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01期

发布时间:2010-10-21 16:23来源:字号:【大】【中】【小】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开创圆明园发展新局面

     ────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程(一期)思路与成果

    

  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于2002年底开始,20033月完成了西部地区历史原有标高的勘探和测绘,20038月清理整治工程正式开工,20043月由市文物局负责组织施工的文物保护工程开工,标志着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全面铺开。随着工程的逐步深入,截止20049月底,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圆明园管理处投入整治资金共计约1.01亿元,其中海淀区政府投入专项整治资金9000余万元,市文物局投入专项整治资金700万元。2004930日上午930分,以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前湖河道开闸放水作为标志,圆明园环境整治一期工程主体竣工。一期工程的胜利竣工,为圆明园遗址实行依法整治、科学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程。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两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1999年至2001,海淀区累计投资近4亿元,将园内的615户居民和13个单位(除101中学)全部迁出。

  2000年,北京市申奥成功,北京市委、市政府追加了文物修缮方面的投入,在3年内投资3.3亿元用于全市重要文物的抢险修缮,使圆明园围墙得以修7332延长米,从而全面完成了圆明园多年来“迁出去,围进来,管起来”的历史任务,为圆明园的下一步保护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009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了圆明园的保护整治方向。根据该规划,在“3.3亿”文物抢险资金支持下,圆明园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含经堂遗址的考古发掘及遗址保护、正觉寺一期修缮得以实施完成。

  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非常重视圆明园的环境整治,2002929日许健常务副区长在主持召开的海淀区环境建设专题工作会议上提出:“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该项工作要做扎实,要有具体方案。要在财政能承受的前提下安排支出,区里原则上给予支持。明年是圆明园建设全面启动的一年。”20021113日,周良洛区长到圆明园调研,讨论研究圆明园遗址的建设,强调圆明园是海淀区的财富,也是全社会的财富,遗址的建设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2003年,海淀区政府将圆明园西部景区山形水系的整治纳入了环境建设年的重要内容。200387日,海淀区政府召开区长办公会,在听取了圆明园管理处关于保护整治工作的汇报后,决定继续投入数千万元对圆明园进行环境整治,从而拉开了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的序幕。

  北京市文物局在实施3.3亿工程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再投入1.2亿元用于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建设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奥运行动规划》的一部分,再次得到市政府的重视。200417日,圆明园“西部环境整治”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并被列入《北京市2004年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以下简称《实事》),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被指定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西部一期保护整治工程中的核心工程──文物保护工程。

  为保证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程的顺利推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海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谭维克书记、周良洛区长、许健常务副区长等先后十余次到圆明园视察指导,就整治工程作了重要指示。整治思路和方案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认可。

  自此,在国家文物局以及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行业知名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在圆明园管理处新的领导集体和圆明园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求真务实,依法保护,科学整治,充分体现科学、民主、法治精神。

 

  2000年《总体规划》出台后,组织专家制定《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被纳入到圆明园管理处的议事日程,并于20029月正式上报。20037, 圆明园管理处新的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形势后,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总体规划》及北京市相关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圆明园整体工作思路及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并于200387日向区政府汇报,得到区政府的赞同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中的西部一期工程得以及时开工。

  此次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是在以往遗址整治工程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新概念的科学实践。圆明园管理处新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今后的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作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着眼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依法全面保护文物遗址,充分挖掘圆明园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综合考虑合理利用、方便经营、为游客服务的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整治。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围绕三个性质, 突出三个特色,落实三个规划,实现一个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圆明园遗址是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因此必须突出和体现遗址特色;圆明园遗址是供广大群众享用的园林旅游资源,因此必须突出和体现中国古典风景园林特色;圆明园遗址是学习、研究、考证中国皇家及古典园林营造技艺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因此必须突出和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认真落实《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和《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最终实现2006年基本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目标,使之成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遗址公园和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圆明园管理处在圆明园遗址整治工程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西部整治、东部调整、突出特色,三园分治”的基本工作思路,在景观建设上采取“合理布局、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各具特色”的工作方针,先南后北、先西后东、先外围后中间,力求小步快走,分期实施,尽快见效,逐步完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园林环境和文物、遗址的全面清理整治。其中:

  “西部整治”思路是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依据,在考古勘查的基础上,以清理、保护、合理展示现存遗址和历史文化信息为核心,依据历史原有风貌、意境和氛围,整治山形水系,建立较为完备的交通(包括陆路、水路)、电力、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时保存好、利用好现有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在逐步进行绿化植被的调整更新的同时,突出精品景观。此外合理布局管理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的解读系统,突出历史文化展示和体育休闲功能,最终成为具备开放、管理、经营能力的独立园林景观。

