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文化价值的研究
高云昆[1]
摘要:碧云寺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聚宝山麓,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寺庙之一,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其独特的汉藏结合建筑形式和景色出众的“碧云十景”享誉北京,经过近700年的历史积淀,积淀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传承有序,涉及历史人物众多,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评估体系,对碧云寺文化价值进行定量评估,涵括文化、历史、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对三山五园地区范围内的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碧云寺;文化;价值
一、碧云寺文化价值总论
(一)碧云寺概述
碧云寺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聚宝山麓,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寺庙之一,历史上就有“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的说法。碧云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形成了享誉京城的“碧云十景”。明朝两位权倾朝野的太监于经、魏忠贤都看上了碧云寺,在此大肆营建,成为北京最宏丽的寺院之一。嘉靖、万历皇帝曾为碧云寺敕建铜钟、题匾。清初碧云寺已是西郊名刹,吸引康熙、雍正及官员名士来此游赏。静宜园修建后,乾隆皇帝扩建碧云寺,使它成为皇家寺庙。
1918年,李石曾、张静初等在此创立生物研究所和天然疗养院。民国肇始之时,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来碧云寺参观,去世后在此停灵。奉安南京中山陵后,国民政府在此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和孙中山纪念堂。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入驻香山,碧云寺成为办公地点。建国后,碧云寺对公众开放,因其丰厚的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在2001年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碧云寺的文化价值
碧云寺地处香山东麓的聚宝山,依山而建,体现了古代风水学说的选址原则,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景相得益彰。碧云寺的建筑与园林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寺庙格局符合“伽蓝七堂制度”,三路布局。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原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木、石、砖牌楼,庑殿形制的能仁寂照大殿及彩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碧云寺环境优美,十景中有“环峰叠翠”“碧云香霭”“曲径通幽”“危桥跨涧”“池泉印月”“修竹欺霜”“乔松傲雪”“奇桧连阶”诸景以园景命名。寺中古树名木众多,有一级古树近57棵,二级古树337棵。其中以孙中山先生扶护的九龙柏和三代树最为著名,试泉阅性山房前的如篆古柏及塔周白皮松林。
碧云寺中还有众多艺术品,如明代的弥勒佛铜像、石翁仲、石狮,嘉靖年间的古钟,清代的五百罗汉木雕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碧云寺的美景引发众多文人雅士的创作兴致。元代诗僧续溥、明代诗人李攀龙、王世贞、袁中道,清代诗人钱谦益、王士祯、高其倬、康有为、马朴臣都以碧云寺为题写诗,清乾隆皇帝更是写下了关于碧云寺的100多首诗。从相关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碧云寺在北京首屈一指。
碧云寺的社会价值也很突出,它由民间宗教活动的场所,成为清政府维护西藏关系的场所,在民国时成为纪念革命伟人孙中山的场所,今天它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场所。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华人来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碧云寺出席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台湾国民党高层连战、吴伯雄、江丙坤、朱立伦等来此拜谒中山衣冠冢。
