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诸帝中,道光皇帝旻宁是惟一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旻宁在皇子时期被其父嘉庆皇帝赐居圆明园养正书屋,他的诗文集即命名为《养正书屋诗文集》。嘉庆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因旻宁福晋病逝,应续娶福晋。嘉庆令户部将现在京八旗满洲蒙古内外三品以上文武官员之女,未经选过、逾岁及现年十五岁者查明,于二月十七日送圆明园选看。由此可见嘉庆对旻宁的格外关怀。清代自雍正皇帝实行秘密立储以来,旻宁即位是最无悬念,最为顺利的。旻宁身为嫡子,又在天理教攻打紫禁城时表现得智勇双全,获封智亲王,因此他被立为储君,在嘉庆朝,君臣已是心照不宣。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新君即位人选未明。当晚,众臣决定由大臣和世泰等人加急奔赴圆明园,奏明皇后。二十六日,大臣们在避暑山庄找出嘉庆秘密立储的小金匣,内有嘉庆立旻宁为皇太子的诏书,众臣遵诏拥立旻宁继承大统。二十七日,和世泰得以急奏皇后定夺,皇后指令旻宁即位。一个月后,旻宁正式登基为道光皇帝。
道光比较重视武备,他临朝理政的三十年间,每年都经常在圆明园内外的含辉楼、阅武楼等处检阅八旗军的军事演练。他认为:“兵凶战危,古人垂戒深矣。然兵可百年不用,岂可一日无备。历观史册,凡开创之初,无不兵强将勇。中叶以后享承平而尚安逸,率以偃武为辞,不加练习。设遇不逞之徒,将何以御之。渐形衰弱,职此之由也。夫偃武,非弃武也。不可无故兴戎,贪功构衅,又其可不训练于平时,以待不得已之用也。”道光期望通过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以维护祖业。道光二年正月十二日,他亲自定皇子、皇孙学习骑射之制。规定皇子、皇孙年至十五岁,皆令学习骑射,每月演习二三次。在京城内,则于紫光阁;在圆明园,则于阅武楼。十六岁时,学习鸟枪。每年春秋二季,在山高水长,一月演习一二次。 在绮春园含辉楼前,道光增辟了一处骑射场地,曾多次侍奉皇太后在此地阅视侍卫骑射。他还曾亲手绘制过《绮春园射柳图卷》,这是一幅描绘绮春园射柳的实景图,道光对这幅画非常重视,经常展示把玩,爱不释手,甚至四年间三次题诗跋署于画上。第一题跋署为“癸未(道光三年,1823)季春,含辉楼马射连中六矢,喜成御笔”。第二题跋署为“乙酉(道光五年)季春,含辉楼马射御题”。第三题跋署为“丙戌(道光六年)春三月含辉楼马射御题”。御园的骑射活动已成为演习和娱乐,而与之相对应,道光朝在西北的战事也取得了令他欣喜的胜利。
嘉庆二十五年(1820),是嘉庆去世之年同时也是道光即位之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曾于道光祖父乾隆在位时发动新疆南部叛乱的大小和卓之孙张格尔(大和卓之孙、小和卓侄孙)再次在南疆制造动乱。在中亚伊斯兰国家浩罕国和英国殖民者的怂恿支持下,张格尔3次潜入南疆掀起叛乱。其中以道光六年的叛乱规模最大、为害最巨。张格尔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集众万余人,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妄图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 道光对新疆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即位之初就指出:“洪惟我皇祖高宗纯皇帝……一再平定准噶尔,继复平定回部,而窜徙异域之土尔扈特亦向阙输诚,归命恐后。于是二万余里之新疆自古顽梗弗率者,莫不在我户闼,列诸编氓,诚开辟以来所未有也。”在《平定回疆擒逆裔功臣·御制序》中道光说:“我大清龙兴东土,统一寰区,祖宗之神谟大烈,无远弗届,伊古以来,幅员未有如今日之广大。疆域愈广,保守愈难,予小子仰承皇考付托之重,兢兢业业,勉绍鸿图。”
