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圆明园研究 > 圆明园研究16期

君子比德于玉——圆明园出土的玉器文物

陈 辉[1]

  

  玉,温润柔美,伴随中国人走过了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江河之髓,有着特殊的灵性,是祥瑞的象征。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和鉴赏家、思想者的赏玩、诠释,玉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器物,而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不同时期,玉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以玉比德的儒家思想则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君子比德于玉”出自《礼记·聘礼》“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的这段话把玉的质地、光泽、结构、声响等自然特性都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价值的属性。玉料被赋予人格化的德。玉德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从古至今人们崇玉、爱玉、藏玉已成为习俗和风尚。而真正的藏玉大家则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和无可匹敌的财力的历代皇家。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自幼深受汉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培养了高品位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他们不仅收藏历代古玉精品,而且亲自指导玉器的制作。清代玉器吸收了历代玉雕的长处,并有所创新。尤其是乾隆时期,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准噶尔和回部的叛乱,稳定了对该地区的统治。玉料作为贡赋,每年春秋两次上交朝廷。宫廷中玉料充足,名匠荟萃,工艺精湛,集古技之大成又有发展,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向以大、多、精为标志的鼎盛时期。乾隆帝爱玉成癖,在繁忙的政事之余,常常把玩观赏,爱不释手,兴之所至挥毫题赞,并命工匠题刻其上。乾隆一生御制诗文共四万余首,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达八百余首。乾隆戊子年《蓬岛瑶台八咏之玉屏》“玉片惜余材,百纳成一屏。瑶台琼室间,清防图沧溟。永怀漆器喻,吾心斯未宁”[2],就是赞美了当时陈设在圆明园蓬岛瑶台中的一件玉屏。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帝的御园收藏了很多种类丰富的玉器,或作为日用,或陈于殿堂,有陈设品、装饰品、文房用品、宗教用品、饮食器等。据档案记载,雍正、乾隆时期圆明园的玉器陈设有:九洲清晏的汉白玉诗意碗;西峰秀色的紫檀木嵌白玉臂格;万字房的白玉觥、碧玉瓶、白玉磬、蜜蜡仙人;淳化轩的乌木架汉玉铎、白玉铎;狮子林的青白玉香筒;思永斋泠然阁的白玉塔;玉玲珑馆的青玉山石观音等。雍正六年仅莲花馆一号房东间书阁上就陈设有“碧玉飞龙罄、白玉夔凤罄、汉玉双喜磬、白玉日月长明磬、白玉双鱼、水晶有琐卣”等十四件玉器。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员在同乐园、奉三无私、正大光明宴饮所用餐具中有白玉盘、青白玉碗、青白玉盘、青白玉碟等玉餐具[3]。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西直门外,畅春园稍北,为圆明园。其间水木清华,鱼鸟翔泳,景至幽适。道咸之时,上常驻跸园中,表以虚堂累榭,饰以怪石奇花,古今稀世之珍,充斥其中,莫可指数。有曾入是园者,为言彼经过仅全园三分之一,而所见珍物已几于目眩神迷,舌挢不能下矣。据所见仅玉器一类有四方玉花瓶一,高十四五寸,色白逾乳,雕刻人物极精细,疑非人工所为。有玉盘一,径二尺许,上连冬崧一本,叶绿根白,大与真者无异。有珊瑚数棵,高等身,粗如儿臂,红润照人眼,光灼灼不可逼视。有碧玉甜瓜一,蒂叶皆具,瓜上一蚱蜢,苍头碧翅,作摇摇欲越势,色皆天然。外此若玛瑙之碗,水晶之壶,琥珀之杯,质美而镂工,多人间罕见物云。”昔日圆明园中是否真有这些奇珍已不得而知,但现藏法国枫丹白露宫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中确有质美的水晶之壶,红润的珊瑚狮子和许多色白逾乳,雕刻精细的玉器。1860年英国侵略军Garnet wolseley曾对圆明园中收藏的玉器有这样的描述:“各种珍宝中,碧玉为中国人所最看重,价值有极昂贵的,过去数百年内,最精美的玉器均为皇帝所收买,储藏于圆明园。洁白透明的玉,也很贵重,此处储藏着许许多多,全部琢磨得很精美。有几间屋子里,置有大柜,柜中装满玉石所制的杯盏、瓶、碟等。”[4]圆明园不仅收藏玉器,而且清宫的许多玉器精品是在圆明园制作的清宫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承修和储存帝后及宫中需要的各项器物的机构。虽隶属内务府,却常常由皇帝直接指挥。为便于管理,雍正年间设圆明园造办处,乾隆二十年一月京内造办处各作也搬到圆明园。造办处的很多机构都设在圆明园。位于圆明园洞天深处的如意馆,设于乾隆年间,是专为清帝制作精美玉石、象牙、犀角雕刻和绘画作品的高级内廷作坊,其中汇集了内廷优质玉料和全国的能工巧匠。