二、碧云寺的文化价值构成
碧云寺的文化价值,根据对碧云寺各项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可划分为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园林价值、艺术价值、关联性价值和现今价值。文化价值常规分类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功能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关联性价值,在碧云寺的文化价值体系构建中,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看建筑和园林,会忽视中国建筑和园林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建筑和园林的艺术价值从艺术价值中分离,与建筑和园林的其他价值融合,形成与艺术价值并列的建筑价值和园林价值的划分。碧云寺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今天的功能有所不同,因此将功能价值的历史部分纳入历史价值,当今功能纳入现今价值。
(一)碧云寺的历史价值
碧云寺历史价值划分为年代价值、历史地位、历史关联度、历史延续性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1.碧云寺的年代价值
碧云寺初为金章宗玩景楼所在地,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系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后裔阿勒弥舍宅所建。据《帝京景物略》所言,元代为碧云庵,明代更为寺,明代恃宠的太监于经、魏忠贤在碧云寺大肆营建。清代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扩建,形成今天的三路格局,特别是建造金刚宝座塔和五百罗汉堂两座寺中最主要的建筑,并在水泉院基础上加建了行宫院落。
2.碧云寺的历史地位
碧云寺元代即为北京主要的寺庙之一,得到萨都剌“碧云天上寺”的美誉,形成了“碧云十景”,可见其规模。明代经于经、魏忠贤两次大肆营建。
清代初年,碧云寺仍是京城主要的寺庙。乾隆皇帝因为此处毗邻静宜园,将碧云寺进行扩建,在寺内北部修建乾隆行宫。
民国时期,碧云寺仍是京西主要的寺庙和名胜。由于孙中山去世后灵柩存厝于碧云寺,国民党各方借吊唁名义进行活动。李石曾在碧云寺成立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熊希龄也借用碧云寺庙产运营香山慈幼院,使之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和慈善教育的场所之一。
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碧云寺成为马列学院的办公地点。解放后,碧云寺对外开放, 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碧云寺的历史关联度价值
碧云寺与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碧云寺所在地是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创建者是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后裔。建成后著名诗人萨都剌来此游赏并作诗。明代正德皇帝所宠太监于经在此营建,正德皇帝数次来此游玩,嘉靖皇帝为碧云寺敕建铜钟,万历皇帝来碧云寺,观鱼为乐,御笔书额“苍松古柏,水天一色”。明末阉党首脑魏忠贤也在此营建坟茔。明代众多名士也曾来碧云寺游玩并题诗做记,如文征明、谢榛、王世贞、李攀龙、唐顺之、于慎行、袁中道、杨守勤等。
清代监察御使张瑗巡查北京时发现魏忠贤的墓,奏请康熙拆毁墓地,后奉旨拆除,并作诗纪念。康熙曾来碧云寺,并作诗数首,权臣明珠和其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随侍前来。乾隆十二年,和硕庄亲王允禄请旨加建碧云寺僧房,皇帝下旨扩建碧云寺,大臣三和请旨将查办步军统领舒赫德的钱财用于碧云寺工程。次年乾隆皇帝初来碧云寺,大臣傅恒请旨将查收伊拉齐京的财物用于碧云寺。之后乾隆皇帝多次来碧云寺,并赋诗一百多首。乾隆对全国泉水称重评级时,也称重卓锡泉水,认为虽不及玉泉山水轻,但用以品茶也非常好。乾隆四十八年,因卓锡泉水枯竭,乾隆令质庄亲王永瑢会同定郡王绵恩、内务府主管御园官员金简彻查,将管理碧云寺的官员姚良、福善、明庆等革职查办,下旨保护卓锡泉水源,后又对其大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来京游览碧云寺,为金刚宝座塔上的九龙柏去掉石块。