为有效平定叛乱,道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道光谕曰:“张格尔勾结布鲁特并喀什噶尔回众变乱,现在贼势甚众,断非六七千兵力所能痛剿,亦未得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实在信息。著长龄等候大兵云集,会合前进。”二十四日,道光授大学士长龄为扬威将军,剿办叛乱,军营大小官员悉听节制。派杨遇春、武隆阿俱为钦差大臣,参赞军务。八月初二日,参赞大臣武隆阿陛辞时,道光亲自在圆明园出入贤良门训示方略。八月十二日,道光批准共调遣28600名士兵,进剿叛乱。道光七年四月初七,清军克复喀什噶尔,张格尔窜逃。十六日,收复英吉沙尔,道光以未能及时捕获张格尔,下令将长龄革去紫缰,杨遇春撤去太子太保衔,武隆阿撤去太子少保衔。十九日,清军收复叶尔羌。五月初二日,清军克复和田。道光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身居圆明园的道光接获扬威将军、大学士长 龄等人擒获张格尔的红旗捷报。
擒获张格尔后,道光兴奋异常,第一时间派人将喜讯报告给居住在圆明园的皇太后。二十三日,因平定叛乱之功,道光赐长龄公爵、赐杨芳侯爵,均世袭罔替,同时撤销之前给予二人的一切处分。二十五日,为表彰军政大臣在平乱中的功绩,道光给大学士曹振镛、礼部尚书文孚、户部尚书王鼎、兵部尚书玉麟、工部尚书穆章阿,以及满汉军机章京等人以奖励。而就在前一天,在京供职的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等6位蒙古王公在听闻张格尔被捕后,特意到圆明园叩拜、祝贺,道光于本日谕令赏赐6位蒙古王公各半年俸禄,并指示京外的蒙古王公不必特意来京叩贺。二月初十日,为铭记立功将士们的忠勇,记录道光本人的运筹谋划,道光谕令参照惯例,编纂《平定回疆方略》,以求传之久远、永垂不朽。二十二日,道光谕令参照惯例,将长龄、杨芳、杨遇春、武隆阿四位功臣绘像于中南海紫光阁,以表彰他们的卓越功勋。三月二十九日,道光命令将张格尔押解至京,并定于五月十一日举行献俘礼。四月初十日,以署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萨克在平叛中立功,道光晋封其为郡王,并令绘其画像于紫光阁。
五月初十日,镶红旗蒙古都统哈哴阿解送张格尔至京。次日,在太庙和社稷坛举行献俘礼。十二日,道光在午门城楼受俘,并谕令王、大臣等严格审讯张格尔。受俘礼告成后,道光对平定回疆有功的长龄、杨芳,以及解俘至京的哈哴阿等再行赏赐,并大行犒赏在京王公、文武官员及八旗兵丁。十四日,道光在玉泉山静明园的廓然大公殿亲自审讯张格尔罪状,谕令将张格尔凌迟处死,并派大学士、尚书等前往监视行刑。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副都统乌凌阿均在平乱中殉难,道光特令两位大臣之子前往看视,以抒积愤。并命将张格尔处死后摘心祭奠于庆祥墓前,以慰忠魂。
当日,道光作诗两首。在《御制受俘礼成,甫还御园,甘霖大沛,四野优沾,喜而有作》诗注中,道光说,三天前在地坛祈雨,今已下了充沛的及时雨,而且正值平定回疆举行受俘礼时,这真是天人感应啊。受俘礼完成后,返回圆明园,沿路庄稼长势喜人,让人感触颇深。军事的作用在于除暴和卫民,我热切的盼望战争凯旋,就像盼这及时雨一样。军事因迫不得已才使用,故而是顺天心民意之举,如此才能消灭叛乱,使天下太平。往年在回疆用兵,我心忐忑不安,今番功成也是仰赖上天的仁慈。希望从此往后,国家得以休养生息,君臣百姓得以共享升平。在《御制廓然大公即事》诗注中,道光说,叛乱祸首张格尔自嘉庆二十五年以来屡次骚扰边陲,道光六年时勾结其他叛乱,占据四座城池,残害官吏、百姓,他们的祸害天地不容,以至神人共愤,张格尔被擒获后,我命令将其押解至京,并亲自在午门受俘,还在静明园廓然大公殿亲自审讯,之所以这么重视,是为了伸张庄严神圣的国家法度。连日来,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姓欢欣,可见除恶卫民是感天动地的义举。我想宣告官员百姓,叛乱为首者咎由自取,终于得到报应,其他参与叛乱的人以及助纣为虐的域外势力,应该吸取教训,洗心革面,不辜负上天好生之德,以使天下太平、国家永享升平之福。
