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圆明园管理处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遗址公园建设,坚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坚决落实“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大力开展园林生态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园林绿化美化,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救治,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优美的游园环境;另一方面,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设立宣传活动室,组建专业讲解团队,呼吁游客爱护生态环境,号召市民积极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提升首都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为生态文明领域新消费做出积极贡献。
2020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国家文旅部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圆明园河湖水系被评为北京市2020年度优美河湖之一。2021年圆明园水生态修复研究示范项目获得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一、水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7年起,圆明园内景观供水来源采用劣五类再生水。由于再生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为了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圆明园持续开展水生态的治理与修复工作。主要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投放鱼虾螺贝营造水体生态系统,同时辅以人工管控等生态办法对园内的水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进行吸附,以收割水草的方式将多余营养移除出水体,建立高度有序的“草型清水状态”,保持水体生态平衡,达到水质改善目的。现已完成的水生态修复面积约占全园水域面积的30%,水质明显提升至地表水三类及以上。这是再生水应用上取得突破的一大范例,得到了市领导批示,北京市水务局进行了推广应用,比如在温榆河公园、永定河平原南段生态修复等河湖湿地建设中,均借鉴运用了圆明园的水生态修复经验模式。
二、园林景观逐年美化优化
圆明园积极落实区文明城区创建整治工作要求,按照5A级景区标准,深化环境再提升和景区常态化管理。一是坚守生态底线,大力开展黄土露天治理工作,通过栽植地被植物、彩叶树种、宿根花卉等方式,科学高效地将园内绿化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种植养护树木约11万株,牡丹芍药养护面积达20080㎡。二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应对病虫害,释放害虫天敌3000余件,悬挂诱捕器400余个,其中“一种异色瓢虫越冬箱”申报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三是优化圆明园特色荷花品种,引进13种秋荷及晚花品种;创新培育方法,对200粒国庆红种子进行离子注入,作为荷花育种材料。四是秋季在圆明园西部景区打造花带,为游客提供结构丰富、功能多样的休憩游览空间,打造圆明园特色园林景观品牌。
同时,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圆明园始终以游客为中心,秉持“四季有活动,季季都不同”理念,坚持春踏青、夏观荷、秋赏叶、冬临雪,举办踏青节、荷花节、金秋节及冰雪节4个节庆活动,定期开展摄影比赛,常年陈设摄影作品展等。
三、生物多样性充分体现
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考虑其他生命体的需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优化野保工作管理措施,确保良好生态栖息环境。圆明园在日常绿化养护工作中,注重避让野生禽类,保留水禽冬季觅食、育雏区域,科学管控芦苇,保障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空间。
目前,园内陆生植物300多种,动物400多种,鸟类281种,水禽种类占鸟类的3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种(金雕),二级保护动物22种,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19种,蜻蜓28种(其中低斑蜓是一种极度濒危的蜻蜓)。2021年,濒危物种青头潜鸭首次现身圆明园,且停留近一个月时间,紫背椋鸟、灰冠鹟莺2种鸟类先后现身圆明园,刷新了圆明园鸟类品种新纪录。据统计,圆明园鸟类比往年新增6种。水生态系统修复后,很多乡土鱼类又成群出现了,比如五彩斑斓的鳑鲏,俗称五彩鱼。这种鱼可以称作是水生态健康与否的风向标,只在水质良好、溶氧充足、生境条件完善、水生态指标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鳑鲏在圆明园内多个水域出现,标志着圆明园的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生物种类更为丰富。
四、游客文明意识有所提升
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把引导游客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加大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设置树牌、警示牌,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展示优美景观照片等方式,呼吁游客自觉维护园林景观,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2021年共开展“爱鸟周”活动2次,利用“圆明园大讲堂”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线上线下讲座10余场,设置鸟类摄影作品展览牌示以及科普宣传栏,呼吁游客爱护野生动植物,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圆明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园内树木林立、花草芬芳、地被遍布,营造出水下森林繁茂、鱼翔浅底、水面碧波粼粼、水上荷花绽放的水域立体景观效果,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游园环境,成为水清、气净、景美、鱼游的城市“生态绿核”。
下一步,圆明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将聚焦“水生态、园林绿化、野生动物、乡土植被、古树名木”五个方面,以导游讲解、互动参观、展览展示等形式定期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题活动。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升市民游客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法治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意识,调动市民游客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提高市民游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未来,圆明园将持续治理改善园内生态环境,扩大生态修复面积,推动生态理念的普及和河湖水域生态空间品质提升,为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清岸绿的生态城市、和谐宜居之都做出贡献。在国家主张推动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圆明园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园,有责任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有信心肩负好这一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