1918年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碧云寺创办中法大学,涵盖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聘请蔡元培担任第一任校长,校董包括王宠惠、孔祥熙、沈尹默、张继、熊希龄等名流,王凤仪、李书华、李麟玉等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使碧云寺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柩停厝在碧云寺,宋庆龄、孙科、宋子文、孔祥熙、林伯渠等出席移灵仪式。1925年冬,国民党要员邹鲁、谢持、张继、居正、林森等人在碧云寺涵碧斋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拉开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序幕。北伐战争中,有军阀打算破坏孙中山灵柩,被熊希龄制止,并请张宗昌派兵保卫。1928年,蒋介石在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深、李烈钧、戴季陶等陪同下,来碧云寺并宣读《克复北平祭总理文》,宣告北伐胜利。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移送南京,宋庆龄、孙科及国民党要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等参加。1945年,抗战胜利后,碧云寺作为北京名胜,众多名人纷纷来碧云寺,如徐悲鸿、张恨水、端木蕻良、周作人等。
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何香凝、沈钧儒等来碧云寺。刺杀北洋军阀孙传芳、投身抗日和教育事业的女杰施剑翘解放后曾在此修行。近年来,台湾地区政治人物连战、吴伯雄、江丙坤、蒋孝严、朱立伦等都曾来拜谒孙中山,成为了两岸重要的交流场所。
4.碧云寺的历史延续性价值
碧云寺始建于元代,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明代碧云寺吸引帝王、名士来此,又经于经、魏忠贤的营建,成为西山名刹。清代初期,碧云寺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乾隆时期成为皇家寺庙,皇帝、贵族、官员等来此。
清朝灭亡后,碧云寺并未因丧失皇家寺庙的地位而一蹶不振,相反成为了北京的一处名胜,众多名人都曾来此。孙中山先生来京与袁世凯商谈国事期间,也曾慕名来碧云寺参观。李石曾、张静江等人创立中法大学,到孙中山病逝北京,暂厝碧云寺,这里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治活动的场所。
解放后,碧云寺成为北京重要的文物古迹和纪念孙中山的主要场所,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人士、外国友人、台湾地区政治人物都曾来此,碧云寺继续发挥着超出一般古迹的重要作用。这种历史延续性和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情况是北京寺庙中所罕见的。
5.碧云寺的历史文献价值
碧云寺的历史文献也非常丰富。元统三年有碧云寺碑及卖地幢,后者是国内所仅见。在官方史志中,碧云寺的资料并不鲜见,《明史》中记载了万燝因魏忠贤大肆在碧云寺营建墓地而弹劾他的事。《清史稿》中《圣祖本纪》记载御史张瑗请毁前明内监魏忠贤墓。《列传一百八》记载乾隆皇帝“诣碧云寺礼佛,讶池涸,问其故”。“黄册”中记载乾隆年间修缮碧云寺牌楼、山门、八方亭、金刚宝座塔工程,修缮山门外泄水沟工程。在清代皇帝《起居注》和《清实录》中也多次提到碧云寺。乾隆皇帝命大臣编纂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中对碧云寺的营建和主要建筑有记录。民国期间的《北平游览计划》也有修缮碧云寺的内容。
民间笔记中对碧云寺的记录更加丰富。明代《国朝丛记》《北游录》《酌中志》《宝颜堂秘集》《游西山诸刹记》《游香山碧云二寺记》《长安客话》《长安可游记》《西山游记》《帝京景物略》等书,清代《余文敏公集》《鸿雪因缘图记》等书也有记载。还有民国期间《旧都新记?我一游记》《燕都名山游记》等书。
(三)碧云寺的建筑价值
碧云寺建筑价值分为建筑文化价值、建筑群体价值、建筑单体价值、建筑装饰艺术价值、园林价值。对于园林所占比例较大的文物建筑,园林价值单独列为并列项。
1.碧云寺的建筑文化价值
中国山水美学对于风景名胜的理解并非单纯的“深山藏古寺”,而是“景物因人成胜概”,既有建筑隐于山林的类型,也有建筑显于山林的类型。静宜园建于香山,山体尺度大,虽有二十八景,基本也是掩映于山脉之中;而与之相邻的碧云寺,位处聚宝山,山体尺度小,则将建筑布于显要位置,以彰显山势。这种彰显之法不是修建建筑于山顶,而是略低一些,以避免寺大压山之感。颐和园的佛香阁、静明园的塔皆同法。
碧云寺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选址原则,展现了寺庙延续发展的过程,是中国营造学“余韵”典范,元代已初具规模,明代又加以发展,清代持续修建,形成三路格局、汉藏结合风格、相互融合的和谐美感。
2.建筑群体价值
碧云寺的布局是中国传统寺庙伽蓝制度的典型例证。建筑物依山式层层叠起,有三路轴线,中路上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普明妙觉殿、金刚宝座塔;南路上排列禅堂、罗汉堂、藏经阁;北路为乾隆行宫,排列涵碧斋、含青斋、水泉院。中路和南路为佛教活动场所,体现了寺院特色,建筑按照“佛法僧”布置;而北路作为皇家行宫,突出清幽之趣。
