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11期

发布时间:2010-10-22 13:05来源:字号:【大】【中】【小】

  

圆明园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研究

□朱红  梁越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是世间一切生物和秀美山川赖以存在的保障,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条件。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突出任务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一座大型的水景园林,在我国和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水是圆明园的灵魂,园内水面面积达十分之四,理水手法多样,大多景观皆因水而成。园内植物景观丰富多彩,叠山理水,山复水转,山水环抱,因水成景。然而这个曾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的皇家历史园林,演变发展到今天,由于渗漏现象严重,以及当前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其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极大破坏。圆明园作为一处重点文物遗址,要保护水景历史园林的特色和面貌,必须把引入的外源水最大限度地保存起来,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的工作势在必行。

  1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

  1.1 国家及地区水资源背景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在世界排名第六,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很少,属于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每年缺水在1000亿立方米以上,670座大中城市有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我国不少地区水资源缺乏程度已经同世界上高度缺水国家以色列等相接近。淮河以北占全国五分之三的辽阔国土上,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相当于世界水平的三十二分之一,人均每年不到300立方米。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北京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库容量400亿立方米,到90年代来自于自然界的降雨补水量锐减,1999年自然补水量在密云水库为0.8亿立方米,官厅水库2.56亿立方米,不到80年代自然补水量的十分之一;2002年以来北京已经多次出现缺水危机,2003年密云水库可利用水量仅为3.8亿立方米,官厅水库可利用水量仅为1.2亿立方米。北京地区由于地下水采集加剧,导致地下水急速下降,平均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19.01米。

  1.2 圆明园水系历史资料

  1.2.1 圆明园历史水源

  历史上圆明园的水面共计123.73万平方米,占全园面积的十分之四,约2080亩。园内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在园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用于舟行和水上运输物资。圆明园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清代时这一水源十分充足。根据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藏样式雷图及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记载,圆明园的来水水源有两个,入水口有九个,出水口有三个。具体为:

  圆明园入水口有二:一为万泉河引来的玉泉山、香山的泉水和山水,由圆明园宫门西边藻园入水口处入园,这是圆明园的主要入水口,圆明园大部分湖面用水来自此水口;二是黑龙潭边小清河引来温泉、阳台山、凤凰岭一带泉水和山水,从紫碧山房入水口处入园,保证圆明园北部鱼跃鸢飞、北远山村一带江南水乡风景区及西洋楼景区用水。

  长春园入水口有四:一是西洋楼景区西南五孔闸入水口,这是长春园主要入水口,供应长春园全园大部分湖面用水;二是西洋楼景区西北迷宫处入水口,该入水口保证西洋楼景区用水;三是天宇空明东、迷宫西处入水口,同样保证西洋楼景区用水;四是茜园处入水口,该水源同样来自万泉河,由圆明园南、绮春园北部之河道引水入园。同时该水口有溢水之用,长春园水多时可从此水口溢出。

  绮春园入水口有三:一是由万泉河引水,经暗沟由绮春园最西处、河神庙东入园;二是由万泉河引水,由正觉寺东入园;三是喜雨山房北,圆明园护园河引水入园。同时该水口有溢水之用,绮春园水多时可从此水口溢出。此外,园外还有一条护园河,用于控制水的大小,同时保证三园用水。

  圆明三园的出水口有三:其一为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东北角,西洋楼景区用水从此口排入小清河;其二为长春园狮子林东七孔闸,此出水口为全园主出水口,圆明园五孔闸出水流经长春园全园后,从此口排水到小清河;其三为绮春园心境轩东出水口,绮春园各景观用水从此出水口排入万泉河。