  “东部调整”思路是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和《奥运行动规划》为依据和标准,针对圆明园的实际状况,在东部开放区中选择部分重点景区,进行有计划、分步骤、有主次的调整改造,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遗址公园品质的目标。长期以来,圆明园遗址保护建设无稳定资金来源、无可遵循详规,以及园内住户、驻园单位长期在园内生产生活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东部开放地区功能不完善、园林景观特色不突出、道路系统不协调、解读系统不完备和基础服务设施不配套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圆明园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公园教育休闲功能的发挥,因此进行东部调整势在必行。

  “突出特色,三园分治”思路是在“围绕三个性质,突出三个特色”的前提下,基于历史上圆明三园的基本格局和遗址公园的实际建设进程,在西部整治、东部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园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全面启动公园整体经营规划,使三园根据不同定位,分别形成自成特色又相互协调的管理、经营格局。其中,长春园以遗址展示、突出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主;绮春园以会议休闲、文化交流为主;而圆明园则以风景园林景观、历史文化信息展陈及体育休闲为主。到2008年实现三园分别独立对社会开放。

 

  三、全力以赴,脚踏实地,形成整治成果。

 

  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情况非常复杂,且时间紧迫。为保证工程指挥的统一、协调、高效,圆明园管理处于2003714日正式成立了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指挥部,由管理处主任李景奇亲自挂帅任总指挥,同时从管理处原行政、业务科室抽调业务骨干及新聘专业人员到一线指挥部。按照“依据规划,考古先行,专家论证,领导决策,联合小组设计,专业监理监督,管理处组织施工”的工作模式,工程指挥部下设一办三室(办公室、前期部、工程部、材料部);组成了由著名园林工程专家牵总,园林、文物、考古、古建、水利、水电等专业人员参加的联合设计组;成立了由院士、教授、著名学者、圆明园研究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聘请了监理公司全面负责圆明园整治工程监理;聘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专业考古队伍进行遗址考古、施工技术指导和文物勘查工作,针对圆明园遗址的特殊性,边勘查,边研究,边设计,边论证,边施工。在工程管理上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摸清市场规律、严格预算、厉行节约。同时为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内部评审、增加透明度。上述有效措施为一期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为充分开发、利用本园资源,参与、配合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管理处的机构设置做了相应调整,设立了园林规划科,调整了部分科室职能,原基建科改为园林工程科、原园林科改为园林管理科,成立了北京圆明园园林绿化公司,整合了原有基建工程队。

  园林规划科是管理处成立以来,第一个具有总体规划和设计职能的业务科室,同时承担着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其人员大部分是管理处新聘的专业人才,是管理处综合学历最高而且最年轻的一支队伍,在整治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圆明园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95日注册成立,于117日取得城市园林绿化三级资质。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工程,表现突出,得到各方的好评,公司本身也达到了既参与工程、积累经验,又锻炼队伍的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公司实力大幅提高的目标。

  在一年整治工程的锻炼和磨砺中,总指挥和副总指挥们身先士卒,号召并亲自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压力和困难,顽强拼搏。其中党员和青年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成就了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相互团结合作、敢打硬仗的队伍,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一期整治工程任务。整治工程整治面积共计76万平方米,完成了清理渣土、挖湖堆山、湖底防渗、文物遗址保护、临时设施建设、市政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

  西部一期工程共计完成挖湖堆山12万余立方米,湖底防渗约13万平方米,修复、整修驳岸约9700延长米,清理外运建筑渣土及生活垃圾约16万立方米,堆砌护山脚约7000吨,道路完成约3200延长米(约计5300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21万余平方米,临时桥9座,施工栈桥3座,石桥座整修7座,木桥桩保护107根,水井60座,闸阀消防井18座,电井47座,新打井2口,供水管线约5000延长米,跨河供电管线约3000延长米。主要完成对九州清晏景区的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万方安和4个景点遗址的试点保护(建筑遗址保护44座,共5159.7平方米),遗址考古发掘、测绘21100平方米,池山山石修复6座,鉴别归安残存石件5000余件。

  东部一期调整工程对长春园荷花区、绮春园宫门区以及其他重点区域进行了调整。长春园荷花区环境改造工程是圆明园的品牌工程,重点对现有建筑、道路、园林、人造景观、旅游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完善举办圆明园荷花节的配套硬件设施。工程面积约70000平方米,于2004211日正式动工,于4月底前完工。工程共计完成湖底防渗43000平方米,观荷亭1座,石板路1134平方米,五曲桥、栈桥各1座,栽植精品荷23种(8157株),其他水生植物23943株盆,洗井2口。共计投入资金约600万元。绮春园宫门区环境整治工程是圆明园的“面子”工程,重点进行现状调整和改造,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工程面积57800平方米,2004215日开始,4月底全面竣工。完成铺装改造约14000平方米,绿地铺设近4500平方米以及315KVA箱变改造工程。共计投入资金约1400万元。长春园二宫门区人行道、长春园东门改造等其他工程的调整改造,使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调整和改善,为此,管理处投入整治资金400万元。