中路不断引人入胜的空间行进序列,“起承转合”明确。山门前危桥跨涧,山门殿两侧还有两个殿座小门,与桥形成“合”“分”关系。自天王殿,中路形成一系列围合空间,天王殿和两侧钟鼓楼形成围合,弥勒殿与能仁寂照大殿、配殿形成围合,后面的静演三车、普明妙觉殿(孙中山纪念堂)及配殿形成围合。普明妙觉殿后山势上升,为了烘托金刚宝座塔的主体地位,在前面设置了木、石、砖三座牌楼,通过引导空间,来到金刚宝座塔。中、南、北三路在木牌楼前交汇,构成了“分”“合”关系。从石桥到金刚宝座塔,共10个层次12座建筑,依山势逐级升高,层次分明,建筑形式多样,突显壮观。
南路分为两组空间,禅堂和配殿形成一组空间,罗汉堂、藏经楼形成一组空间,两组空间有各自的轴线。禅堂空间以院落围合,罗汉堂自院墙起照壁,作为轴线的起点,一直延伸到罗汉堂后高台上的藏经楼。北路空间过于狭长,通过涵碧斋、含青斋分隔空间,使这一路避免了狭长感。水泉院利用假山分隔空间,东侧以林木为主,西侧园亭、假山、水池、山房、高台一应俱全。
三路建筑也有着横向的呼应关系,含青斋、御碑亭、罗汉堂东门构成了一条横亘全寺的横向轴线。
3.建筑物价值
碧云寺建筑物价值极为突出,尤以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三座牌楼、能仁寂照等建筑为突出。
碧云寺有全国最大的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几乎超过其他金刚宝座塔一倍。造型上也具有独特性,具有双重五塔制式,既有五座密檐塔,罩厅上又有五座小塔,佛塔林立,遍布佛像、纹饰,彰显佛国世界。
五百罗汉堂是全国唯一一座现存的皇家敕建罗汉堂,其建筑造型呈田字形,端庄大气,是清中期建筑精品。
金刚宝座塔前,有全国唯一的一组木、石、砖三道牌楼。三座牌楼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又组合在一起,构成同一的整体。第一座牌楼是官式木构,与前面的建筑相呼应;第二座牌楼为石质,色彩和材质与金刚宝座塔相呼应,但形式采用官式三间四柱冲天牌楼,与木牌楼相呼应;第三座牌楼为下砖上石,三间四柱不出头,与石牌楼在形式体量上、材质上呼应和区别,色彩上又与木牌楼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4.建筑装饰艺术价值
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从属于建筑物价值的组成部分,石牌坊、金刚宝座塔上的大量浮雕,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能仁寂照大殿中的藻井以及各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彩画,值得单独评价。
金刚宝座塔是所有同类建筑装饰艺术最为精美的,从塔基至塔顶,遍布精美浮雕。须弥座上有云纹、西番莲、阴阳鱼、卷草纹、连珠纹装饰。券门上刻有乾隆皇帝御题的“灯在菩提”匾额,边框雕莲瓣、如意云头纹、飘带、吉祥八宝等图案。塔座的密檐塔,中间一座雕有大日如来、四方佛、八大菩萨等形象,四座小塔上面雕有十六罗汉及随侍弟子像。罩厅装饰浅浮雕莲花纹饰和佛像图案,上方有五座塔,华盖上装饰道教八卦图形和祥云,周围雕铸华丽的缨络图案。东部券门内顶部以浅浮雕刻藏语转梵语的陀罗尼经咒,布满整个穹窿顶;四壁以阴线石刻的佛像、菩萨像及各种纹饰装饰。两座喇嘛塔上装饰着叶衣佛母、白伞盖佛母、绿度母、尊胜佛母。
石牌楼采用四柱三间冲天式,汉白玉石柱上镌刻着祥云到顶的图案,雕刻精美细腻,柱头是栩栩如生的圆雕狮子。石牌楼正楼、次楼为五踩斗拱,正间、次间的下横枋上雕刻有腾于云雾中的二龙戏珠图案。额枋上匾额刻有乾隆御书“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龙门枋上有仙鹤图案,正中刻有乾坤符号。坊两侧照壁,正面是忠、孝、廉、节人物浮雕。人物左侧为蔺相如、李密、诸葛亮、陶渊明,旁有书童侍候,脚下有山石,头上有祥云;右侧为狄仁杰、文天祥、赵壁、谢玄,周围刻有山石、树木、祥云等图案。照壁的小额枋上刻有两组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背面刻有一对石狮。牌楼左右八字影壁正面刻有麒麟,背面刻有八仙过海,此坊可谓难得的石雕珍品,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京城罕见。
(四)碧云寺的园林价值
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类型之一,碧云寺的园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价值与建筑价值分列,园林价值分为园林文化价值和园林艺术价值。
1.园林文化价值