  1.2.2 圆明园历史水系的功能

  圆明园是水景园,其水的功用主要为因水成景。但圆明园又是皇帝长期园居之御园,其水的用途主要还是实用功能。皇帝、后妃及皇子们游园主要是通过水上交通,其工具主要是船和冰床(清内务府档,皇帝穿戴档有详细记载);园内各景点所需物资大部分是水上运输;水上游乐项目主要为端阳竞渡、冬季冰嬉、七月初七乞巧节放河灯等;消防用水一般为湖水,大的寝宫区及重要景点都设有铜海;绿化用水一般都是湖水;生活用水来自各个寝宫区所打的深水井。

  为了达到不同的功用,圆明园所有水面的湖深、湖底、湖岸、河道等,安排设计十分考究。据历史档案记载及现代考古、清整河湖等第一手资料,我们发现圆明园的河湖设计达到极至。

  1.2.3 圆明园历史水深

  圆明园管理处1997年福海清淤时发现,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这样的深度是为保证每年端午之日龙舟竞渡,平日走大船。

  九州清晏之前、后湖,是皇帝日常活动的主要水面,经常行走船只。经北京市文研所2003年考古发现,后湖最深处也接近3米,一般水深也在2米左右。万方安和前水面因观景的需要,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

  圆明园的水上交通专用的河道,其深度一般在2米左右。而所有水上交通专用的河道及寝宫区周围的湖底,因不需要水生植物生长,其湖底一般都铺垫沙石。

  但有些以观荷、观稼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其水深一般在80公分到1.5米左右。这样的水深利于水生植物生长,而且并不有碍荡舟。如濂溪乐处、澹泊宁静、曲院风荷等处。

  1988年、1993年圆明园管理处清理长春园、绮春园的河湖水系时发现,长春园、绮春园的水面设计与圆明园的水面设计相类似。较大的水面及与寝宫区相近的河湖、河道,其水面有一定的深度,一般在1.8米到2.2米之间。这些水面因不需要虫鸣蛙叫、水生植物生长,其湖底一般都铺满沙石。而需要水生植物生长的地方,其湖深一般都在1.5米左右。

  2003年对圆明园西部桥涵遗址考古后发现湖的深度(表一)在1.6米到2.5米之间,与历史记载的深度相差不大。

  

  表一《圆明园西部桥涵遗址考古勘察与清理报告》湖底相对高程

  

考古编号

位置

发掘时间

湖底距地表距离

地层堆积

2

茹古涵今西部

 200310710.21

  1.71.85

三层

5

坦坦荡荡西南角

 2003.11.1211.24

  2.50

三层

7

坦坦荡荡东北部、杏花春馆东南部

 2003.11.1811.30

  2.30

三层

8

杏花春馆遗址东部

 2003.11.1411.27

  2.14

三层

9

杏花春馆遗址西北部

 2003.11.1011.23

  1.72

三层

11

上下天光遗址西南部

 2003.11.21.18

  2.24

三层

13

慈云普护遗址西南部、上下天遗址东南部

 2003.11.611.15

  2.74

三层

15

碧桐书院西南部、天然图画西北部

 2003.11.1611.29

  2.25

三层

17

碧桐书院遗址东南角

 2003.11.1611.28

  1.6

三层

19

镂月开云西北、天然图画西南部

 2003.11.411.20

  1.7

三层

20

镂月开云东北部

 2003.11.1811.30

  1.7

三层

24

九洲清晏西北部、茹古涵今东北部

 2003.11.2011.27

  2.6

三层

25

九洲清晏东北部、镂月开云西部

 2003.12.312004.1.7

  2.30

三层

26

万方安和南部

 2003.10.3111.19

  2.26

三层

27

万方安和西南部

 2003.10.3111.18

  1.80

三层

29

万方安和北部

 2003.11.2512.1

  2.08

三层

31

万方安和西北部

 2003.10.3111.15

  1.6

三层

  

  1.3圆明园水系现状,近几年的供水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1.3.1圆明园水系现状

