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开始,圆明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澹泊宁静建筑群开展考古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澹泊宁静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群。
澹泊宁静殿是圆明园内一处重要的游憩寝宫,位于慈云普护正北,俗称田字房,雍正五年(1727)已建成。并“燕接亲藩,游豫于此”。主建筑是座“田”字式大殿,“仿田字为房,密室周遮,尘氛不到。其外槐阴花蔓,延青缀紫。”四面各显七间,并均有围廊,中间为“十”字形廊,通共有房33间,各间皆见方4.48米。田子房殿外稻田弥望,河水周环,乾隆为皇子时曾写下《田字房记》:“皇父万几之暇,燕接亲藩,游豫于此。是地也,西山远带,碧沼前流,每当盛夏,开窗则四面风至,不复知暑。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
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主体建筑为田字房,用“田”字来表现帝王对稼穑的重视。澹泊宁静殿前后临水,建筑并不是很多,因此环境十分幽静,借山水之情,以青山为“宁静”体,以绿水为“澹泊”容,田字房主殿独特的建筑形式,使得四面均可得景,南面是平静的小湖,北面是一片水田,东面是土山松林,西面隔水田和映水兰香成对景。小湖东岸的山林更增加了湖面的宁静感。山上没有亭台楼阁,仅以青石铺设山路。登山眺望,风景层次丰富,疏朗和谐。
“澹泊宁静”语出自司马相如《长杨赋》:“人君以澹泊为德”,及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泊宁静”在生动演绎儒家伦理和道德观的同时,也体现着一种无为澹泊、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澹泊宁静一名,在乾隆九年图、御制诗,及《日下旧闻考》和多数《活计档》《奏销档》中均作“澹泊宁静”,但乾隆三年做匾时却是“淡泊宁静”,清代样式房绘田字殿地盘图内则标名“淡泊清静”;而在咸丰时期两种匾名著录及三园平面全图等又作“澹泊清静”,这是为了体现等级,并“为尊者讳”,避讳道光的字号(旻宁),将澹泊宁静被更名为“澹泊清静”现在我们所称的澹泊宁静是依乾隆九年图咏的称谓。
圆明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