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圆明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发现“田字房”和皇家稻田基址。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时已建成,其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田”字象征农耕,古代中国奉行以农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为房,还在圆明园的稻田里举行“藉田之礼”,即亲耕,并察看农事农时,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雍正重农轻商,他认为商人投机取巧,获巧利。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圆明园的建筑布局之中。圆明园四十景中有关于农耕的景群就占了四处之多,按比例算可达十分之一。这些景群呈倒T字形分布于圆明园的西北部,南侧由澹泊宁静向北至柳浪闻莺,稻田棋布、荷池环绕,景色自然宜人;北线由多稼如云至若帆之阁,沿圆明园后溪河曲折蜿蜒分布开来,两岸稻香阵阵、树木葱笼,村舍隔岸相望,宛如水乡风光,恬淡悠然。清帝对这几处景区分外喜爱,园居于此,河流萦绕、花木繁盛、环境颇佳,有世外桃源之意,曾多次前往欣赏并作诗吟咏。
考古专家此次在遗址附属的皇家稻田首次采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对京西稻的种植开展考古学研究。京西稻又称“御稻”,当年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种植,并在玉泉山周边开辟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
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202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