  汉玉璧残片 

  

   

  

  199511月山高水长遗址出土   西汉

  玉璧是古代玉礼器的一种。《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因此玉“圭、璋、璧”,都属于古代贵重的瑞玉。

  这件玉璧两面阴刻有夔龙纹和谷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用在玉璧这种礼玉上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在玉璧的边缘刻有“”五个字以及“比德”、“朗润”两方乾隆的收藏章,比德”这方章取自“君子比德于玉”之意。由此可见这件西汉玉璧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因谷璧有“兆有年”、“兆多粟”、“庇荫嘉谷”、“ 庇荫赞农工”之瑞,乾隆十分重视,得到谷纹璧,必先细致观察,并赋诗以志。“谷璧多无数,逢之率有诗。”可惜此件玉璧大部分已残缺,无法看到御制诗文的全部。

  

  青玉老人山子   

  

 

  

  1985年圆明园别有洞天出土   明代晚期

  玉山子即圆雕的山林景观,多琢刻成山形,因此称为山子。在整块的玉料上,分别雕刻出山林、人物、动物等景观,层次清楚,各具形态。制作时先绘平面图再进行雕琢,也有的玉山子就是根据前人的绘画作品雕琢而成的。把绘画艺术同琢玉技术结合起来,注重形象的刻画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的透视效果。使画面平添艺术情趣,又不失琢玉工艺的本色。

  此件器物质地为青玉,采用立体圆雕的技法。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嶙峋的奇石。两位长髯的老者并排端坐在山中,面带微笑,神态和蔼,宛如两位隐士在山林中静坐休憩,吟诗作赋。人物的神态生动,须发、衣纹雕刻得清晰流畅。此山子原应有底座,出土时已遗失。

  清代人喜好将玉山子摆放在居室里,雕造数量很多。圆明园作为清帝的御园,也曾在室内陈设一些玉山子,从现存文物来看以山水人物为主。崇山峻岭、流泉飞瀑、古木苍松,仙翁童子,体现了清帝寄情于山水的向往,展示了他们的一份文人情怀。

  

  

  

  仙人出行山子(1963年圆明园出土,现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地。以浮雕、透雕和双勾技法,琢刻出走在陡峭山崖间的仙翁,手持藤仗,宽衣大袖,长须齐胸,神采飘逸,一童手攀枝条在前引路,一童身背小筐紧随仙人。山岭重叠,松枝茂密,小桥流水。借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将仙境与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好像一幅淡雅宁静的山水画。

  

  

这件玉山子雕山水人物,山峦叠嶂,流泉飞瀑,古木苍松,宛如天成。将文人在山林中隐居的闲情逸趣表现得惟妙惟肖。

    现收藏在法国枫丹白露宫的圆明园玉山(19987月朱杰先生摄于枫丹白露宫) 

  

 

  

  青玉雕桃纹龛(1985年圆明园别有洞天出土 清代)

  青玉质地,雕刻成一个神龛形状。神龛内应供奉神像,但出土时已遗失。神龛外四周雕刻有山石和竹子、果实累累的桃树、灵芝三种植物。“竹子”虚心而有节是君子的象征;灵芝是仙草;桃子寓意长寿。这三种植物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灵芝祝(竹)寿”图,有着美好的寓意。

  

 

  

  击鼓玉人(清代乾隆 出土地点不详)

  青玉质地,表现的是一个正在击鼓演奏的乐师的形象。他宽衣长袖,右手持鼓在胸前,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击鼓。头偏向一边,表情愉悦,好像陶醉在音乐中。

  

 

  

  “花甲联芳”玉扳指(20031219日圆明园坦坦荡荡出土 清代乾隆)

  扳指起源于古代的韘,是拉弓射箭时所用的工具。《说文》“韘,射决也,所以拘弦。”韘在商代就已出现。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就曾出土过玉韘。《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佩韘,能不甲我?”《毛传》“能射御,则佩韘”。清代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入住中原后,仍不忘记祖先的骑射传统。扳指作为拉弓射箭的器具,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旗人经常佩带。清初满人通用鹿骨扳指,乾隆时期扳指用材讲究,制作精细,成为一种装饰品和身份的象征。

    此扳指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色通透,质地滋润。从尺寸上可以推断为女性佩带的扳指。用阴刻线描绘了一丛荷花。并刻有“花甲联芳”四字,有祝愿长寿之意。

  曾经装饰着圆明园的各种珍宝或被付之一炬,或被肆意毁坏,或被掠至海外,成为英法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引以自豪的藏品。这些历经坎坷而幸存的玉器作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屈辱的见证,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1]现任职于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

  [2]《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圆明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圆明园管理处编:《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TOP
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圆明园遗址公园

服务热线:62628501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首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邮编:100084

本网站版权归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所有,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随意使用本网站内容
京ICP备06005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