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圆明园不断遭到破坏,文物流失情况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原有建筑基址、遗址、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从1977年首批流散文物回归至今,共有71件原属圆明园的流散文物回归。
2、部分回归文物介绍
“柳浪闻莺”坊楣
圆明园柳浪闻莺石牌楼的汉白玉门楣,曾流散于北京大学校园内。此汉白玉坊楣,雕花精细。1977年10月,从该园中岛西北角住户的水沟中挖出,运回圆明园遗址。
观水法石屏风及石鼎
西洋楼观水法宝座后面的围屏,主要由刻有甲胄兵器图案的五块石雕组成。园毁之初,此石屏仍屹立于原址。
197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职工,将这7块重达3吨至5吨的石雕运回园内安装归位。这是圆明园的遗物,首次由园外运回原址复位,为该园百余年破坏史的重大转折。
绮春园流杯亭基座
流杯亭位于清夏斋的西南隅,亭为四角单檐攒尖顶,额曰“寄情咸畅”。流杯亭之“曲水流觞”石座20世纪40年代流失园外。1981年7月,在北京大学校园东南部的游泳池西侧,发现此“流杯渠”亭座。因该地整修操场,经校方同意,圆明园管理处将亭座运回园内。
谐奇趣北喷水池
原西洋楼谐奇趣楼北小型喷泉之水池,今已在原址复位。
此喷水池为菊花式,池台周围雕刻花纹甚细。盛时池中设由四只铜猫、八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园毁后,此喷水池,流散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民盟招待所)。1985年,该地基建施工时,由圆明园管理处将其运回遗址。1987年在修复黄花阵阵墙时,该喷水池亦同时复位。
石鱼及须弥座(2个)
原为圆明园西洋楼内喷水构件,现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该石鱼为汉白玉质地,鱼身成内曲状,鱼尾向上翻起,两鳍部翘起,造型生动、活灵活现。石鱼为一对,两两相望,顽皮可爱。2006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宿舍(西单横二条34号),市民李晓卯捐赠。
龙头石构件(2个)
原为圆明园(绮春园)宫门区建筑构件,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此石刻构件为青石质地。 2007年,市民陈达顺捐赠,由海淀区水磨新区2排回归圆明园。
石狮子(一对)
原为圆明园内石器,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这对石狮双目有神、宽鼻阔口,胸前系有一石铃,公狮脚下踩有一绣球,母狮踩一小狮子,两只石狮威武有力,颇具气势。2008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捐赠,由西交民巷87号回归圆明园。
石桌
原为圆明园内石桌,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石墩为汉白玉质地,石桌分为四部分,可拆卸,桌身饰有花纹,雕刻精细。2008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捐赠,由西交民巷87号回归圆明园。
栏板
原为圆明园内建筑用栏板,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栏板为汉白玉质地。损害较严重,栏板中间为方形开光,无纹饰。2009年,市民靳风捐赠,由海淀区前八家西区14号回归圆明园。
长方形石洗
原为圆明园内石洗,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石洗呈长方形、浅腹,下有高足,可分为三部分。石洗四壁光滑,无纹饰,高足上饰中式花纹刻工精细,纹饰美观,石洗造型规整,凸显庄重。201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捐赠,由西城区北新华街112号回归圆明园。
石桌
原为圆明园内石桌,今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石桌为汉白玉质地,石桌分为四部分,可拆卸,桌面光滑、无纹饰,桌面一周饰有花纹,有缺损,桌身饰有花纹,雕刻精细。201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捐赠,由西城区北新华街112号回归圆明园。