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圆明园里曾饲养很多珍禽异兽,其中乾隆最喜爱和关心的莫过于仙鹤了,他称其为“白衣学士”。春熙院内有一处景观名“鹤来轩”,乾隆吟咏该园的第一首诗,即《戏题鹤来轩》:
名曰胎仙岂实胎,误因禹锡笑渊材。不笼无事放之去,傍砌有时招亦来。
刷羽悠然栖古柏,鸣阴戛尔觑春梅。孤山处士前年约,许汝翩投御苑陪。[1]
诗中的首联,给我们讲了一个典故,是说北宋末年有个名彭几,字渊材的儒生,其行为酸腐,好说大话。他家中养鹤,并相信鹤是胎产的,有一次他对客人夸口说:“此仙禽也,凡禽卵生,此禽胎生”。话没说完,一园丁即来通报说“鹤夜生一卵”,彭渊材呵斥道:“敢谤鹤耶?”不久,鹤展颈伏地,复诞以卵。渊材叹曰“鹤亦败道,吾乃为刘禹锡(按:唐中晚期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嘉话》所误”。诗中“名曰胎仙岂实胎,误因禹锡笑渊材。”就是讲述了这个故事。
颔联与颈联描述的是原来笼养在春熙院的仙鹤,被放归大自然后,仍游憩在周围而不愿离去,有人招呼便又回到园中,悠然的栖息在古柏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欢叫着欣赏春日的梅花。
尾联再言孤山处士也称梅妻鹤子的典故。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 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后人以林逋德才兼备,隐居孤山,故称他为孤山处士。乾隆帝在这里以穿越时空的浪漫主义写法,写出了诗人与仙鹤之间的交流,给人以情景再现之感。
古代梅妻鹤子的故事,也是后来文人隐士们所向往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意境。但作为太平天子的乾隆皇帝并不像旧时隐士或不得志的诗人墨客那样,以咏鹤来抒发自己的孤寂和郁闷,或渴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乾隆的咏鹤诗更多的则是表达帝王的治世观和他对鹤的一种情感。如当时园中养鹤是有鹤粮的,一些园吏便借机贪污鹤粮,同时为取悦帝后观赏,还往往用剪毁鹤翅的办法,以防止它们远飞不归。对此,乾隆皇帝非常气愤,曾多次明言禁止。乾隆二十七年(1762)八月,乾隆帝仿照历史上“支公放鹤”的故事。先是于承德避暑山庄,将御园笼养的仙鹤全部放飞,任其自由翱翔。并仿古人将放生之处改建为“放鹤亭”。其后,乾隆帝又命人将香山静宜园和圆明园的笼中之鹤,也全部放飞。
圆明园研究院整理。
[1] 《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8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