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28期

发布时间:2015-03-19 10:38来源:字号:【大】【中】【小】

圆明园遗址的展示功能小议——正觉寺盛世重光感言  

李剑泉

  一、百年沧桑 否极泰来

  近来有关圆明园遗址的最新发展动态,莫过于圆明园正觉寺经整修后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了。

  正觉寺,是当年未被罪孽之火波及而至今犹存的唯一建筑群,可谓硕果仅存,何等难能可贵!这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按说应予妥善保护,然而历史无情,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区区正觉寺又岂能幸免哉!

  满清覆亡后,北洋军阀政府的代国务总理颜庆惠,将正觉寺购做私宅。作为垮台皇帝的财产,被新贵所瓜分,是那个年头的老例,正觉寺卖身之辱无可逃避。

  其后又转售清华大学,作为教职员宿舍。国难当头,文教事业处于存亡断续之秋,多少庙宇祠堂,都被移作讲堂校舍。正觉寺又以其老朽之身,为老师们遮风挡雨,“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与全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可歌可泣!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强调“抓生产”的“一边倒”思维方式支配下,正觉寺又一次“蒙尘”,被锅炉制造厂等几个单位占用,寺内古建被乱拆乱改,伤身动骨,奈何复奈何!

  总之,一百多年来,正觉寺在历史的长河中,曲折前行,随着中华民族从沉沦、抗争,走上解放崛起。在今天,主客观条件最终具备的条件下,其珍贵文物的身份和价值,才最终得到充分体现。正觉寺幸甚!圆明园幸甚!中华古文明遗存幸甚!

  

  二、全部复建,喜出望外!

  早在2001年锅炉厂等单位被迁出时起,人们就不难意识到,正觉寺回归圆明园的一天,将要到来。然而,因为迎奥运、修地铁,竟然又盼了十年之久。

  在这期间,我曾不止一次焦急地爬到正觉寺东北角外的小山上,隔着围墙窥探,满眼看到的却是空荡荡的一片狼藉:断壁残垣,东倒西歪,荆棘遍地,满目荒凉。只有前头的山门和孤零零地立在中央、且褪尽了颜色、蓬头垢面的文殊亭等少数建筑,还可勉强辨认出是当年“火劫”的遗物。与想象中“未经焚毁的寺庙建筑群”规模相去甚远。心想:将来最多不过就像长春园中含经堂那样,只剩一片基址。山门和文殊亭也只能略加修缮,“修旧如旧”地点缀其间,作为“原物”的实证,仅此而己。失望之余,废然而返。

  然而,2011年7月,正觉寺正式开放参观,一进山门,顿觉眼前一亮——竟然是全部复建,大出意料之外!所有大多数早已被拆毁无存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恢复旧观。从前到后,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掖门、东西五佛殿、三圣殿、文殊亭、东西配殿、东西六大金刚殿、东西转角房、以及体量最大的最上楼,无一例外,全部复建。而且都是原位置、原体量、原形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再看地面,从前到后,也是一式新砖漫地,整整齐齐,院落倍感宽敞平整。皇家寺庙,气派依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硕果仅存的单檐八角式的文殊亭,此次复建,还根据历史档案文献的记载,恢复为乾隆年间初建时的重檐八角式形制,更显挺拔秀丽,神采飞扬。显示我中华民族子孙有光复旧物的恢弘气度,可谓一湔百年来的胸中块垒,吐气扬眉,信心倍增!这与过去面对圆明园废墟时的悲愤心情相比,是更为积极的思想境界的升华。效果当然更好。

  我不能肯定,这是否自圆明园被毁151年来,首次完整地重建的一组皇家园林内的寺庙建筑群?但无论如何,应视为对圆明园有计划地进行保护、整修进程的一个转折点、里程碑。这给圆明园遗址带来一派生机,使遗址的展示功能更上一层楼:恢复园林风貌,走向一条更为适应今日中国国情与民心的复兴之路。

