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 ”旧称“引见楼”,俗称“西厂”“西厂子”“西苑”“西园”,位于圆明园的西南角,地域宽敞,地势平坦,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自雍正以后,圆明园成为皇帝接见蒙古王公、赐宴年班、外藩观戏的重要场地。其中,山高水长楼为赐宴外藩,表演杂技、烟火及校射的场所。岁例,蒙古回部番部等年班入觐,频有宴赉,岁底则于大内之抚辰殿,新正则于瀛台之紫光阁,上元则于御园之正大光明殿,又于灯节前在山高水长张设武帐筵宴,以示加恵。
对于每年元宵节在山高水长举行的烟火表演等活动,《燕京岁时记》称:“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十九日谓之筵九,每至筵九,皇上幸西厂子小金殿筵宴,看玩艺贯跤,蒙古王公请安告归。”
《理藩院则例》详细描述了山高水长武帐宴的具体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二日,皇帝驾临山高水长,看放烟火。事前,由理藩院先期将应行入座衔名,以及蒙古善扑人具奏。届期,带领年班朝觐,暨住京外边行走之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以及回子伯克、呼图克图、喇嘛等,各自携坐褥,由圆明园西南门入至围栏内,会同侍卫处,按内外王公大臣品级,以次列坐。内札萨克列于南,外札萨克、回子伯克列于北。公主子孙、姻亲台吉、协理台吉在南边树林内,按班排坐。呼图克图、喇嘛等俱在南边蒙古包内坐。
皇帝驾临后,众人均在座位处跪迎。皇帝升宝座,众人均行一叩首礼,然后就坐。尚茶正进茶,众人皆跪。皇帝用茶时,众行一叩首礼。侍卫致众茶,众行一叩首礼,跪受。饮毕,复行一叩首礼,坐。接着,是相扑摔跤表演。进内外札萨克善扑人各十名,与善扑营善扑人相扑;杜尔伯特善扑人六名,与热河额鲁特善扑人六名以次相扑。获胜者,当即赏赐缎一匹,就原扑处叩首谢恩。
摔跤比赛之后,宴会上接着表演各种技艺,最后燃放烟火。在乾隆中叶,赵翼所著《檐曝杂记》这样描述山高水长的火戏: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先有八旗骗马诸戏:或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在为外藩表演的烟火中,还有“万国春台”一出。据《清稗类钞》载:“万国乐春台,象四征九伐万国咸宾之状,极尽震炫。”朝鲜贡使在《山庄杂技万年春灯记》中说:“此斯须之戏耳,其纪律之严有如是者。以此法临军阵,天下孰敢婴之哉?然而在德不在法,况以戏示天下哉!”
圆明园四十景之 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咏
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乾隆帝在山高水长观看回部绳伎。乾隆帝曰:“绳伎,即古寻橦、度索之遗,而征信者史阙有间。国家诸藩向化,方伎毕臻,若僸佅兜离,大之可以数典纪功,精之可以省风体物,所由来远矣。比因回纥内属,花门抱器者,胥隶乐府。献岁列部番,觐灯筵欵侍,乃命回人缘高楔,跨修縆,前奏斯伎,以惬观听。其始也,戞戞孑孑,无挟而造,则近乎勇;其继也,于于徐徐,出险而亨,则近乎智;其究也,油油洒洒,奉身而退,则又近乎仁。盖一艺而三善具焉。若是昔昌黎《石鼎联咏》,重自标置,谓吾诗云云,不解人间书。矧我二三词臣,方当厘宫悬所必备,补王会所未图,而可孤胜事作恒语乎?是用即目首倡,俾刘纶、于敏中,联成五十韵,以示志西域者,垂之副墨。”