中国造园“天人合一”思想和借景理法的典范,形成碧云十景。碧云寺山水环境极佳,地处山麓,周围群山环绕,形成了“环峰叠翠”的景观,契合《园冶》“障锦山屏,列千寻耸翠”的描述,正可谓“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从城关进来,“曲径通幽”,山门前一条深涧,上有“危桥跨涧”,与《园冶》“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绝涧安其梁”极为相似。寺中建筑错落有致,“楼台萧洒”,符合《园冶》“楼阁碍云霞而出没”“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的原则。清晨和黄昏,云雾自山谷升起,“碧云香霭”恰如“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
碧云寺北路的水泉院体现中国园林的“壶天模式”,以泉、潭、池、沼、溪景序列组成以水、泉为题的院落,结合树木,形成池泉印月、洞府藏春、修竹欺霜、乔松傲雪、奇桧连阶的景象。
2.园林艺术价值
碧云寺在元代即形成了享誉北京的“碧云十景”,有“西山台殿数百十, 侈丽无过碧云寺”之说,是对其园林艺术价值的评价。
碧云寺整体起承转合空间序列清晰。门前曲径通幽,引导游人来到寺前,此为序幕。过桥来到山门殿,是游览空间的起点。经过两侧竹林围绕的甬道来到天王殿、弥勒殿,再经能仁寂照殿、静演三车殿、普明妙觉殿,承接关系明确,经过木、石、砖三座牌楼的转折,到金刚宝座塔达终点。在这一系列空间中,有山涧、竹林、池沼、古木、松林,园林与建筑相得益彰。
凸显清幽之趣的水泉院更是园林艺术的杰作。水泉院借泉成景,利用崖壁、植物形成一处围合空间。园林成线形,为了避免过于冗长的感觉,以山石、虬柏为分隔,形成以池沼为中心的两处主要空间,洗心亭、试泉悦性山房、清净心、邀月台、龙王庙,围绕着这两处空间布置有序。
(五)碧云寺的艺术价值
碧云寺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园林艺术价值分列入建筑价值和园林价值,根据类型不同,分为雕塑艺术价值和其他艺术品价值。
1.雕塑艺术价值
碧云寺的雕塑艺术价值十分突出,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群像采用金漆木雕,是全国现存唯一一组由皇家督造的罗汉雕塑群,艺术价值极高,从保存质量和规模来看,堪称同类型雕塑中的杰作。
弥勒铜佛像是明代所铸造,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山门外的汉白玉石狮,明代石雕精品。
2.其他艺术价值
碧云寺内有明代铜钟两口,嘉靖皇帝敕造,铜钟造型优美,音色浑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碧云寺中还有清代香炉,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中陈列着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雕花不锈钢,水晶玻璃,属于难得的艺术品。金刚宝座塔内孙中山衣冠冢有石质供桌一个,系民国期间所制,造型优美。御碑亭中有乾隆御笔《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御笔《御制登碧云寺金刚床塔诗》,金刚宝座塔有《金刚宝座塔碑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六)碧云寺的关联价值
文物建筑的关联价值包括文学价值、绘画价值、宗教价值、情感价值和其他关联价值。
1.文学价值
自元代碧云寺建成以来,萨都剌写下了“碧云天上寺”的诗句,诗僧续赋《碧云十景诗》描绘了碧云寺各景。
明代王世贞、李攀龙、谭元春都有诗作。清代文坛巨子钱谦益、王士祯、宋犖等游玩作诗。康熙时御史张瑗拆毁魏忠贤墓,有《刬毁魏忠贤墓纪事诗》。康熙的《驻跸碧云寺》、《碧云寺临泉望月》等诗。乾隆对碧云寺更为喜爱,留下百首诗文。还有清末大家康有为诗文等。
民国期间,汪精卫有《宿碧云寺 》《碧云寺夜坐》。孔祥熙为纪念孙中山有文章《总理亲手扶植塔顶侧柏记》。周作人的《山中杂信》,后收入《周作人文集》。剧作家端木蕻良《香山碧云寺漫记 》、散文大家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都是散文精品,曾收入语文课本。
2.绘画价值
碧云寺曾多次出现在宫廷画作上,张宗苍、汪春泉等人曾画碧云寺,特别是张宗苍《碧云寺图》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多次题咏诗句,达十首之多。清桂、嵩桂、沈焕合笔的静宜园图画有碧云寺。清末马绶权绘有《碧云寺及静宜园图》,是皇家舆图研究重要文献。
现代中国艺术教育宗师徐悲鸿曾在碧云寺写生,以水泉院内虬柏作画,作品流传海外。
3.宗教价值
碧云寺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一座宗教场所,在元代即已闻名,明代更成为众多权贵窥视已久的寺庙,帝王也曾来此游玩,到清代更是受到皇家重视,将其纳为皇家寺庙。由此可见,碧云寺的宗教地位很高,而且寺庙中有五大菩萨、五百罗汉、金刚宝座塔,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4.情感价值
孙中山先生遗体停厝碧云寺之后,碧云寺就成为悼念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重要场所。在移灵南京中山陵之后,碧云寺由于地处北京,设有孙中山衣冠冢和纪念堂,依然是纪念孙中山的重要场所。这也就形成了碧云寺独特的情感价值。碧云寺也是纪念北伐战争胜利的场所。
三、碧云寺的现今价值