五月十九日,道光再次下令给长龄等40位平定回疆功臣画像,并悬挂于紫光阁。同时也命令将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曹振镛、礼部尚书文孚、户部尚书王鼎、兵部尚书玉麟一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六月初四日,道光在圆明园谕令于九月初九日自圆明园分别拜谒遵化东陵和易县西陵,行大飨礼,以平定回疆功成告慰先祖。初七日,平回功臣长龄觐见于圆明园,上缴扬威将军印信,道光在勤政殿,与长龄行抱见礼,对其极力褒奖。七月初二日,道光决定于次年八月十六日恭奉皇太后离京赴沈阳,拜谒关外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向祖先禀告平回战事。七月初六日,朝鲜国王使臣祝贺平定回疆功成。
正大光明殿为御园圆明园的正殿,是清帝举行朝会、宴请外藩、寿诞受贺以及科举殿试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功能类似大内太和殿、保和殿。道光八年八月初七日,道光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赐宴扬威将军长龄,以及有功诸将士、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朝鲜国使臣等。长龄向道光敬酒祝寿,道光亲自赐酒,还命侍卫分别敬酒,并再行犒赏有功将士礼物。道光还喜作七律一首,诗曰:“策勋钦至率前章,凯宴秋中御苑张。……边域安全诸将力,用褒忠勇永流芳。”《平定回疆战图册》由当时的宫廷画师所绘,共十幅,用图画的形式将平定回疆战役中的关键战斗场面描绘而保留了下来,道光还专门为图册作序,并在首页御书“绥边”二 字,图册中的《赐宴凯旋将士》篇章正描绘了道光在正大光明殿前赐宴凯旋将士们的盛况。道光九年正月十六日,道光在另一首诗注中说:“赐宴凯旋诸将士于正大光明殿,所以策勋饮至,劳还帅而庆成功也。”
道光对平定回疆战果及新疆治理十分重视。道光十年五月,《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编纂完成。鉴于张格尔叛乱的从众甚多,至道光十一年二月,从逆余匪逃逸者尚多,投归者尚未齐集,道光命哈良阿、杨芳临时办理收抚,并要求派员确切查明,分别良莠,以次剿办,同时将著名头目悬赏缉拿,以申国法。一切善后事宜, 另派长龄前往喀什噶尔妥善、从速处置。道光十二年七月初二,道光颁赏王公大臣、内廷翰林、各省督抚及皇四子、皇五子《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各一部。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初一,道光又颁赏王公大臣、内廷翰林、各省督抚及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平定回疆铜版战图》各一部。平定回疆后,在钦差大臣那彦成主持下,历时一年有余编订《钦定回疆则例》,建立了一整套法规、制度,为回疆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道光十七年十月初二,平叛主帅、大学士、威勇公长龄生病,道光亲临其宅第探视。十一月十七日为长龄八十生辰,道光晋封长龄为一等威勇公,并赏赐御书匾额、福寿字和珍玩文绮。道光十八年正月初二,长龄病逝,道光将其加恩入祀贤良祠,谥文襄,次日,道光驾临宅第赐奠,并对其子孙大加封赏。
本文摘自《圆明园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