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镶嵌件看圆明园陈设的木镶嵌工艺
□ 陈辉[1]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在150余年里倾心经营的一处大型皇家宫苑。盛时的圆明园不仅以杰出的造园艺术和精美的建筑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即使把法国圣母院的所有珍宝加起来,也无法同圆明园这座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然而这座举世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焚劫一空。他们不仅毁坏了园林艺术杰作,而且洗劫了收藏其中的各类文物。因此现在圆明园出土的文物,大多已经残缺不全,难觅昔日辉煌。
木镶嵌工艺是以各种质地的材料嵌入木中,组成图案。这种工艺起源很早,1963年河北城台西村出土的商代漆器残片上就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圆形、三角形的绿色松石。最初镶嵌图案所用的材料多以螺钿、金银、大理石、瓷为主。明代末期,扬州工匠将这种技术进一步改进推广,用多种珍贵材料在漆器上镶嵌出华美的图案,称为“百宝嵌”。“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珊瑚、珍珠、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镙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棂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籍,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奇玩也。” (钱泳《履园丛话》)
这种创始于明末扬州的“周制”家具做法,对于清中后期家具及内檐装修、陈设影响很大。清代统治者追求雍容华贵,讲求工艺效果,所嵌玉石料精质美,价值非凡,纹饰多有吉祥寓意。当时圆明园很多殿堂大到门窗家具,小到箱盒文玩,很多都采用了这种镶嵌工艺。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嘉庆二十二年园中接秀山房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棂二百余扇,其窗皆高九尺二寸;多宝架三座,高九尺二寸;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有万寿长春、九秋同庆、福增贵子、寿献兰孙花样,俱用周制。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劫掠圆明园时,英国特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Henry Brougsham在他写的书中曾这样描述“圆明园室内的陈设墙上悬挂的匾额,差不多有一两码见方,描绘乡村和山林的景色。或者远山近水,历历在望,或者驰骋林原,射击鸟兽的情景。其中人物、树木、泉水、野兽都用绿玉、白玉和别种颜色的宝石嵌成”。可见当时圆明园室内的很多陈设都采用了这种镶嵌工艺。因此侵略军带着大斧把紫檀雕花的家具砸碎只是为取下上面的宝石,对我国古代艺术品任意的毁坏践踏。这些镶嵌件就是在那次浩劫中遗留下来的,在圆明园遗址整修中出土的。通过这些用料讲究、雕刻精美又有着美好寓意的镶嵌件可以领略圆明园木镶嵌工艺品的风采。
目前出土的这些玉镶嵌件材质均为青玉。题材有象征帝王的玉龙;有隐喻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如蝙蝠表示“福气”;灵芝象征“长寿”;“羊”字与“祥”通用,被赋予“吉祥”的涵义。玉羊跪卧,羊角、羊蹄、胡须、眼睛等部分雕工精细。表现文人情趣的隐士、童子、玉竹子。这件青玉老人镶嵌件刻画的是一位正在回首的长髯老人的形象。用阴刻线表现出人物的五官、须发和衣纹。表情生动,衣纹飘逸流畅。童子面带笑容,双手前伸好象在捧着东西,头上梳两个抓髻,身着长衣长裤。雕刻栩栩如生。
青玉童子镶嵌件 青玉老人镶嵌件


1985年圆明园出土(清代中期 ) 1985年圆明园福海出土(清代中期)
玉竹镶嵌片 玉灵芝镶嵌片


圆明园出土(清代) 圆明园出土(清代)
青玉羊镶嵌件 玉蝙蝠镶嵌件


1985年圆明园福海出土(清代初期) 圆明园出土(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