  如今圆明园周边地区及圆明园本身水系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来圆明三园的供水源头玉泉山水系和西北入水口早已关闭,昆明湖的水已不能直接进入圆明园。东部开放区水源主要是由正觉寺东侧入水口和北京101中学校门西边(小南园)入水口引入绮春园水系,后流入福海。从线法桥五孔闸流入长春园水系。三园之水最后汇集长春园东北区,多余的水由溢洪闸(原七孔闸)汇入小清河(见表二)。

  

  表二圆明园历史与现状水系表

  

  入水口1

水源

入水口2

水源

入水口3

水源

出水口

圆明园

藻园(二龙闸)

玉泉山

紫碧山房

小清河

  

  

  

长春园

福海五孔闸

万泉河

蕊珠宫

小清河

  

  

七孔闸

(小清河)

绮春园

  正觉寺东侧

万泉河

101中学校门西(小南园)

万泉河

正觉寺西

万泉河

东部一出口

(万泉河)

  (表中阴影部分表示现已关闭的部分)

  1.3.2近几年的供水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多年来圆明园的环境用水未列入北京市环境用水计划指标,每年的环境、生态用水均需经多方努力争取而来,由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圆明园的最低用水需求。

  

  表三河湖二所1999年——2004年万泉河首闸放水量明细表

  年度

  出水量(万方)

     

  1999

  85

  另有112万方弃水,共计197万方。小价0.06/立方米。

  2000

  120

  2000111日开始调整,由原0.06/立方米调为0.09/立方米,库区移民扶助金0.01/立方米不变。

  2001

  209.85

  全年水价为0.09/立方米

  2002

  281.54

  200221日开始调整,由原0.09/立方米调为0.15/立方米,库区移民扶助金0.01/立方米不变。

  2003

  237.62

  2003年元月20日开始调整,由原0.15/立方米调为0.30/立方米,库区移民扶助金0.01/立方米不变。

  2004

  266.72

  200481日开始调整,由原0.30/立方米调为1.30/立方米,库区移民扶助金0.01/立方米不变。另有30万立方米引洪雨水,共计296.72万方。

  合计

  1200.73

  

  

  近几年来,降雨量不断减少,而指标水供给一直没有增加,同时水费逐年上升(表三),给圆明园财务造成巨大压力。供水的严重不足和自身的渗漏,导致圆明园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缺水成了影响圆明园生态系统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

  ①每年数月的干涸使大量水生植物、鱼类、蚌类等水中生物因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大量灭绝死亡。长春园荷花区因严重缺水,大面积荷花生长期缩短,甚至枯死。由于缺水,2002年曾发生圆明园湖内近10万斤鱼类死亡的现象(当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由于缺水,成群的水鸟、野鸭亦失去了繁衍栖息地。

  ②缺水亦使圆明园陆地和岸边的植被大量死亡。如包括柳树在内的树木干枯致死近千株。

  ③圆明园园内的水文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缺乏流动,加上湖水深度不够,使得绮春园和福海景区的水华泛滥现象突出。

  ④由于缺水,使开放区内游船无法正常运行,许多景区无法进入,游客反映强烈,多次投诉。

  ⑤北京多风,沙质湖底因干枯而暴露,且由于退化严重,植物不易生长。如长期缺水,极易形成沙源,从而影响周边环境。

  2 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措施

  2.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

  “节水为先,治污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圆明园管理处认识到了节水保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重要性,为改变因缺水导致的公园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严峻局面,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提出“恢复山形水系”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要重点保护包括圆明园水系在内的风景园林水域”等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圆明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应急预案,以缓解圆明园的严重缺水矛盾。

  为此,圆明园管理处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圆明园的水问题进行相关论证,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圆明园周边环境和湖底质地及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经过多次会议,决定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达到最终“节水保水,改善环境”的目的,挽救濒临死亡的岸边树木和水生动植物,改善日趋退化的生态环境。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负责的态度,圆明园管理处经过一年的努力,组织相关单位深入研究、论证,制定了《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以及圆明园内湖补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雨洪利用工程、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等四个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同。