现今价值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生活价值和社会象征价值。
(一)社会生活价值
碧云寺的社会生活价值不仅是宗教旅游场所,让人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相关历史事件,同时是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碧云寺的现今价值是比较突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社会象征价值
碧云寺的社会象征价值具有多重性质。碧云寺以古建筑群类型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与故宫、天坛、北海、潭柘寺等同,代表了北京传统建筑。碧云寺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所在地,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对纪念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人、台湾同胞都会来此纪念孙中山,对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四、碧云寺的文化价值评估
碧云寺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是根据文物建筑价值评估的一般原则和碧云寺文化价值特点构建的。评估体系采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由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园林价值、艺术价值、关联性价值和现今价值6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年代价值、历史地位、历史关联度价值、历史延续性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建筑文化价值、建筑群体价值、建筑单体价值、建筑装饰艺术价值、园林文化价值、园林艺术价值、雕塑艺术价值、其他艺术品价值、文学价值、绘画价值、宗教价值、情感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和社会象征价值构成。这些指标基本覆盖了碧云寺全部的文化价值类型。
(一)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方法基于对碧云寺文化价值各组成部分进行调研,将其各评价指标中最为突出的价值找出。评价标准是唯一性、独特性、代表性、典型性。从评价标准上看,唯一性>独特性>代表性>典型性。
定量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
层次分析法
灰色聚类法
(二)定性评价
唯一性方面,碧云寺从整体来看缺乏唯一性,只有木、石、砖牌楼组合和前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具有唯一性。五百罗汉堂虽然是唯一一座现存的皇家敕建罗汉堂,堂内五百罗汉也是唯一由皇家督造,但作为五百罗汉堂这一类型,它不唯一。金刚宝座塔的双五塔结构是唯一的,但是金刚宝座塔作为建筑类型不唯一。
独特性方面,碧云寺具有众多独特性。西山众多寺庙中,碧云寺以秀美而著称。金刚宝座塔具有的双五塔结构,水泉院独特格局,皇家园林中最为清幽的园林别院。静演三车殿内五大菩萨同列一殿的布置。碧云寺在历史脉络上也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在近代,碧云寺不但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场所,这一点具有独特性,作为孙中山衣冠冢的所在地和北伐胜利宣布地,社会象征价值具有独特性。
代表性方面,碧云寺非常突出。在建筑文化方面,是山岳丛林的代表,是“景物因人成胜概”的佳例。其与自然风景结合,形成“碧云十景”,也具有代表性。碧云寺不断营建,最终形成汉藏结合的寺庙形式,也具有代表性。其五百罗汉堂及塑像、金刚宝座塔和石牌楼的浮雕,都具有代表性。碧云寺还是北韵禅乐的传播地之一,具有代表性。文物建筑作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具有代表性。在名胜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性上,诗作众多,具有代表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典型性方面,碧云寺是伽蓝制度的典型例证,其格局非常明确。明代宦官有修建庙宇的惯例,明代营建非常典型。清代中央政府利用汉藏结合形式,寺庙作为维护与西藏关系的一种手段,也很典型。碧云寺的选址在传统风水原则上非常典型,其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另外其清中期的建筑彩画和掇山技艺也非常典型。
总体而言,碧云寺的文化价值是非常突出的。
