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圆明园充分发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自身优势,以设立“服务提升年”为契机,聚焦“疫情防控、接诉即办、垃圾分类”三个关键点,着力“5A景区、马首回家、160周年”三个突出点,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疫情首抓“控、管、防”,稳步推进复工复产。确保职工“零发生”、游客“零感染”、环境“零传播”。一是严把“控”,实行实名制网络预约购票,每日游客上限3万人,瞬时客流量控制在最大承载量的30%-70%以下,坚持入园体温必检、口罩必戴,健康码、身份证必查,严格控票、控人。二是紧抓“管”,坚持1米线,加强对客流密集性区域的疏导,持续增强公共设施消毒力度;做好展览馆、全景沙盘等封闭场馆从关闭到逐步开放相关工作,提供餐饮、电瓶车、游船、清史书店等服务;通过举手牌、电子屏、横幅、海报、广播等提示防控要求,管好人员疏导。三是强化“防”,增加座椅、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消毒频次和力度,安排医务人员和2辆隔离车随时待命,做好紧急情况防范。
二、服务提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深化国家5A级景区建设,抓实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服务、管理品质。一是5A建设,宣贯5A标准,全园工作列入5A标准日常考评,建立数字化游客服务系统,优化卫生间、座椅、牌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亮化、多杆合一工作;增加智能消费系统,织布服务网络,增加客服功能及点位;推出精品游览路线方案,丰富语音讲解景点及语种。二是服务管理,微信公众号、园长信箱、官网纳入接诉即办管理,内控系统得到区财政认可,内审、合同、资产、档案管理持续提升,增强制度安全、程序安全。三是深落实垃圾分类工作,重新设置更新园内果皮箱,建立监督队伍,强化日常监督检查;补充垃圾桶类别,对职工、外包人员进行培训,志愿者引导游客投放垃圾,通过横幅、海报、电子屏等宣传垃圾分类要求。
三、筹备马首归藏,强化遗址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遗址公园重中之重。进行马首归藏,举办马首回家展览,马首安防方案已获市文物局批复,展览展陈方案正在深化提升,安防、展览实施过程中,请市文物局协助办理马首归藏的相关报批手续。坚持“用遗址定义公园”,加强遗址文物保护力度。一是开展遗址保护,大宫门保护展示方案已获市文物局批复,正在进一步调整细化中,线法桥遗址抢险加固已取得核准批复,紫碧山房、如园等已考古区域的保护方案正在研究;二是压茬考古勘探,开展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扇面湖考古勘探和遗址整理,启动断桥残雪勘探项目工作;三是着力促成北京地区流散文物持续回家,回收水磨、一亩园、树村等拆迁区域文物;对文物及大水法等遗址进行3D扫描;组建考古志愿者团队,打造考古、修复等多功能研修教育基地。
四、构建文化品牌影响,打造专属IP产业链。深入挖掘圆明园历史文化价值,持续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一是筹备160周年活动,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围绕学术论坛、考古展示、流散文物展示、数字圆明园、夜间经济六大板块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举办罹难160周年主题展、学术论坛等系列纪念活动;与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圆明园研究院成立时间为序)8所高校建立圆明园研究院(中心),持续增加学术资源储量;成立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圆明园研究保护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高校研究成果展在圆明园成功举行。二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举办云展览、云观鸟、云赏牡丹,以及线上文物讲解、小讲解员大赛,组织开展曾宪梓纪念活动;整理圆明园IP,举办首次文创产品发布会、首届全国大学生文创大赛;建立影响力统计分析系统,建设视频工作室,拍摄纪录片。三是增强文化传播辐射力,上半年融媒体总点击量达2.5亿次,微博微信固粉264万人,新闻报道4980余篇(次),登陆中央电视台4次,悼念何鸿燊先生文章登上微博热搜。
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