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圆明园研究 > 圆明园研究4期

样式雷与海淀

  

  □ 张宝章

  样式雷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世家。“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是对这个清代建筑世家最为崇高的赞誉。

  一、样式雷是世居海淀的老居民

  样式雷从清代康熙年间即居住在海淀镇。193510月出版的69期《北辰画刊》,发表了雷发宣之子雷金兆写的文章《雷氏迁居金陵述》。文中谈到“癸亥冬,父以艺应募赴北”。此文末尾陆伯忱写的注:“康熙二十二年,西历一六八三,此雷氏北上以艺供职之始,自此定居海淀,直到圆明园焚毁始迁城内。”说明雷发达在康熙二十二年即定居海淀,这时正是修建畅春园的年代。

  样式雷祖宅坐落在海淀镇中部东西走向的槐树街(街南是德贝子园北墙),西墙外是香厂大院胡同,北临老虎洞,东侧是下洼子。宅院四周这四条古老的胡同名称,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雷宅占地广阔,南北宽五六十米,东西长一百二三十米,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三进院落,前院为门房和书房,有一旁院为车马房;中院为主人居住,正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还各有耳房;后院为神堂、影堂和厨房。西路中间有一座四合院,正房三卷十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四面由24间游廊连通;西院靠南北院墙修建了14间南群房和14间后照房;西院靠北墙还建有一座染房院和面向老虎洞的几间铺面。东路前半为学房院;北边盖一排照房,开一座大北门;中部为一座小花园。

     雷氏祖宅建在铺设石板道的老虎洞路南,沿石路进入御园路程很近。几代样式雷在槐树街居住近二百年。因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和海淀镇,样式雷在海淀无家可归,无工可做,被迫迁居京城内东观音寺新宅。

  雷廷昌在光绪二年重修海淀故居,并出租给多家租房户,光绪末年将房产出卖。

  直到二十世纪末叶,槐树街雷宅原有的房屋建筑,大多经过拆改重建和新建,但原有的格局仍然保留着,有些清代老屋仍旧在使用。2001年春,拆除海淀镇、建设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全面实施,样式雷祖宅范围内的新老建筑被全部拆除。半年后,横穿海淀镇的北四环路建成通车,雷氏祖宅原址正处在几十米宽的平坦柏油路面上。

  雷家在京城西郊有土地数顷,大多集中在今四季青乡巨山村和双槐树村一带。雷家在海淀区境内的老虎洞、清河、巨山、北下关等处开办有多家商店。

  雷家几代都有人埋葬在西郊。雷金玉的夫人张氏葬于小南庄,后移葬巨山村。雷声澂葬于海淀榆树林。雷家瑞葬于西冉村。第五、六、七代样式雷——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都葬于巨山村。

  巨山村东的雷氏祖茔是雷景修在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建成的。占地195亩,建在村东两道小河之间的平地上。靠村庄这头是西祖茔,占地43亩,四周有松墙环绕,北东西三面各栽种三排白杨共242棵。阴宅里31棵白果松和50棵马尾松中间,有排成八字形的8座坟墓。其中三座较大的宝顶,一座是第二代样式雷——雷金玉的衣冠冢,葬有其妻张氏,竖一通雷金玉墓碑,额题“圣旨”,碑阴面为“雷金玉及妻张氏德政碑”,额题“承先启后”。另一座墓碑,额题“遗训常昭”,碑阴面为“雷家玺及妻张氏德政碑”,额题“祖德宗功”。还有一座宝顶埋葬着第五代样式雷——雷景修,墓碑为“雷景修及妻尹氏诰封碑”,额题“奉天诰命”。碑阴面额题“遗恩永慕”。雷景修墓前还立有一通光绪皇帝敕书的“雷景修及妻尹氏诰封碑”。