此外,还有各外藩,甚至是国外的杂技表演。“上元夕于御园之山高水长例陈火戏,兼设各国乐舞,鱼龙曼衍僸佅兜离莫不毕备,如回部,金川、缅甸、卫藏、廓尔喀其抒诚所献不下数十种。”
对于武帐宴的盛况,宗室学者昭梿在《啸亭续录》中有一番记述。如“山高水长殿看烟火”,乾隆初定制,于上元前后五日,观烟火于西苑西南门内之山高水长楼。楼凡五楹,不加丹垩,前平圃数顷,地甚爽垲,远眺西山如髻,出苑墙间,浑如图画。是日申刻,内务府司员设御座于楼门外,凡宗室、外藩王、贝勒、公等及一品武大臣、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大臣以及外国使臣等咸分翼入座。圃前设火树,棚外围以药栏。烟火开始前,皇帝先入座,赐茶毕,“凡各营角伎以及僸佅兜离之戏,以次入奏毕”,皇帝命放瓶花,只见“火树崩湃,插入云霄,洵异观也”。这一波烟火表演后,膳房大臣跪进果盒,“凡是侍座者咸预焉”。接着是乐部表演舞灯伎,“鱼龙曼衍,炫曜耳目”。各种舞灯技艺表演完后,皇帝再命燃放烟火,“火绳纷绕,砉如飞电,俄闻万爆齐作,轰雷震天,逾刻乃已”。烟火表演结束后,皇帝回宫,诸大臣也依次归邸,“时已皓月东升,光照如昼,车马驰骤,塞满堤陌,洵升平盛事也”。
山高水长举行烟火之外,还举行校射。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乾隆帝在贤良门内校射,“园门曰出入贤良,理事恒兹引对扬。多士惟殷斯吁俊,远夷兼值彼来王。绿籖器使抡庶位,骍角亲弯试广场。志正体平力奚主,执専艺熟中还常。示之所尚倾心服,命以同为到手忙。讵止朝仪浃宴乐,要令庙略詟张皇。恬文嬉武夙为戒,祖制天庥敢不蘉。珥笔儒臣从纪盛,自予家法奉无疆。”乾隆 帝借元宵节之机,组织各部王公乃至外藩使节进行校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娱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展示清朝赖以生存的骑射技艺,强化不忘武备之意。
山高水长殿前的元宵火戏,一般从正月十三日起,至燕九日(十九日)收灯,谓之“七宵灯宴”。再举乾隆三十九年为例。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十三日,乾隆帝御山高水长大幄次,赐蒙古王公台吉及回部郡王等宴。十四日,奉皇太后幸同乐园,侍早晚膳。同日,御奉三无私殿,赐皇子诸王等宴。十五日,奉皇太后幸山高水长。又御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等宴,召科尔沁和硕亲王恭格喇布坦、旺扎勒多尔济等“至御座前,赐酒成礼”。正月十六日,御正大光明殿,赐大学士尚书等宴。
在乾隆御制诗中,几乎对每年的上元节灯宴都有吟咏。例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正月上元前夕侍皇太后宴,诗曰:“未放西楼火树枝,试镫曲宴奉慈嬉。轻阴欲让将团魄,小部都呈祝嘏辞。饤饾芳陈百岁枣,云霞辉灿九华芝。依依爱月春宵永,正是千金一刻时。”正月十三日,举办外藩宴,诗曰:“仰流鳞集贺元正,锡宴欣逢雪后晴。大幕穹窿庆云拥,西山迤逦玉屏横。鐻鍝君长旧臣列, 毦衣冠侍子伻。正是远来近悦候,恰教南顾缱遐情。”上元节当天,乾隆帝奉皇太后,与群臣以及外藩各部共同观看烟火和杂技表演,乾隆帝御撰《上元灯词》八首之一记述了当日观看新疆维吾尔族绳技(即高空走绳索)表演的情形:“掌仪回伎列绳竿,砀极都卢倒掷盘。