来除他之外,有生之年能见到元孙、得以五世同堂的,只有唐代的钱朗、宋代的张寿、元代的吴宗元和明代的罗恢、归璇、文征明六人,恰好与年过古稀的帝王之数相同,而这六人又无一人是帝王。乾隆帝因此更为欣喜,于是又作诗云:
命彭元瑞、曹文埴检《四库全书》古来见元孙者有几,据奏,自唐迄明,凡六人,诗以志事。
五世元孙膝上珍,检兹有几命儒臣。
奏来详悉翻四库,特出祯祥得六人。
恰彼古稀帝同数,赢其家庆我饶臻。
如斯天贶叨骈叠,忍不敕几心爱民。
乾隆帝令人制作“五世元孙”诗挂屏。
该挂屏以紫檀木制边框,双层边框,外圈雕万字不到头饰边,四角雕蝠纹,内圈以铜鎏金雕回纹,屏心髹黑漆为地,高107厘米,以青白玉嵌隶书乾隆御制诗两首,分别为《留京王大臣飞报得五代元孙之喜,诗以志意》《命彭元瑞、曹文埴检四库全书古来见元孙者有几,据奏,自唐迄明凡六人,诗以志事》。
乾隆帝认为自己能五代同堂是“尽人伦之极”的人生大事,欲推恩天下百姓,令各省督抚查访五世同堂之家,各督抚奏报,全国五世同堂者二百家。
十月二十二日,乾隆帝亲临奕纯府看视已经七个多月的玄孙载锡,欢喜异常,赐无量寿佛一尊、青玉灵芝如意一件、水晶菱花笔洗一件、珊瑚小朝珠一盘、白玉仙舟一件、青玉娃鼓一件、银晶三层盒一件、玛瑙鹤式水盛一件。
乾隆皇帝令于次年(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举行三千九百余人参加的“千叟宴”。 得玄孙给乾隆帝带来的欣喜是持久的,在载锡降生后的几年中,他先后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欢欣。
五福堂位于圆明园九州清宴东岸的天然图画景区内,此建筑为雍亲王皇子赐园时的建筑之一,殿内悬有康熙帝御书“五福堂”。
所谓五福,《周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康熙帝为胤禛题写此匾,自然是中国文人祈求后辈安康的一种心愿。胤禛将康熙帝三字制成匾额,恭悬于雍和宫、圆明园两处地方;并刻五福堂印(“五福堂”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荷叶椭圆形玺,汉文篆书,面椭圆形,宽2.5厘米,长3.9厘米,通高6.1厘米,今藏故宫博物院)以为纪念。
圆明园五福堂情况,《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国朝苑囿圆明园一》有记:“池西北方楼为天然图画,楼北为朗吟阁,又北为竹薖楼,东为五福堂,五楹。”据纂修诸臣按语:
五福堂额为圣祖御书,檐额曰“莲风竹露”,联曰:“欣百物向荣,每识乾坤生意;值万几余暇,长同海宇熙春。”皆世宗御书。对楣额曰“叶屿花潭”、曰“苏堤春晓”,皆皇上御书。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起,乾隆皇帝先后5次题咏“五福堂”,本年《御制五福堂六韵》即云:
春光酣百六,景物逗吟凭。
园内此堂古,祖恩皇考承。
翘心思好德,圣意示含弘。
竹埭琳琅峙,兰池绮縠澄。
对时常契会,肯构敢云能。
敛锡遵前训,钦哉朂继绳。
“园内此堂古,祖恩皇考承”,注曰:“堂为皇祖所赐也。”
五福堂前栽有玉兰一株,系圆明园初建时植,弘历儿时,常至花下游玩,视之为同庚。乾隆五十一年,弘历偶至堂中对花,似故人重逢,遂成“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立卧碑于庭,刻诗其上。此时他已年近八旬,感叹欣逢老友,诗句云:“御园中斯最古堂,其年与我相伯仲”。
想起祖父、父亲,再看看自己,皇帝觉得满意。乾隆五十二年正月,77岁的皇帝在圆明园天然图画五福堂题“五福五代堂”匾。
匾由苏州漆做,黑漆地阳纹木金字,三寸宽二色金西番莲花纹边。从此,五福堂也就改称“五福五代堂”。
皇帝又撰《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在北京紫禁城景福宫增书 “五福五代堂之额,以志庆”;而后,又在避暑山庄题“五福五代堂”匾额,悬于山庄东宫卷阿胜境殿,同时刻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并制《五福五代堂记》,存放于此。
今广东省博物馆珍藏有“清乾隆缂丝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卷”,该卷纵35.9厘米,横169.5厘米,引首:“敬恩承庆”。卷心文云:
御制五福五代堂记
五福堂者,皇祖御笔赐皇考之匾额也。我皇考敬谨摹勒奎章于雍和宫、圆明园,胥用此颜堂,以垂永世。

清乾隆缂丝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卷
丙申年,予葺宁寿宫之景福宫,以待归政后宴息娱老。景福者,皇祖所定名,以侍养孝惠皇太后之所也。予曾为《五福颂》以书屏,而未以五福名堂者,盖引而未发,抑亦有待也。
兹蒙天贶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古希有之吉瑞,古之获此瑞者,或名其堂以芗其事,则予之所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且即景福宫之地,不必别有构作,而重熙景庆仍皇祖、皇考垂裕后昆、贻万世无疆之庥也。
茗夫获福必归于好德,而好德尤在好其善以敛锡厥庶民,五章之中,三致意焉,兹不复赘。
予子、孙、曾、元读是记及堂中五福颂者,应敬思皇祖、皇考所以承天之福必在于敬天爱民、勤政亲贤,毋忘旧章。予之所以心皇祖、皇考之心,朝乾夕惕、不敢暇逸,以幸获五代同堂之庆,于万斯年恒保此福,奕叶云仍,可不勉乎,可不慎乎?
臣姜晟敬书,印“臣晟”“敬书”。
此外,缂丝长卷上另有朱文长方印三:“八徵耋念之宝”“石渠宝笈”“三稀堂精鉴宝”;朱文方印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耋念宝”“避暑山庄”“宣统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秀起堂宝”“宝笈之编”;白文方印二:“萧萧春雨”“宜子孙”;白文圆印一:“嘉庆鉴赏”。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宝
至乾隆五十三年,皇帝已经78岁,来年即是79岁,按照北京人过九不过十的祝寿习惯,79岁即可以过八十岁生日,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皇帝决定次年元旦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宴请宗亲。
这虽是旧例,却有新的名头“五代同堂宴”。
乾隆五十四年(1789),79岁的皇帝在奉三无私殿举办了热闹的“五代同堂宴”,诸皇族欢欢喜喜地度过了新年。
载锡之名当出于先秦的《大雅·文王之什·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大伯,即泰伯,太王长子,因太王喜欢三弟季历,为替父亲传位季历提供方便,与二弟虞仲,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季历,周太王末子、周文王父。此诗是赞颂上帝属天命予周朝,周朝王室兄弟和睦的故事。皇帝以此名玄孙,亲亲睦族的意思不言自明。
嘉庆三年(1798),15岁的载锡封三等镇国将军。十四年,晋不入八分辅国公。二十一年袭贝子。道光元年(1821),载锡卒,享年38岁。
本文摘自《圆明园故事》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