  与西祖坟并排的是东坟,占地42亩,有排成八字形的18座坟墓。在东坟的东南方,还有一座3亩地的“姑娘坟”,是埋葬未成年女孩的小坟地。

  在西祖茔南边隔河修建了一座阳宅,大门北向。门前建一道影壁,栽一排槐树。阳宅占地5亩,修南北两排平房共10间,供看坟人居住和停灵使用。

  阳宅南边后来又由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圈成一块坟地,埋葬着他的两位夫人和三个子女。

  第六、第七代样式雷——雷思起和雷廷昌去世后,也应葬于这座雷氏

  墓地。

  巨山村的雷氏祖茔,南、西、北三面环水,修建了三条一米多高、总长一百多米的石砌泊岸,岸边和堤外栽种柳树468棵。坟茔四周栽植一道长长的松墙,还植有槐树、榆树、垂柳等。总共栽种大小树木3415棵,被称为“松墙杨柳城”。

  如今的样式雷祖茔已完全毁坏了,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白果松,被定为编号08094的二级古树名木,孑然独立于昔日的西祖茔,还能使人们记起:这就是曾经设计和修建清东、西陵的样式雷的祖茔。

  二、样式雷是海淀历史上城乡建设的大功臣

  海淀区境内的城乡建设事业,特别是宫殿、园林、衙署、庙宇、府邸等的建设,都有样式雷作出的巨大贡献。

  雷金玉与畅春园。

  康熙帝营造畅春园时,雷金玉受命承领楠木作工程。在为御园正殿九经三事殿上梁的建筑施工中,因技术超群而立了大功,被皇帝亲自召见奏对,受到表彰和奖励,赏七品官衔,食七品俸禄。

  胤禛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应召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负责带领样式房的工匠,设计和制作殿台楼阁和园庭的画样、烫样,指导施工,对圆明园的设计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施工过程中,欣逢雷金玉七旬正寿,雍正皇帝给予特殊的褒奖:命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古稀”二字匾额,赐予样式雷。雷金玉将此匾运回故乡,悬挂于祖居大堂。

  雷家玺与清漪园、圆明园。

  乾隆五十七年,雷家玺承担了部分修建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的工程。嘉庆年间又承值圆明园东路工程。在乾隆帝八旬万寿庆典时,他负责从圆明园到皇宫沿路点景的设计工作。

  雷思起与同治重修圆明园。

  圆明园在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慈禧太后在同治十二、十三年曾主持重新修建工作,因经费短缺和群臣反对而半途停工。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旨意档》、《堂谕档》、《司谕档》和上千件画样、烫样等图文史料,却记载下样式雷的巧妙建筑构思和辛勤劳动。

  当时主持样式房工作的是第六、第七代样式雷——雷思起、雷廷昌父子。这次重修圆明园工程量很大,主要工程是奉祀祖先的安佑宫,皇帝上朝问政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慈禧、慈安两太后的寝宫——天地一家春和清夏斋,拟修殿宇共计3000余间。此外还有围墙、门楼、值房、道路、桥梁、水闸、船坞、河桶、码头、船只等,都需要预先设计,绘制画样烫样。样式雷带领十几名样式匠夜以继日地赶制,呈报皇上、皇太后御准后方能施工,有些建筑和装修花纹式样要反复数次才能诏准。此项工程只画样烫样就花去工料银5800余两,可见工作量之巨大。

  除建筑设计和指导施工外,各大殿座内部装修,也要由样式雷承造;装修殿堂和制作家具,需要大量的柏木、楠木以及花梨、紫檀、橄榄榆等贵重木料,也要“著雷思起自为采办”(内务府大臣贵宝传谕)。

  在重修圆明园工程中,样式雷的工作相当于今天设计院的工作,包括不同工种的全方位的设计工作,在建筑艺术和造园艺术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雷廷昌与慈禧修建颐和园。

  慈禧太后在光绪即位、她得以再度垂帘听政以后,就打算将英法联军烧毁的清漪园修复,作为她长期居住的离宫。光绪十二年,她挪用巨额海军经费,开始修复清漪园的工程,并将正在修建的御园改名为颐和园。全部工程在光绪二十年结束。