  2.2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措施

  2.2.1内湖补水

  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是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人工模拟与强化。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可节约大量有限的水资源,缓和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控制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采用中水为内湖补水,保证景观用水需求,可有效缓解圆明园用水的压力,并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内湖补水工程参照国内外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践经验,选用成熟、可靠、先进的处理工艺,将先进性和可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确保处理水质达到公园景观用水的补水水质,并且不影响周围环境。

  本工程包括取水、输送以及污水处理工艺、土建、电气、自控仪表等内容。根据《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取水泵房位于肖家河闸,污水处理站位于圆明园西北角公园北外墙与内墙之间,这里地势高,出水可流经整个公园。选用成熟、可靠、先进的处理工艺,达到回用水标准的水直接就近排至圆明园公园水体,通过生态措施进行再处理,出水流经整个公园,定期监测,逐步增加中水回用量,保障公园环境供水。

  由于现阶段污水处理达不到回用标准,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因此,①中水回用可与绿化灌溉管道相连,直接用于圆明园绿地灌溉,减轻绿地灌溉用水压力;②中水回用的水域需进行防渗处理,以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2.2.2节水灌溉

  解决圆明园水资源短缺的立足点应放在节约用水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因地制宜地采取较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目前圆明园三园内水的利用形式主要是景区功能用水和绿地灌溉用水,其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为灌溉用水。三园内绿地面积约为240m2,灌溉方式主要为喷灌和地面灌溉相结合,而且喷灌比例较小,没有微灌。此种浇灌方式不仅灌水不均匀,还容易造成水肥流失,水利用系数最低,因而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为解决圆明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减少地面灌溉,采用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推广微灌技术,建立科学的灌溉系统。

  节水灌溉工程涉及的设计范围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依据,覆盖整个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全部绿地。把圆明园划分为6个大灌区,每个大灌区又分为3个小灌区,共18个小灌区。绿地草坪采用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喷头采用地埋式伸缩喷头,组合形式为正方形;各种名贵的花草采用微喷灌系统;树木采用小管灌。通过此节水项目的实施,使园区内的绿地全部采用节水灌溉的形式(即喷灌、微喷灌和小管灌相结合的灌溉形式),通过此项措施每年可以节水48m3 ,适当缓解圆明园内缺水的现状。

  同时,建立严格的节水灌溉制度,建立绿地基本资料信息库,包括灌溉面积、土壤特性、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灌溉系统运行情况等,制定合适的灌溉计划,包括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等。

  2.2.3雨洪利用

  为了改变汛期雨水大量白白流走,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现状,必须充分利用汛期的暴雨洪水资源。雨洪利用可以减少区域内的降雨外排流量,提高防洪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涵养水源、缓解缺水局面;减少地面积水,营造水景观,改善园区及周边环境。雨洪利用既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又是补充水资源的经济有效的现实措施。雨洪作为一种资源,加强其利用势在必行,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圆明园的用水压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将为圆明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圆明园内的雨洪利用主要采取水域返还及雨水集流。

  ①充分利用圆明园地形多丘的优势,采取控制地面径流导向、增加透水型地面铺装的措施,增加雨水入渗量,从而减少径流损失。

  绿地草坪滞蓄雨水:新增下凹式绿地,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小径流流失,同时还可以减少树木、草坪的灌水次数,节省水资源。另外可以减污减淤增肥,既减少了园区内人工湖的水质污染,减少其淤积量,同时增加了绿地的土壤肥力。对于现有绿地可采用围埂将绿地围起来,适当降低绿地高程,把周围地面径流尽可能地引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溢出,再排入园区内的人工湖。

  通过雨洪利用工程的实施,减少园区对指标水、地下水、中水的使用量,也就是减少了园区的水费支出,降低园区的运行成本,同时保证灌溉、绿化等用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