  圆明园一期整治工程的胜利完成,让圆明园人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圆明园下一步的整治任务依然严峻。我们坚信,只要大力弘扬科学、民主、法治精神,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程一定会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实现2008年全面对社会开放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作者系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圆明园保护整治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景观资料:

  圆明园九州景区

  圆明园宫廷区之后,便是著名的后湖景区,人们习惯上称其为九州景区。她是由环绕后湖的九个小岛上的不同园林风景组合而成,具有“内寝”和“御花园”的双重功能,是圆明园的中心景区。

  该景区个别景点早在康熙年间就已建成,如牡丹台等。但整个九州景区是在雍正即位后(1723年)规划设计完成的。在整个景区的园林布局设计上模仿全国疆土,西北高东南低。并按“禹贡九州”的传说在后湖周围设计了九个小岛,象征着祖国统一。

  当年在这九个小岛上,按园居的不同需要分别建有九组功用和情趣各不相同的精美建筑。这九景分别是: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各岛独自成景,而且彼此又有因借。九州清晏居中,是皇帝在圆明园最主要的寝宫区,代表皇家权力高于一切,皇帝为天之骄子。天然图画是后湖最佳观景地点,四周望去,天然景色尽收眼底。对岸坦坦荡荡为不挡天然图画视线,特意造得较低平,使观者透过坦坦荡荡观玉泉塔影,西山远黛。慈云普护供奉观音、欢喜佛和龙王,皇帝每天拜佛敬神是为多子多孙,天下太平。上下天光是观水景最佳位置,略仿岳阳楼意境,造成水天一色之景。碧桐书院、茹古涵今同为书院,但意趣及环境都不一样,一静一奢华,不同心境读不同的书。杏花春馆位居九州之西北,山高水长,象征着祖国之昆仑山脉。这些景点的精心设计,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的最佳水准,不愧于“一切造园之典范”称号。

  

  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本景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

  长春仙馆一景,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初名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成为皇四子弘历的赐居之处。乾隆元年定名长春仙馆,并增饰为皇太后每于年节暂居圆明园时的膳寝之所。嘉庆皇帝即位最初3年,被太上皇弘历赐居于此,嘉庆帝有“训政三年居仙馆”之语。道光中叶改建九州清晏帝后寝宫区时,亦曾寝居于此。可谓御园第二处帝后寝宫区。

  

  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西南部,楼宇远对西山,后拥连岗,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衍,苑囿宽敞。其地为外藩朝正赐宴及平时侍卫较射之所,每岁灯节则陈火戏于此。

     山高水长楼,建于雍正初年,旧称引见楼。雍正四年(1726)七月谕令营造司为引见楼内之净室配做两个铜丝炉罩。表明此处已有园居活动。五年正月十九日,雍正帝在圆明园

  宴赏外藩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塔布囊及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谕令循去年之例,备办礼乐、摔跤及烟火,疑即山高水长武帐宴之始。乾隆三年(1738)正月十一日,乾隆帝初幸圆明园,十三日至二十三日皆侍奉皇太后临幸山高水长观赏元宵火戏。自此本景定名为山高水长。

  

    

  藻园,位于圆明园最西南一隅,西、南两面倚园墙,东望山高水长。本景山环水带,亭台错落,是一处摹写江南园林的园中之园。

  藻园,是圆明园四十景成图后,于乾隆中叶分两期新建成的一处景群。乾隆十七年(1752)五月御前太监交给造办处“藻园纸样大小19张”,著按纸样裁白绢92块,供画师写画图样之用。至二十三年藻园东部诸景基本建成,从翌年正月起陆续见到御诗者有湛清华轩、镜澜榭、夕佳书屋、湛碧轩和怀新馆,并有藻园石泉松莲鹤“五咏”。乾隆三十年(1765)又添建“藻园新宫”西所,当年九月御题“贮清书屋”、“自远轩”和“溜琴亭”匾,次年正月挂讫,同见御制诗的还有履吉斋、旷然堂及粹藻楼。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又经百年风雨,藻园遗址沦为一片荒丘,遗址东北惟存屏门石楣一件,两面镌刻乾隆御题“翠照”、“绮交”匾。1994年对藻园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清挖渣土堆积层一米厚,基本展现出原亭台廊榭、曲池假山错落有致的园林格局。

  

  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西侧,东邻杏花春馆,西南湖外为山高水长,是一处以卍字轩为主体的风景园林。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旧称万字房。万方安和轩,造型独特,风景秀丽,四时皆宜择优居住。雍正帝特喜在此园居,乾隆时期仍是游憩寝宫之一,端午节例在此殿侍奉皇太后进宴。嘉庆帝有“万方安和”题咏23次。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同治年间试图择要重修园景时,准备“照旧式重修”卍字轩,并揭瓦“南岸十字亭”,仅清理残垣渣土即停工。

  万方安和湖面原已辟为稻田,后为苗圃,卍字形基址今犹存轮廓,船坞东山尚在。

  (文史科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