  修建颐和园的设计图样和文字资料,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我们检索到光绪年间的样式雷画样,共有308张。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样式雷画样,是修建颐和园的蓝图和依据,体现了造园主人的主旨和意图,也蕴涵了几代样式雷从事皇家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智慧,是我国传统建筑技艺和造园艺术的珍贵遗产。

  由于经费不足,清漪园时代的许多建筑,在光绪年间并未修复。新中国成立后,又修复了须弥灵境和四大部洲、赅春园、景明楼、耕织图等景观,接近清漪园全盛时期的概貌。这座体现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最高成就的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已于199812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雷廷昌兴修西郊水利。

  在国家图书馆样式雷史料中,检索到50多件(册、幅)样式雷关于北京西郊水利工作的图文资料,其中大部分为毛笔手书的工程本册,如《樱桃沟至静明园水道抄平丈尺册》、《卧佛寺至四王府旱河工程册》、《松林闸等处挖河工程册》等,详细记录了被毁河道、石槽淤塞和被冲毁的现状,修建工程项目的建议,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工程的全貌。还有一部分是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画样、图样,如《西直门至万寿山河道及石路图》、《倚虹堂清挖河泡船道图》、《万寿山西宫门外开挖引河图》、《颐和园后山挖河丈尺平样》等。这些图样大多标注着长短丈尺,作为施工的依据或参考。

  这些图册主要反映了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进行的两次水利施工。同治六年的兴修水利工作,统称“添修并拆修水沟和挑挖河泡淤浅”工程,主要项目是整修从香山静宜园和樱桃沟到玉泉山的引水石槽,清挖北旱河、南旱河和长河的淤泥,使西山泉水通畅地流入京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雷廷昌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及时改变局部的工程方案,保证这次巨大的兴修水利工程顺利完成。

  光绪年间的西郊水利工程,主要是在光绪十二年洪涝灾害后,清挖淤塞河道,修砌冲毁堤岸,妥善解决排洪问题。各项工程大多是围绕整治旱河、改善昆明湖进水条件进行的。如樱桃沟水道工程,雷廷昌经过实地勘察、丈量,检查和记录了河道被冲毁及淤塞情况,编制了《樱桃沟疏通水道底册》。他在簿册扉页写下了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樱桃沟内拟改开水道,切刨山坡,改修三孔平桥,添修趄护沟山石,添修山石护脚泊岸,凿打抬运阻滞山石,清理河桶等工。”之后,又进行了整治南旱河、北长河和开挖引河工程,使西山泉水通过引水石槽顺畅地流进玉泉山和昆明湖,西山洪水通过旱河流进清河,大大改善了颐和园和北京城内的供水状况。

  由此可知,样式雷不仅对京城的建筑和造园事业做出了很大成绩,而且对北京的水利事业和整个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样式雷图文史料是学习和认识海淀历史的好教材

  学习和研究海淀历史的档案资料非常缺乏。样式雷图文史料提供了丰富、直观而可靠的资料依据,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知的和悬而未决的问题。试举几例:

  第一,关于民族英雄燕桂。我们是在《雷氏族谱》中雷思起兄弟四人记录他们的大姐燕雷氏举家自焚的记述中,得到相关史料的。

  燕桂是步军统领衙门巡捕中营畅春园汛的一位千总,负责海淀一带的治安保卫工作。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186010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海淀镇时,一队法国侵略军,冲向畅春园守备署北边的下洼子。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燕桂千总和他的叔父、八品顶戴燕茂林,勇敢地迎上前去,奋力挥刀抵抗,一连砍死数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力不能支,叔侄二人先后被侵略强盗乱刀刺死。惨无人道的法国侵略者,竟将二位英雄的尸骸当街焚烧了。