  同时,研究利用周边地区雨水净化后补充圆明园景观用水,重点通过生态、物理等手段解决城区雨水管道雨污合流所带来的污染。

  2.2.4湖底防渗

  圆明园水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现有的水资源,而湖底防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1)湖底防渗方案的前期论证工作

  勘测表明,圆明园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沙层面积较广,导致渗漏情况严重。近几年北京降雨稀少,缺水情况日益严重,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地下水开采及中水的补给量有限,短期内中水的等级又达不到环境用水的要求,所以地下水及中水利用仅能作为一种应急的补水措施。因而节水工作成为目前首要完成的任务,而防渗工程又是现阶段最行之有效的节水方法。

  根据圆明园地质条件沙层面积广和其他地方的应用实例,铺防渗膜效果较好,而采用的聚乙烯土工膜经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证明,该材料已经在国内几百项工程中使用,并且该材料为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为无毒的高分子防渗材料。

  2)铺膜防渗工程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

  ①铺防渗膜对地下水的影响

  圆明园水面是由多个小水面组成,各小水面的驳岸没有防渗,还可与外界土壤水分沟通。加之圆明园地势低,容易汇水,福海水系高程最低,更易汇水,因此铺膜的湖泊不会成为缺地下水的孤岛。只是较大湖面如福海工程实施后,恢复正常地下水位与土壤湿度所耗时间略长。

  ②湖底铺膜对湖中动植物的影响

  圆明园的湖早已不是自然生态系统,每年干湿交替。其次圆明园属于人工引水湖,靠人工种植水生植物与养鱼,靠人工输入大量的能量维持,所以圆明园的生态环境是半自然或者人工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③前期防渗试验效果

  基于以上的影响,我们对长春园的部分湖区进行了试验。经过防渗工程,塑料膜隔断了湖底土壤与水分交换,对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影响。但是该防渗工程采取了一定技术补救措施,在土工膜上铺垫了50厘米至150厘米的土层,并种植芦苇、莲藕、藻类等水生植物,营造一个天然的大湖泊。其水深达到1米左右,水生植物生长良好,湖底土壤微生物也能产生较好的反应,现在该湖区已经成为一个半自然的水生生态系统。

  3)相关成功案例

  通过调研,北京诸多公园采取的防渗工程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中共中央党校防渗后对岸边植物没有影响,湖中存水后,植物生长旺盛,小气候环境得到改善,夏季校内温度比校外低2℃左右;北京植物园尝试粘土等自然方式防渗都存不住水,铺膜防渗后园内水体常年保持合适的水位,雨季还可以回补,效果非常好;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湖底铺设高密度聚乙烯后形成的湿地走廊,生长着荷花、菖蒲、慈姑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多种生物及鸟类,结合其他设施,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4)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和《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采取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有步骤地实现对部分水域进行防渗处理。

  工程范围主要集中在重点景区的湖底,只做底层防渗,不做侧防渗,保持部分侧渗量,可以保护原有的驳岸遗址和沿岸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保证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复合土工膜防渗层上保留0.51.5米的覆土,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

  

  表四东部湖底防渗工程计划相关数字

  

  防渗前供需水情况

  总蓄水量

  1503600立方米

  平均水深1.5m

  降雨集水量

  62万立方米

  海淀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619.0mm

  绿地用水量

  126.96万立方米

  东部开放区绿地面积为126.96万㎡,灌溉方式为地面灌溉与喷灌相结合,灌溉用水按绿地用水定额计算。根据《北京市主要行业用水定额》中的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定额,绿地喷灌用水定额为1立方米/㎡年。

  开放区蒸发量

  179.44万立方米

  海淀气象站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约为2295mm20cm蒸发皿),20cm蒸发皿与天然水面蒸发量换算系数为0.60

  年渗漏量

  681.40万立方米

  2004年为偏枯水年,计算得到的渗漏量数据可能偏大,不足以代表多年平均数据,因此计算渗漏量时按实测值乘以平均系数0.90计算。

  年需水量

  925.8万立方米

  