(三)定量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对碧云寺评价,依照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得出如下结果。
总分平均分为85.74,其中最低78分,最高95分。总体而言,碧云寺文化价值综合评价很高,与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相一致。
平均分高于总分分值的子项有历史关联度价值,86.57分,建筑物形制价值,88.27分,雕塑艺术价值,86.23分。这与碧云寺的实际基本一致,这三项价值也是后续研究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从聚类来看,建筑价值总体得分最高,建筑文化价值85.48分,建筑布局价值82.50分,建筑物形制价值88.27分,装饰艺术价值80.57分,基本与定性研究的结果相符。历史价值总体得分也高,年代价值84.00分,历史地位价值85.07分,历史关联度价值86.57分,历史延续性价值80.89分,历史文献价值79.68分,与定性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有历史延续性价值得分比预想的要低。园林价值总体得分比较高,园林文化价值81.02分,园林艺术价值83.64分。艺术价值中雕塑艺术价值得分高,86.23分,但是其他艺术价值得分低,76.36分,这也与实际相符。关联价值中,文学价值80.91分,绘画价值78.23分,宗教价值82.00分,情感价值78.00分,文学价值和情感价值比预想的要低。现今价值总体得分最低,社会生活价值75.20分,社会象征价值75.41分,说明在当前的文物建筑评价工作中,对于文物建筑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作用是什么,还缺乏清晰的判断。碧云寺在当前与北京其他的寺庙和古建筑相比,其现今价值是巨大的,亟待重视。
从相关性分析看,大多数评价指标与总分之间成相关性,其中系数在0.6~0.7有历史地位、历史关联度价值、建筑物形制价值、宗教价值、园林艺术价值;在0.5~0.6有园林文化价值、装饰艺术价值、历史延续性价值、年代价值;在0.4~0.5的有文献信息价值、建筑文化价值、雕塑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建筑布局价值;在0.3~0.4的有其他艺术品价值、社会生活、绘画价值。这说明评估指标基本符合评估要求,得出的结果是客观的。其中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园林价值、关联价值关联度紧密,现今价值关联度较低。这再次反映出当前的文物建筑评价工作中对现今价值的重视不够。宗教价值相关性高,但是由于现在的实践中,符合这一标准的遗产基本都是与信仰相关,导致宗教价值相关性强,文学、绘画、情感等价值相关性相对弱。这也是今后文物建筑评估中所应注意的,因为国内文物建筑在与文学、绘画、情感等方面的关联上非常普遍。
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果来看,碧云寺文化价值突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也有个别唯一性价值存在,评价总体分值高。从定量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各评价指标与总体评价之间基本存在相关性,总分也客观反映了碧云寺的文化价值。
五、结 论
碧云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一处文物建筑,其文化价值非常突出,在年代价值、历史地位价值、历史关联度价值、建筑文化价值、建筑物价值、园林艺术价值、雕塑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分值都较高。另外,碧云寺在历史延续性价值、情感价值、文学价值、社会象征价值、建筑装饰艺术价值方面也十分突出。对这些价值的充分理解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碧云寺的价值,发挥碧云寺的优势,将保护、利用与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地区的三山五园整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高云昆,香山公园研究室主任。
(注:此文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碧云寺文化艺术价值评估》课题报告基础上进行修改,在此向傅凡、胡克鹏、武建、朱如意致谢。)

-
服务热线:62628501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邮编:100084
本网站版权归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所有,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随意使用本网站内容
京ICP备06005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