  燕桂的次子燕岐瑞,娶雷景修的长女为妻。在燕桂牺牲的那天,燕桂夫人和燕雷氏带领全家老幼男妇共14口,集体自焚,壮烈殉难尽节。

  咸丰帝于十一月二十三日颁发上谕,对燕桂一家给予表彰抚恤。

  第二,关于几座行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西郊有几座重要的行宫,如圣化寺、泉宗庙、倚虹堂、乐善园,人们很难认清其建筑布局及概貌。样式雷的画样和“略节”,能给予很多帮助。

  样式雷《泉宗庙地盘画样》使我们对泉宗庙的宫门格式、中路的寺庙殿堂和东西两所的亭苑布局,能够一目了然。特别是对行宫内外32眼名泉的分布、河泡湖塘的大小和方位、万泉河的源头及流向,有了清楚的认识。

  圣化寺是康熙、乾隆二帝都很喜爱并经常光顾的小行宫。它位于万泉河西支——巴沟河岸边,样式雷3张《圣化寺画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园林中心的圣化寺,额题“香界连云”的五楹品字形大殿,北所的仙楹佛楼及西院的“青翠霄汉”殿,以及乾隆最爱盘桓的“静虚斋”别馆,都能找到准确的位置。

  样式雷的几张《倚虹堂》和《倚虹堂古船坞地盘画样》,解开了对倚虹堂行宫认识上的谜。一是认清了它的准确方位,它座落在长河岸边,而不是御道北侧。二是认清了它的宫门和码头的方位及殿堂与宫门的关系,即码头在五楹南房中间穿堂门外,紧临长河;三楹宫门东向,面对北去的石板御道,宫门本身就是正殿的东配殿;船坞建在长河南岸,三座坞桶,每座十三间,作为储存龙舟和冰撬之所。

  第三,关于几座皇家赐园。西郊有一批著名而重要的王公赐园,由于年代久远和园主变更频繁,再加上战争焚毁及人为改建等原因,园林的概貌及沿革很难搞清楚。样式雷的图文遗存是解决问题的珍贵资料。

  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外的澄怀园,是著名的翰林花园。这里曾居住过众多顶尖的大知识分子,他们对有清一代的历朝政治都发生过重要影响。样式雷的《澄怀园》画样、《翰林花园糙底》和两件澄怀园“略节”,对我们认识澄怀园的基本建筑格局及其沿革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澄怀园是一座水景园,山环水绕之间,建有六组十几所宅院,大小房170多间。从雍正三年张廷玉等人入住,直到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这里一直是南书房和上书房的翰林和高官的住所,是一座西郊名园。

  蔚秀园是道光帝第七子奕譞的赐园,如今是北京大学教职工宿舍区。此园曾是定郡王载铨的赐园,名含芳园。我在国图见到有一张雷氏画样上写有“含芳园旧住和亲王”字样。在另外两张标明“清末绘本”的北京西郊地图上,在圆明园和畅春园之间蔚秀园那块地方,都标注为“和王园”。这足以证明蔚秀园在含芳园之前曾是雍正帝第五子弘昼的赐园。我又根据其它史料,查清了和王园以前曾是康熙帝第九子允禟的赐园彩霞园,此园根据康熙上谕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样式雷史料象一把钥匙,打开了认识蔚秀园历史沿革之门。

  第四,关于一批经济合同。样式雷图文遗存中,保留了一批经济活动领域中的地契、借契等文契资料,如雷宅租地执照、押地借契、租赁房屋合同、合股办理商店合同、白事账本、工料账本、家庭日用流水账本、样式房出入总账、宅内来往账条、祭天零用账、聚泰永收钱账,等等,对我们认识清代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由国家图书馆及其他单位收藏的样式雷图文史料,是研究几代样式雷生平事业成就、中国古代造园史建筑史和清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样式雷史料还是修复和重建众多清代皇家宫殿、园林、坛庙、府邸和陵寝的最真实可靠的依据,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的宝贵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我们应当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一批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系海淀区政协原主席)

TOP
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圆明园遗址公园

服务热线:62628501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首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邮编:100084

本网站版权归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所有,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随意使用本网站内容
京ICP备06005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