  防渗后供需分析

  侧渗量

  76.67万立方米

  

  年补水量

  321.07万立方米

  

  前后对比

  防渗前年补水量-防渗后年补水量

  604.73万立方米

  

  

  通过表四的数字分析可以看出,防渗工程实施后可以明显减少补水量,节约珍贵的水资源。

  工程实施前的防渗技术工作是经过专家论证的,防渗实施后圆明园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生态环境。

  2.3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水质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许多地区已得到广泛应用。处理的方法有:以生物处理为主;以物理化学法处理为主;以物理方法处理为主等。因地制宜,在圆明园地区可以采用以生物处理为主,物理方法为辅的办法提升水质,具体为:

  1)利用生态措施改善水质

  由于污水处理厂排放水水质存在不稳定的情况,除了建立深度污水处理厂外,还须采用生态措施改善水质。可在北远山村等处水面大面积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深度净化中水,提升中水水质,净化水源。

  另外,在遗址公园各个湖面水深较浅处种植水生植物,并加以培养和维护,既达到景观效果,又可吸收水体营养物质,改善水质。

  2)利用水系循环改善水质

  根据全园各水体高程,圆明园西高东低,现状环境指标用水来源主要在绮春园南端,而计划实施的中水引入点在圆明园西北角紫碧山房处,因此通过设置提升泵等措施,控制水系流向,可以实现水系循环流动,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在某些水流相对静止的湖面,通过定期补充地下水的方式,既可得到水质较高的水源补充,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又能使局部水系循环流动,净化水质;同时,设置水体竖向循环系统,增加水体跃动性,改善水质。

  圆明园水系流向规划三条水系流向:

  整体循环:紫碧山房——顺木天——北远山村——天宇空明——长春园——(凤麟洲北岸设置提升泵)——绮春园凤麟洲——松风萝月——福海——曲院风荷——九州景区——万方安和——藻园——(提升泵)——紫碧山房

  局部循环1:紫碧山房——顺木天——北远山村——天宇空明——福海——曲院风荷——九州景区——万方安和——藻园——(提升泵)——紫碧山房

  局部循环2:绮春园南部进水口——鉴碧亭——松风萝月——福海——长春园——(凤麟洲北岸设置提升泵)——绮春园凤麟洲——鉴碧亭

  3)利用物理措施改善水质

  结合提升泵,利用电子水质净化设备,通过物理手段分解污染物,达到减少水华,净化水质的目的。

  4)定期监测水质

  与相关机构合作,定期对各水域水质进行检测,分析造成水质污染原因,保护水中生物和生态系统,维护湖泊生态平衡,增加园内水环境承载能力。

  5)设立生态演替保护观察区

  在遗址公园福海北部地域设立生态演替保护区,封闭管理,定期监测,观察生态由湿生生态系统向陆地次生态系统转变的过程。

  2.4建立高效水资源管理体制,保障供水安全

  对园内水资源综合安排,协调各景区用水需求,优化配置,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重点景区用水为先,其它景区用水为辅”为原则,保证重点景区用水。根据各景区标高,对福海景区、长春园景区、绮春园景区以及西部景区分级进行管理。在福海景区、长春园景区、绮春园景区、前湖和后湖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控制闸,根据实际情况和景区用水情况,控制景区内水位,首先保证福海景区、绮春园景区、长春园景区以及前湖和后湖景区用水。

  3结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功能是综合的、多学科的,涵盖了文物遗址保护、文化交流和研究、休闲游憩、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水是圆明园的灵魂,有水的圆明园有利于调节圆明园周边的气候,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环境,来体会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通过实施开源、节流、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回用、科学开采地下水、园内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等工程和非工程综合措施,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开支,在极为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自保,使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圆明园将继续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让旧日的皇家水景园重现旖旎的历史园林风光。(本文作者朱红系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梁越系圆明园管理处工程指挥部前期部部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