中外一家庆嘉夜,西京底事讶奇观。”乾隆帝在诗中自注:“回部杂伎掌仪司领之,与内府旗人无异矣。”正月十六日,又举行廷臣宴,诗曰:“堂陛联情不可无,筵开翼节共嘉娱。芳肴旨酒聊兹会,撮矢弧弓岂彼须。玉色积斯占熟谷,金音毋尔赋生刍。连茵莫作同声颂,交儆赓歌事著虞。”正月十九日燕九节,乾隆帝又撰《燕九镫词》:“旧闻今日燕丘仙,蓝尾元宵镫重燃。那见云中降玉辇,却看火里种金莲。镫事今春七日同,有云却喜每无风。鱼鳞傍晚敛全净,让出蟾光烛碧空。高烛虹光百道流,林丞明日火嬉收。无遑惟益励无逸,有作应知必有休。镫前适阅驿章呈,阿卜赉汗遣子诚。小分教留还待彼,博恩应与耀光明。”
乾隆八年(1743)一位曾在圆明园从事建筑并受雇于乾隆帝的法国传教士 F·阿蒂赫特(F·ATTIRET)也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圆明园中的烟火活动:“当福海水面布满船只时,为让您欣赏到这一美妙绝伦的景致,我真希望您能到这里来。船被装饰得光彩夺目,有时是为了欣赏音乐,有时是为了垂钓,有时是由两个手持长矛的武士在表演格斗,有时是其它娱乐活动。特别是在美丽的夜晚,当烟火 燃放的时候,它们将所有的宫殿、所有的船只和几乎所有的树照亮。中国的烟花制作水平,绝对是超过我们的。我在法国和意大利时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烟花,而且也不能够和中国人的烟花相媲美。”(李宏为译《一位法国传教士眼中的圆明园》,《历史档案》1999年第2期)
除了烟火之外,每年元宵灯节前后,清朝皇室还在同乐园举办大型观戏活动,连唱十天大戏,并安设万寿灯。另外,凡是皇帝、皇太后的生辰,也要在清音阁唱九九大庆之戏。端午节或者后妃的生辰等节日,也要在清音阁演戏一两天、三五天不等。看戏时,皇帝坐在楼下殿内,皇太后和其他后妃则坐在楼上。同乐园正楼之前的戏台两侧,有东西转角配楼各14间。楼下的东、西厢是王公大臣和外国来使的看戏之处。
关于清代皇帝在圆明园内的看戏活动,以嘉庆元年正月为例。据《敬事房礼仪档》,当月十四日,“未时,九州清晏入宴。未正一刻自后角门入藤影花丛殿内看戏。申初三刻上山高水长。酉正自后角门还墨云池。”“十五日(墨池云)卯初出后角门,清净地拜佛,入同乐园看戏。未初二刻,乘轿至宫门下轿,墨云池少坐。未初一刻十分,林虚桂境入家宴。未正一刻五分,开戏。申正一刻上山高水长,戏毕。”“十六日,卯初二刻,宫门乘轿,上勤政殿后,同乐园看戏。”“十七日,卯初三刻,宫门外乘轿,上勤政殿后,同乐园看戏。”“十八日,卯正,宫门外乘轿,上勤政殿后,同乐园看戏。戏毕,出福园门进宫。”“十九日,上交泰殿,卯正二刻开宝。巳初进福园,上同乐园看戏。未正宫门下轿,还墨云池。”“二十日,卯正二刻,乘轿上勤政殿后,同乐园看戏,未正一刻由南山口宫门外下轿,还墨云池。”“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三日记载同),卯正二刻,乘轿上勤政殿办事后,同乐园看戏。”“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二日记载同),卯初三刻,乘轿上勤政殿办事后,同乐园看戏。
此外,年节时,圆明园中还有商业娱乐活动。清道光年间的大臣姚元之曾如此描述:“圆明园福海之西有同乐园,每岁赐诸臣观剧于此。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姚元之《竹叶亭杂记》)
本文摘自《圆明园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