  历史将会记住2011年盛世重光的正觉寺——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侧影,一个象征,奋然前行的一步。 

  

  三、寺内的“百岁老人”——26棵古树

  当人们盛赞复建的正觉寺古建筑群时,对于寺内26棵依然存活的古松柏——大难不死的“百岁老人”,更应投以珍惜的目光。

  遥想当年圆明园被焚罹难之日,正觉寺北一墙之隔,外面就是烈焰冲天,浓烟蔽日,余烬纷飞,热浪逼人。这26位“老人”闯过这浴火的煎熬,其后又躲过那一场“木劫”的摧残,历经沧桑,命悬一线,终于欣逢盛世,看到正觉寺的重生,不亦开怀一笑?!

  中国园林,讲究通过山水地貌、建筑、以及植被景观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创造出完整的园林意境。

  即以正觉寺为例,如果在天王殿前,没有那一丛苍劲挺拔的古柏群,则无以衬托出寺庙的庄严、肃穆与清幽;在三圣殿前,如果没有那两棵枝繁叶茂,矫若游龙的白皮松,亦无以显示殿堂的雍容秀丽,风雅多姿。都将呆若木鸡,索然无味,毫无园林风韵了。

  所以,作为植被景观的古树遗存,与古建筑同样可贵。而且,被毁的古建筑,数年即可重建复原,而被毁的百年古树,想要恢复其苍劲风姿,那得从培土育苗开始,还得等上百年!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古树遗存比古建遗存更为可贵。

  正觉寺有幸,构成园林的这两大要素,建筑和植被景观,都有代表性的遗存,尽管已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了,但藉此我们还是多少可以领略到一点圆明园作为东方园林的风貌,以慰多年的渴望。此情此景,凡是不能忘情于圆明园的有心人,应该都有同感吧! 

  

  四、正觉寺重光,标志圆明园遗址的展示功能显现新的高度

  社会公众对正觉寺重建普遍喜闻乐见,是由于:

  1、此举体现了人们希望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振兴中华的当代精神。面对圆明园废墟,愤怒、叹息、哀歌已持续了百年。现在中国人已经找回了自信,将继续发扬五千年文明的创造精神,对世界有所贡献。是努力实干的时候了!

  2、正觉寺重建,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光复旧物的朴素愿望。他们切望能体验圆明园早期的盛况。多年来,各地的游人进了圆明园,所见的只是一片荒凉的遗址,无不失望地感叹:“这就是圆明园啊?!”因为在他们想象中,圆明园是那样的美好。这是当今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健康的、合乎情理的诉求。这些年,全国各地已有多处复建圆明园景观的尝试就是明证。在当代各方面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圆明园遗址的展示功能应该进一步满足这一诉求,让举世闻名的园林景观得以重现。当然,这不等于说,圆明园被毁的遗址就不重要了,作为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是千秋万代也要保存的。至于哪些遗址要保存,哪些园林可以恢复,那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学者专家们的事。今人的聪明才智,不会比古人差,有关历史资料也很齐全。

  3、公众喜欢复建的正觉寺,是因为它体现了圆明园的根本价值——堪称典范的东方园林。这不但为中国人所喜爱,亦肯定为世界人民所赞赏,成为和谐世界的象征。恢复圆明园园林,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百多年前,圆明园在烈火中倒下了,只剩下残破的躯壳。而今国强民富,在全国关怀之下又在复苏。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象征和骄傲。

  就某种意义而言,看圆明园遗址,就像在看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希望中国将来有多么美好,就希望圆明园也多么美好。那时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将不愧为一个从未沦亡的文明古国,亦将无愧于千古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在废墟中重生的圆明园,行将迎来她曾经逝去的精魂——

  遗址残迹的凄美之魂

  东方园林的优美之魂

  抗暴自强的壮美之魂

  世界共有的和谐之魂

  圆明

  圆明

  魂兮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